董正萍
摘要對于每個教育工作者而言,師德是這份工作中具有價值的核心元素。只有在一種信任的環境下,在一份真誠的道德感中,政策制度才更易有最理想的實施,輿論監督才更易有最公正的功用,而我們的教育大業才更易在公平的前提下有真正的進步。
關鍵詞寬容責任感教育公平
中圖分類號:G620文獻標識碼:A
在教育這一事業中,有幾個重要的構成部分,簡單說,有國家,有教育機構,有學生,有家長,以及社會輿論。這些構成部分之間的聯系或貌似松散或異常緊密,共同影響著一個國家的教育大業。可以想象,如果其中某個環節縮小了寬容的限度,牽一發而動全身,勢必對整個事業產生消極的影響。
1 百花齊放的政策寬容
一個國家對教育的重視基本是通過各項相關政策體現實現的。早在上世紀,全世界主要國家都已經認識到了教育的重要意義,尤其是人才在全球競爭中的關鍵作用。因而,在政策上的關注也是各國政府提倡發展教育的最主要的體現了。
近年來,隨著教育事業的不斷發展,隨著社會教育理念的不斷提高,我們國家的教育政策也盡可能廣泛地關注教育存在的問題。2007年8月31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胡錦濤在中南海懷仁堂出席全國優秀教師代表座談會,與來自全國各地的100多位全國優秀教師代表共商教育發展大計。胡錦濤再次強調了科教興國的戰略意義。
從2008年秋季學期開始,全部免除城市義務教育階段公辦學校學生學雜費。地方各級人民政府要在全部免除城市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學雜費基礎上,統籌規劃,加大投入,逐步完善城市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①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教育是民族振興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重要基礎”。2009年的兩會中,溫家寶總理也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要促進教育公平,使人人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機會。
無論是對于科教興國戰略的貫徹,對于人才強國戰略的實施,還是對在校教育和在職教育的細致關注,對職業技術培養的重視,再到對全民族各地區教育公平的提倡,都是我們的國家為教育事業所作出的實實在在的努力。
從這些政策中我們不難看出,國家對于教育事業的重視,與其說政策是限制,不如說是引導。在這最有力的引導之下,我們的教育工作就有了一份百花齊放的期待與寬容。
2 條條大路通羅馬的理念寬容
身為教育機構,在整個鏈條中最主要的部分之一,其受關注度可想而知,身上肩負著將理想化為現實的重任。它們消化政策,付諸實踐,形成理念,再讓理念指導實踐。條條大路通羅馬,教育工作者們被這樣要求,同時也努力讓自己坦然面對學生的差異,并且尊重他們,使他們也能擁有許多通羅馬的機會。
相信很多老師都明白職業道德的重要性,也在自己的工作實踐過程中詮釋著自己對師德的理解。從狹義的方面來探討我們的職業道德,或許可以簡單理解成對于學生的責任感。
現今社會很多教育工作者都在做著各種有益的嘗試,無論你是談話式的傳授,一個月教完一本教材,還是堅守在56號教室創造著你的奇跡,無論你是有名還是無名,會把工作做出成績的最本質的因素仍是老生常談的職業道德感,也可以說是對學生對自己的理智的寬容。
3 基于信任的寬容
學生和家長是我們教育鏈條中關系最為緊密的兩個環節,這里拿來一起探討。進入信息社會以來,教育界的一些工作也變得透明化,各地各校的成就會迅速在全社會傳播開來,而一些負面消息也會如洪水猛獸瞬間影響整個社會。除了教育工作者更應該嚴格自律,提高職業道德之外,在這種社會背景下,學生尤其是作為學生監護人的家長,也應有自己的辨別與認識,給教育工作者足夠的信任,這是最大的支持,最值得的投入。
創造第56號教室的奇跡的雷夫老師是這樣做的,他用信任消滅恐懼。
“這條路的確比較難走。要不,你也可以用來福槍指著學生,他們會照你的話做。可是,你想要的就只是這樣嗎?我在過去幾年領悟了很多。為孩子們打造一個堅固而友善的避風港,就等于給他們機會,讓他們成長為充滿自信又快樂的人。
有些孩子會背叛你對他們的信任。然而,如果我們要求孩子有好的表現,就必須用行動讓他們知道我們相信優異表現的可能。請盡一切努力掃除教室里的恐懼,做個公平的人,做個講道理的人。身為教師的你將有所成長,而在你所打造的環境里,孩子們也將茁壯成長,展現出讓你和他們自己都驚奇的好表現。相信我。”②
4 真誠的百家爭鳴的寬容
上文提到了社會輿論對于教育工作的影響,這讓我想起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我國一直倡導公民言論自由,但筆者認為并非所有人都可以正確地理解這種自由。利益驅動下不少輿論干涉已經有些偏頗,而基于社會公德心的輿論關注也不一定時時公正。
比如我們現在一直提倡的教育公平,基于中國的現實,城鄉教育的教育公平是社會廣泛關注的問題。在社會輿論的關注下,很多地區相應國家政策,建立希望小學,平衡東西部教育差異;全部免除城市義務教育階段公辦學校學生學雜費,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接受義務教育要以流入地為主、公辦學校為主解決,努力實現義務教育平衡發展。盡管過程中會有這樣那樣的問題和困難,但是社會輿論首先應該明確大方向,不應因一些小的彎路就過分關注,造成不好的社會影響。
就城鄉教育公平來說,城鄉學校之間的均衡發展短期內不能得到完美的解決,理由很多:首先,城既為城,鄉既為鄉,這是發展的現狀,大多數的城鄉物質條件就是有著不小的差距。我們不可能要求短期內就消除這一鴻溝,這影響了成年人的分布,也進而會影響學生的分布。就近擇校的確是我們現階段應該做的,但是也不是一勞永逸的辦法。可能很多人的觀點就有偏差,必須明確,城鄉之間的教育公平并不是絕對的,我們要實現的“均衡”,可以換成我們更熟悉的一個詞,“和諧”,而非等同。這就需要輿論的正確支持。在這種基于真誠的關注與參與之下,社會輿論才會對教育產生最理想的促進作用。
我們期待奇跡,我們渴望成功,我們希望自己的事業一帆風順,我們希望自己的田野碩果累累充滿陽光。但是這里沒有投機取巧的可能。只有在一種信任的環境下,在一份真誠的道德感中,政策制度才更易有最理想的實施,輿論監督才更易有最公正的功用,而我們的教育大業才更易在公平的前提下有真正的進步。
注釋
①中國教育年鑒[EB/OL]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364/list.html
②雷夫·艾斯奎斯.第56號教室的奇跡[M].北京:中國城市出版社,20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