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紅莉
〔關鍵詞〕 語文教學;課堂教學;
人文味;人情味;文學
味;生活味;新聞味
〔中圖分類號〕 G63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2)
17—0051—01
如何能讓語文課堂充滿激情,綻放出生命的光彩,迸發智慧的火花,讓課堂成為學生學習的樂園。筆者認為,語文教學應添點“油”,加點“醋”,讓其“五味”俱全。這樣,課堂才會獨具魅力,充滿生命活力。
一、融入“人文味”,讓語文教學“鑄魂”
語文教學要充分挖掘人文資源,既要注重知識的傳播,更要注重人文精神的陶冶。具體地講,就是語文教學要堅持用課文中飽含的真善美,幫助學生提高人生境界,豐富美好心靈,塑造健全人格。為此,語文課堂上,教師要不斷融入人文精神,使學生擁有“天生我才必有用”的自信,展現“仰天大笑出門去”的豪情,樹立“咬定青山不放松,任爾東西南北風”的信念,獲得“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的感悟,確立“吾不能變心以從谷兮,固愁苦而終窮”的高尚人格。在語文課堂中,教師應融入“人文味”,讓語文教學成為鑄造學生靈魂的主要手段。
二、注入“人情味”,讓語文教學“育情”
“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識的種子就播種在這塊土壤上。”語文課堂教學過程是師生情感交流與互動的過程,而教材也“不是無情物”——是承載和傳播情感的載體。教學中只要教師能引導學生付出真情,使學生的情與文章的情融為一體,語文教學就會達到“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钡摹坝椤本辰?。語文課堂上,教師注入“人情味”,引導學生與優秀的文化接觸,與古今中外的高貴靈魂對話,充分挖掘和發掘教材的情愫,讓學生始終涌動情感的生命源泉,培育熱愛祖國、關愛社會、眷念故土、珍愛青春、感恩親情和悲天憫人的情感,不僅可以實現語文教學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目的,還可以實現教育的育人目標。
三、植入“文學味”,讓語文教學“詩化”
目前,在高考指揮棒的引導下,語文課堂成了無硝煙的另類戰場。課堂上到處是“拉網式”的知識點專項練習或“查漏補缺式”的專題技巧訓練,教材中那些充滿詩意,閃耀著作者思想與人格化光輝的文本也被大多數教師異化成了傳授閱讀技巧和答題技巧的例子。給語文課堂植入“文學味”,引領學生品味或幽雅或豪邁,或沉郁或飄逸、或諷刺或幽默的優秀文學作品,可以凈化學生的心靈,陶冶他們的性情,豐富他們的詩化語言;給語文課堂植入“文學味”,可以引領學生欣賞文學作品中呈現出的情景交融的意境美,讓學生在審美鑒賞活動中主動提高審美能力;給語文課堂植入“文學味”,引領學生走進文學王國,閱讀經典,豐富人生,可以讓學生的生命在閱讀中展現更多的精彩。
四、引入“生活味”,讓語文教學“生活化”
生活是教育的中心,教育只有依靠生活才能產生力量而成為真正的教育。生活猶如潮水,每時每刻都激蕩著我們的情感,刷新著我們的知識。教師只要能在課堂上及時抓住學生心中的每一次感動,引導學生反復咀嚼,仔細玩味,語文課堂就必然會充滿激情,綻放出美麗的光彩。要想給語文課堂引入“生活味”,教師就必須在教學過程中以學生的實際生活為基礎,高度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創設自主探究的學習情境,通過內引、外聯、對比等方法溝通課堂內外,充分利用學校、家庭和社會等資源,讓學生在動手做、動腦想的實踐活動中,把抽象的知識轉化為具體而充滿生命活力的能力。
五、導入“新聞味”,讓語文教學“導航”
語文課堂上,教師恰當地導入具有時代特征的新聞類知識,可以創設新穎獨特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參與探究學習的激情,陶冶他們的情操,激活他們的思維。因此,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關注社會,關心民生,鼓勵學生辯證地看問題,培養學生認識世界的能力和批判精神,讓課堂成為學生的人生導航標。例如,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開展“課前五分鐘新聞發布會”活動,充分利用電視、網絡、報刊等媒介,大量搜集新聞信息,有針對性地進行發布。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關注社會熱點,了解國內外發生的大事,讓學生從各類新聞中了解眾生百態、人情冷暖、世間萬象。這些對與整天呆在教室讀書的學生來說,無疑既是一頓豐富的營養大餐,又是一份高品質的精神大餐。
編輯:郭裕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