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耳

“哪怕每個中國人每周只喝一杯咖啡,哥倫比亞的咖啡種植商們就會忙不過來了。”哥倫比亞總統胡安·曼努埃爾·桑托斯說。
地處南美洲西北部的哥倫比亞是一個美麗的國家,它的歷史悠久。從遠古時代起,印第安人就在這塊土地上繁衍生息。公元1531年淪為西班牙殖民地,1819年獲得獨立。
哥倫比亞物產豐富,特別是咖啡、鮮花、黃金和綠寶石被譽為“四寶”。1808年,一名牧師從法屬安的列斯經委內瑞拉將咖啡首次引入哥倫比亞。今天該國是繼巴西后的第二大咖啡生產國,是世界上最大的阿拉比卡咖啡豆和水洗咖啡豆出口國。哥倫比亞咖啡經常被描述為具有絲一般柔滑的口感,在所有的咖啡中,它的均衡度最好,口感綿軟、柔滑,可以隨時飲用,它獲得了其他咖啡無法企及的贊譽,被譽為“綠色的金子”。
咖啡在哥倫比亞的地位可見一斑:所有進入該國的車輛必須噴霧消毒,以免無意中帶來疾病,損害咖啡樹。
哥倫比亞咖啡純正的味道,來自于哥倫比亞那具有咖啡生長最有利條件的自然環境。但除此之外,與當地的種植者辛勤的努力是分不開的。在哥倫比亞,咖啡的種植面積達到了107萬公頃,全國約有30.2萬個咖啡園,30%到40%的農村人口的生活都直接依靠咖啡生產。哥倫比亞雖然有不少農場,但面積都不大。每個農場的面積只有2公頃左右,80%以上的咖啡種植園的咖啡樹只有5000棵左右,平均3000棵。由此可見,哥倫比亞的農業屬小農莊型。當地人在咖啡樹周圍種上高大的喬木或香蕉樹。幼苗期為咖啡樹搭涼棚,以保證咖啡生長所需要的陰涼潮濕環境。由于咖啡林內濕度大,溫差小,咖啡豆成熟慢,有利于咖啡堿和芳香物質的積累,因而咖啡質量最好。
哥倫比亞人對咖啡品質的孜孜追求,只能用一個詞來形容:認真。除了認真,還是認真。這方面一個廣為傳誦的例子就是:哥倫比亞人盡管可以以生長快速且產量高的阿拉比卡咖啡樹來代替波旁咖啡樹,但是,在對阿拉比卡咖啡樹長出來的咖啡豆的品質沒有確認以前,哥倫比亞人不打算輕舉妄動,即使把他們咖啡產量的排名從世界第二的位置上拱手交給只會種羅巴斯塔咖啡的越南也心甘情愿。
哥倫比亞擁有80種不同的生態地形,可以種出80種不同口味的咖啡豆,因為不同的土壤、不同種植高度、不同的咖啡品種,決定了不同的味道。安第斯山脈咖啡區在中部和西部,火山灰土壤,里面的酸度比較強,所以這兩個地方生產出來的咖啡香氣和酸度都比較濃一些;而東部山脈的土壤是沉積巖土壤,這個土壤生產出來的咖啡純度比較高,酸度會低一點。
咖啡的香氣取決于種植在什么地方,有的有花香,有的有水果香,有的有杏仁香,有的有巧克力香。另外,采摘工序也決定了口感。哥倫比亞咖啡規定出口的咖啡,3000顆咖啡豆里不能超過20顆雜質咖啡豆。
哥倫比亞咖啡的出口,由原產地咖啡、可持續發展相關認證、特選咖啡(由客戶指定的特別口味咖啡豆)三種形式組成。
哥倫比亞咖啡多用于烘焙拼配的統貨,而100%的純哥倫比亞咖啡,才能體驗出真正的新鮮和純凈。
哥倫比亞人顯然是敢于超越的人,耐得住寂寞的人;他們從來都沒有放縱自己,在運氣面前醺醺然變得夜郎自大,而是精益求精地在咖啡品質上修飾雕琢,這也正是他們為什么能孕育出哥倫比亞特級咖啡的最完美的詮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