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益清
摘要如果職業學校中所謂的差生在一起能形成一股力量的話,那么,一些品學優良的學生也應該這么去做。并且,通過我們學校和老師各種有效手段的激勵,使品學優良學生所形成的力量不斷壯大、差生群體逐漸萎縮,這是本文想陳述的主題。
關鍵詞教學內容教學模式考核評價中職教育《職教通訊》2011年第3期刊文“污名與吸引力”,文中提出幾個觀點,首先職業教育是“沒有前途的教育”,其次,職業教育是“失敗者的教育”,第三,職業教育是“混亂的教育”,這個“悲觀論者”在文中呼吁政府籌劃整個教育體系的改革,發揮職能挽救職業教育。此文的刊出,一定引起很多職教人的共鳴,一些老師要么逐漸麻木于自己的教學過程之中,然后自我解脫,“境界提升”,煞有其事地做起撞鐘和尚;要么通過有限的渠道發出低低的幾聲“吶喊”,或在小聚時抒發憤懣之情,或以文人的特質奮筆疾書撰文刊發,聲音或筆觸真實地涉及學生的學習基礎、學習意識、行為習慣、甚至道德品質,懷著對職業教育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固然身心疲憊,卻還在課堂中時不時地與“對立”方進行“抗爭”, 有時都想化筆為槍,挽救其于“水火”。
作為職校老師,我們有權提議政府更重視、政策再傾斜的力度或許微不足道。只是作為一線教師群體,唯有清晰認定我們培養的學生是相關領域的技術工人這一目標,努力保持自己對自己負責任的意識和態度,努力思考職教圈內外人士想未想、做未做的一些路數與步驟,努力探索并踐行治學過程中還有改進或提升的那片不大的空間,只有這樣,或許我們會對“釋懷”與“責任”理解得更深入一些,會對“有遺憾的人生才是完美人生”這句話領悟得更深入一些。
老師們都有感觸,初中學生進校時雖然大多是成績中等偏下,但還是讓人耳目一新,無論是軍訓中、活動時,還是課堂上、餐廳中、寢室內,大多表現得耳順面善、生機勃勃、井井有條。只是一段時間下來,隨著短暫沖動后的逐漸平息,平息過程中一些鼓勵與鞭策的辦法或機制又沒有及時地賦予;隨著陌生到熟悉后各種信息量的逐漸增多,增多的信息又沒有采取有效的措施及時地導向與篩選;隨著一些課程的內容與課堂教學模式逐漸重現他們初中時的失敗與失望,這些失敗與失望帶給他們的阻力與壓力讓他們本已迷失方向的心靈再次受到創傷,于是注定他們所表現出的好只能是曇花一現,注定重復了好與壞的循環后的壞一定是在原來基礎上的更壞,因為,他們通過實踐,有了較我們老師無法體會到的更深的體驗,所以我們在某些方面對他們的言行不理解很正常。
但是,不了解他們又是不正常的,因為去研究他們、讀懂他們是我們老師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去改變或“改造”他們的不足,挖掘或激發他們優良的潛質。對于他們而言,適應我們為他們創設的生活與學習環境就是走了正道,并且,只有讓他們感受到創設的環境是設身處地為他們著想,他們才會心甘情愿地走我們給他們鋪設的道路。
下面試著思考教學內容、教學模式、考核評價等方面與學生之間的關聯,并試著分析學生學習積極性提高的問題。
(1)教學內容帶給他們的失望情緒與放棄心理,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是沒有他們想當然的一進校門就是學專業學技術,從頭到尾學的還是以語數外政物化為主的課程,學生心里有想法,我們也疏于指導,致使學生產生心理落差,形成第一個心結。二是由于我們長期進行職業教育,對一些負面的東西似乎已經見怪不怪、習以為常,很多學生一開始就被看扁,我們主觀上都覺得必須對學生的要求放低再放低,所以從一開始的文化課就盡可能教得簡單一些,致使很多教學內容與初中所學差別不大、提升不多,又沒有把職業、專業方面的東西融合進去,對有些學生而言,部分知識已經理解,或者吝嗇,學生就會產生不耐煩的情緒和厭學心理。還有些學生因為有了渴望成功的沖動,主觀上想學但確實因為基礎與思維的問題,一些知識還是理解不了,有些老師也沒注意安慰和鼓勵,幾次課下來便延續以往的排斥心理繼續不聞不問。這兩類學生都會形成心結。
學生的第一個心結只要先入為主做好解釋工作就比較容易解開,第二個心結可能麻煩一點,需要文化課老師與專業課老師一起花時間深入探討交流并形成共識。就這兩個心結的問題我們可以嘗試著從以下幾方面入手進行操作:一是讓學生寫好一篇職業生涯規劃。學生入學時,或者更早一點,在注冊報名時,我們就要重視導向性宣傳,軍訓期間是最好的集中宣傳時段,把制定職業生涯規劃作為一件大事放在這時候進行是最合適不過了,很多學生其實是不知道怎么規劃的,由班主任與任課老師一起,專門花一些時間,提出學習期間的規范、要點和學習目標,集中與個別引導相結合,讓學生規劃好在校三年、五年的學習與生活。二是讓學生通學一遍本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專業負責人要把課程設置情況、遞進關系、相互聯系以及一些典型學習方法等交代清楚。比如,文化課內容與初中課程一定有差別,那差別在哪里?為什么有這些差別?學習過程中應著重解決或注意的若干問題是什么?采用哪些解決方法?文化課與專業課有哪些聯系?根據學習基礎的差異性有哪些不同的學習技巧?各門課程在本專業中的地位怎樣?起到的作用是什么?讓學生明白“十樣會不如三樣好,三樣好不如一樣絕”的道理,形成我們所學的知識都是為專業技能服務的共識。三是讓學生算好一本學分賬。讓每一個學生一進學校就清楚,本專業的最低畢業學分是多少,按照教學計劃能修得的滿學分是多少,讓學生自己算一算,如果認真學習,最早什么時候能修滿最低學分,每個學期至少要修滿多少學分才能保證畢業等等。事不逼不成,馬不打不快,千里馬也需要有馬鞭,保持適度的壓力是有利于成功的。但凡摘果子時輕而易舉、不費吹灰之力,一段時間下來就會給他們帶來疲勞,如果是踮在板凳上也夠不著的話,同樣會給他們帶來失望,直至放棄。
(2)學習過程帶給他們的學習阻力至少表現在以下幾方面:一是熟悉的課堂教學模式。進校第一年的課堂教學模式與初中幾乎沒有差異,講臺下面是課桌,課桌前面是講臺,學生既熟悉又痛苦,簡直就是重溫初中生活,甚至有的專業課程有時還要在教室里湊合著,自然而然產生學習阻力。二是輕松的學習生活。一下子由初中的高度緊張變為輕松自由的學習生活,加上幾乎不用動腦的課堂和作業(沒有轉彎的題目)、幾乎不用動腦的考試(講什么考什么),產生學習阻力只是時間問題。三是我們有些老師,天天面對一些不聽話的學生,苦口婆心,方法用盡,也不見成效,內心自然產生厭惡,“恨烏及屋”,除了上課時間沒有辦法只能走進教室“應付”外,其它時間根本懶得去理會他們。于是一些有學習動力的學生也漸漸“淪落”,班級“學風漸下”,形成非良性循環。
其實我們想想自己也是一樣,如果有人安排我們做一件天天重復的事情,每天做兩三遍,我們一定會很煩,如果每天做的還是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那一定更煩。有的老師一早上連聽了三、四節課覺著累也是一樣的道理。不過有一件事情,就是吃飯,我們都要堅持一輩子,天天早中晚,但是我們一般都不煩。所以,需求就是硬道理!我們倡導進行課堂教學改革,就是要讓學生有愿望和需求——成為高素質技能型一線技術工人。
所以圍繞學生需求的課堂教學模式的改革變得十分重要,它是學校和老師都要思考的大事。根據國外經驗和國內一些專家研究的成果,課堂教學模式的改革需要沿著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思路來展開,對應的課堂教學模式一定是多種“媒體”綜合運用的、基于工作過程系統化的、項目導向或任務驅動的、理實一體化的行動導向教學模式,熟練掌握并運用行動導向教學的幾種典型方法應該成為每個老師的基本技能。有些文化課程在表現其工具性的功能時,如果一時半會未找到圍繞專業技能展開的內容,也一定要圍繞生活實際來做文章,只有時時處處追求職業教育的特色,才能真正實現課堂教學模式的變革。有時新的課堂教學模式在運用過程中出現這樣那樣的麻煩,工作量增加不說,甚至還可能出現短時間內效果不如以前的情況,這是正常現象。曾聽過這么一句話,改革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我們要通過深化改革來解決,細細想想還是挺有意思的。
(3)考核評價方式成為制約學生提升學習動力的瓶頸:一是期末考核,二是學期補考?,F在學校普遍進行課程的考核評價方式改革,大家認識到,評價問題不隨著教學內容、教學模式的改革而改變,課改與教改便沒有落腳點,課堂教學改革將無法健康有效地開展下去。于是現在很多學校就課程的考核評價達成了共識,即:根據當前職校生源情況,應該把凸顯學生非智力因素的過程性評價作為學生成績評價體系的重點之一,并使之有機地融合到階段考試、期末考試、實踐性環節測試等評定環節中去??茖W合理的過程性評價成為腦子好使而行為習慣較差和不犯錯誤腦子卻有點木訥的兩類學生能否順利通過考核的重要杠桿。
但是,現在一些學校的期末考試和學期補考普遍采用教考分離的形式進行,應付意識遠大于激勵效應,顯現出比較大的弊端——對期末考核表現出的一些不嚴肅,并由此又導致的一些老師對過程性考核的不重視。教考分離的兩個目的,第一讓學生重視期末考核,通過對結果的重視轉化為對學習過程的重視;第二讓教師重視教學,通過平時教學的重視轉化為學生良好的期末考核成績。實際上由于某些操作上的無奈或不科學,這兩個目的都不一定能夠達成。
隨著老師們對學校內涵建設的認識不斷深化,對現在學生行為方式的不斷否定;隨著相應配套的軟硬件設施逐漸的到位,資源庫中的內容逐漸的充實;隨著課程建設、專業建設的力度不斷地加大,校本教材建設步入正軌,我想,考核評價方式深化改革的呼聲將會越來越高,考核評價方式的完善應該就在“明天”。而完善的考核評價方式將帶給學生足夠的學習壓力,繼而促進學生學習動力的提升。我想,這是老師們都愿意看到的結果。
“天下柔者莫過于水,而能攻堅者又莫勝于水”,泰迪·羅斯福也說過意思接近的話:“手握大棒,輕聲說話。”我們期待,用相對完善的制度,加上充滿理性的管理,秉持著不拋棄、不放棄的態度,通過我們學校和老師各種有效手段的激勵,讓品學優良學生所形成的力量不斷壯大、差生群體逐漸萎縮,由此開拓出學校、老師和學生和諧共贏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