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健輝
鄉土地理案例教學法就是選取隱含地理原理的鄉土事例,引導學生討論、思考、探究,從而獲得地理知識和能力的地理教學方法。
1 鄉土地理案例的選擇原則
(1)針對性原則。適用于教學的案例,應包括三維目標、學科特點、學生認知心理以及教學的同步性,圍繞案例設計學生探究的問題,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例如:“地殼變動與地表形態”的教學,教材舉了許多例子,但百聞不如一見,本鄉本土的丹霞地貌冠豸山、喀斯特地貌賴源溶洞、地球內能新泉溫泉等都是學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案例素材,抓住學生強烈的好奇和求知欲望,可讓學生列表比較地質作用的分類,并加以評價。
(2)典型性原則。有特定的背景,能反映地理事物的典型特征和一般規律,能揭示案例的內在聯系和地理原理。例如:“河流的綜合開發”這一節的教學,教材用了美國田納西河作為教學案例,筆者為了獲得更好的教學效果,再選用連城縣城文川河作為案例,效果意想不到,所謂麻雀雖小,五臟俱全。
(3)真實性原則。通過真實案例的學習,便于學生獲得對抽象地理原理的感性認識。從人類生產生活中選擇案例進行分析,可以加強學生與社會生活的聯系,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用地理眼光分析地理事例的習慣,增強其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例如:“人地關系思想的演變”這一節的教學,筆者使用福建汀江案例:2010年7月,福建紫金礦業集團銅礦濕法廠發生約有9100立方米銅酸水滲漏, 引發汀江流域污染,僅棉花灘庫區死魚和魚中毒約達378萬斤。由于水庫水質受重金屬銅離子污染,水庫短期內不適合水產養殖,民間甚至有5年不準養魚的傳聞,另外飲水安全始終讓汀江流域的人們不放心。
(4)時代性原則。教師平時要注意從報紙、雜志、電視、廣播、因特網等各種渠道獲取信息,及時反映學科的前沿和人們最為關注的社會熱點,挖掘這些信息背后隱藏的地理知識,精選設計為教學典型案例。例如:“人口的數量變化”這一節的教學,筆者引用連城縣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設計一些探究問題,教學效果良好。
2 鄉土地理案例教學的實施策略
2.1 例導型(先案后理)案例——創設教學情境
教師進行不同案例問題的展示,目的是創設教學情境、提高課堂效率。將案例的情境與相應的教學內容聯系起來,揭示案例與所學原理之間的聯系,使學生在熟悉和比較不同的案例過程中形成技巧和方法,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據“案”析“理”,師生充分互動。例如:給出贛龍鐵路(江西贛州一福建龍巖)案例,分析影響贛龍鐵路的主要區位因素:先進的科技是保證;贛龍鐵路是海西東西鐵路大動脈,改變沿線區域多年來的交通閉塞狀況;推動沿線區域經濟發展。
2.2 例證型(先理后案)案例——探究學習過程
先理后案說明地理規律后出示案例問題,作為印證說明地理原理的案例,案例只對事實進行客觀的陳述,不會出現對相關概念或對相關原理的解釋。例如“地球運動”這一節的教學,為了幫助學生更全面地把握地方時、區時、經緯網等相關知識原理,啟發學生思考以下問題:(1)連城縣屬于哪一個半球(東、西半球與南、北半球)?(2)低緯、中緯還是高緯?(3)五帶中的哪一帶?有無陽光直射現象?有無極晝極夜現象?(4)7月份晝夜長短情況如何?我校作息時間變化的依據是什么?(5)如何調節太陽能熱水器傾角?連城縣適宜的樓間距應當是多少?調查連城縣城主要住宅小區的樓間距,哪些是合理的?(6)為了不影響在美國紐約工作的表哥,什么時間給他打電話適宜?
2.3 例說型(案理同步)案例——構建知識體系
例說型,即案理同步。把案例的分析和知識的學習結合起來,通過特定案例的分析得出一般性規律,構建知識體系。例如鄉土案例《連城吸引廈門企業投資興業》。連城與廈門兩地山海協作,湖里和連城掛鉤結對,把產業協作和項目對接作為山海協作的重要依托,全力以赴抓項目,又好又快推進發展,截至2011年11月,先后吸引了廈門二化、柯依達科技、斯美泰服飾、高特高新材料、舫昌佛具、眾利達科技等30多家廈門客商企業到連城投資辦廠,總投資超過10億元,其中投資1000萬元以上生產性項目10個,總投資2.458億元。思考以下問題:(1)連城縣吸引產業轉移有哪些優勢條件?此外還應該做好哪些工作?(2)從經濟發展水平角度解釋材料中所示的產業轉移規律。(3)廈門原是產業轉移對象地區,何以變成產業移出地區?產業移出后如何產業升級?(4)材料中的產業轉移對連城社會經濟發展有哪些有利和不利影響?
這4個思考題是環環緊扣,把學生的思維朝著“產業轉移”方向引導,每完成一個思考,都能得到一個結論,最后歸納出一般規律。
3 鄉土地理案例教學法的主要特點與作用
(1)教學過程的互動性。案例教學涵蓋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教師的指導活動(選擇案例、提出問題、組織討論、引導交流、總結評價)與學生的學習活動(感知案例、自主探究、合作探究、歸納原理、演繹應用)相互交織,極大地發揮了教師主導性和學生的主體性。
(2)教學方法的啟發性。案例只是分析原理的載體,在教學中案例所提供的資料只能作為分析的素材,案例所要說明的地理原理和規律才是需要學生去準確理解和靈活運用的。例如學習地圖三要素:方向、比例尺和圖例,我把連城縣政區圖、城區圖、連城一中校園平面圖印發給學生,學生第一次看到標有自己鄉鎮、村莊的家鄉地圖,親切而興奮,量算著、交流著:我家在連城一中的哪個方向?距離連城一中多遠?哪一幅地圖更詳細一點?哪一幅地圖比例尺更大?設計怎樣的圖例和注記會讓連城一中和家鄉地圖更合理、更美觀?
(3)教學內容的實踐性。通過調查、參觀等實踐活動,挖掘鄉土地理案例,獲取資料并形成教學案例,可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利用學生身邊的案例來分析理解地理知識原理,提升學科能力,有利于體現地理學科的實用性。例如,在學習“城市化對地理環境的影響”時,引導學生拍攝或調查本地工農業生產中存在的一些污染物、污染源(如工業廢氣、家庭爐灶的油煙、汽車尾氣的排放、河渠的水污染、公路旁的噪音、露天垃圾的堆放等),并制作成多媒體課件,通過分析討論找出原因或得出結論等,培養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
(4)教學目標的全面性。以鄉土地理案例為載體,教師不僅要引導學生去思考、去爭辯、去做選擇和決策,還要重視讓學生從案例學習討論中獲得某種經歷、感悟,學習分析知識原理的技巧,掌握推理方法,積極參與討論和交流,培養思維能力,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創新能力。學生得出解決具體問題的答案可以是正確的,也可以是不正確的;可以是符合常理的,也可以是不符合常理的,只要學生對自己的答案有充分的理論依據就可以了,重點在于追求包含“過程與方法”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教學目標的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