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滿世界的人都在議論喬布斯。他生前這么令人注目,死后,那么讓人感懷,因為喬布斯是一本難得的經典教材。網上看到他在美國斯坦福大學的著名演講,特別震撼!不僅是因為喬布斯有多么優秀,更是他那曲折獨特的人生。他曾是被遺棄的嬰兒,學業中斷,創業中嘗盡艱辛和失敗,在低谷中把握住機遇,創造出非凡的業績,成為全球最具有影響力的企業家之一。
以前,我閱讀過一些有關哈佛大學輟學生創業成功的故事,著名的有微軟公司的創始人比爾·蓋茨,甲骨文軟件公司創始人勞倫斯·埃里森,還有歐洲的怪才、捷克文學家卡夫卡、米蘭·昆德拉等人的成長經歷。其實,他們都有一個相同點,就是如喬布斯所說的“遵從自己的內心”,堅持做自己真正喜歡的事,最有興趣的事。因為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做自己真正喜歡的事情才會出成果。
從教育評價的角度看,卡夫卡、米蘭·昆德拉小時候都是問題學生,完成正常學業都有困難。卡夫卡幾乎不工作,一生由其經商的父親供養。米蘭·昆德拉也是混世魔王,讓教師頭痛不已。比爾·蓋茨和勞倫斯·埃里森,早年都是輟學生,而喬布斯也是輟學后在自己的車庫里創辦了蘋果公司。按照現在的評價標準,他們都不是好學生,而是標新立異的怪人。在他們成名成功之前,沒有人承認他們,欣賞他們。從某種角度上看,他們的成功是極其偶然的,不可復制的。如果他們不成功的話,就會過得很艱難,值得慶幸的是他們成功了,這種成功是歐美式的成功。
無論歐美社會提供給了學生怎樣的教育環境,我想有一點可能是共通的,就是在最大程度上發揮了他們的潛力和興趣,社會、學校和家長大多認同和包容一些“問題”學生的失敗、怪異甚至某些毛病,給他們以發揮才能的廣闊空間,因之而成就了這些人類罕見的天才。喬布斯的經歷給中國教育帶來的啟示是:教育應該人性化,應該引導學生找到他們真正感興趣的東西,從而去挖掘學生的潛力。
我與一些家長有頗多接觸機會,深為中國式教育感到憂慮。不少家長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對他們進行各種訓練,美其名曰:“不能輸在起跑線上”,孩子還沒上幼兒園時,就被規劃、被設計、被訓練。當然這樣的教育也會產生很多優秀的學生,但是這些人中有幾個可以成為天才,成為對推動人類進步有創造性的人呢?比爾·蓋茨、喬布斯等人的人生經歷雖然有所不同,有一點卻是相同的,就是他們對社會和世界的進步與發展起到了推動作用,就像當年的牛頓、瓦特、愛迪生一樣造福于人類。當然,規劃孩子的人生并沒有錯,我們也不能要求每個人都成為發明家,對人類的貢獻更是多種多樣的,但良好的寬松的環境對培養天才無疑更具有可能性。
從喬布斯的身上,反思我們的教育,最為缺少的可能就是寬容學生的環境和心境。現代社會的“通病”,就是我們把教育當成“速成機器”,而要求學生是“速成產品”。沒有寬容成長的空間,沒有寬容成長的過程的預見,沒有寬容認知多元的“慧眼”,一句話,強迫成才有余,自主成長不足。
如今有多少學生焦慮,不是為繁重的作業所累,就是為家長的壓力所迫,更多的是不能自由快樂地長大,有的甚至走上了絕路。如果教育工作者的“恨鐵不成鋼”在有意或無意逼迫學生、強迫學生的同時,也逼迫自己患上了“催化強迫癥”,那么,就是用看似教育的手,做了與教育背道而馳的事,甚至釀成了悲劇。
不久前,我看了電影《辛亥革命》和《開國大典》,無數革命先烈為了國家和民族不屈不撓地奮斗,救民族于水火之中,直至犧牲自己的生命,從而推動了中國的進步,如孫中山、黃興、陳獨秀、李大釗等,英名永留青史。今天,國家面臨著新的機遇挑戰,這要靠我們的努力奮斗,人才是關鍵,制度是根本,思考民族危機的人多了,本土的創新人才多了,那才是我們國家和民族的福祉。
(徐澄范,常州市鐘樓區教育文體局黨委書記,213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