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次模擬考試,我的學生們遭遇了一道英語書面表達題,中文表述是這樣的:我需要你的幫助,在上周的英語口語比賽中,有人問我:“如果要求你“donate”(獻出)一小時(每天),你會怎么做,為什么?”我只是回答說我將用一個小時來放松(自我),因為我們在學校里一直努力學習,并且我也會用一小時去學彈鋼琴,因為那是我小時候的夢想。然而裁判評判說我對問題的答案并沒有說到點子上。結果,我沒能如愿以償。你能告訴我,為什么我的答案沒有說到點子上,你怎么來回答這個問題呢?期望得到你的回信。
考試結束,就聽見有學生疑惑:這道題到底是什么意思,要我們回答什么呀?也有學生答:每天獻出一小時,我不就少了一小時?平時這么忙,我寫了打籃球一小時;還有學生說:現在學習這么累,我就寫了補覺一小時……有老師在閱卷分析時指出:近50%的考生審題不清,書面表達平均得分很低。而我以為,這決不單純是審題能力的強弱,“donate”一個“獻”字叩問的是一種意識:公民意識,一種精神:公共精神。
公民意識是公民依據憲法規定的基本權利和義務,對自己在國家社會生活中的主體地位的認識,對相應的責、權、利的認知和價值取向,包括權利意識和責任意識兩個方面。社會責任意識是個人在心里和感覺上對其他人、對社會、對自然的倫理關懷和義務,是一個人社會化的重要內容,是人類理性與良知的集中表現。在今天,社會責任意識已成為現代公民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衡量一個人身心品質成熟的標志。《詩經·小雅·大田》中有這樣一句話:“雨我公田,遂及我私?!痹诋a生《詩經》的年代里就有著公共精神,有著對于公和私的關系的正確理解。如今,面對一道考題叩問出的尷尬,我們該有怎樣的應答?
一、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營造公民教育的氛圍
現代社會要求國民自覺實現自然人轉化為公民社會中的一員。社會心理學的一般研究表明,個體社會化中的親社會性發展,從兒童到青少年要經歷5個發展階段:只關注自我的享樂主義階段、以他人需要為定向的水平階段、以對他人刻板印象和他人贊成與否為定向的水平階段、以移情為定向并從移情到內化的過渡階段、深度內化階段。從小學到中學,是一個認知范疇從內到外,社會規則從外到內的過程,這是一個循序漸進的成長過程,也是一個心智逐漸成熟的過程。
我國的基礎教育就應該遵循這一客觀規律予以由外到內,由具體到抽象的適度引導,從孝敬父母、善待他人到關心集體、遵紀守法,再到節約資源、保護環境,一直到熱愛祖國、報效祖國、胸懷世界,讓社會責任感分層次、具體化地逐步樹立起來,培養一代又一代真正的現代公民。
學校是教育人、培養人的園地,校園文化是學校所具有的特定的精神環境和文化氣氛,集體輿論、心理氛圍以及學校成員在共同活動交往中形成的非明文規范的思維方式、價值取向和行為準則是校園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應該致力于通過積極營造校園公民教育的文化氛圍,在潛移默化中植公共精神于學生心靈,讓基于社會責任的公共精神滋養學生成為真正的公民。
因此,對高中學生我們可以通過班級黑板報、校園宣傳櫥窗、廣播電臺,傳播公益理念,比如自然之友(環保NGO)梁從誡等一代環保人拯救滇金絲猴、保護藏羚羊、遷建首鋼等重要的環保事件;雷鋒傳人鞍鋼集團礦業公司一名普通的公路管理員郭明義,30年如一日熱心公益事業的動人事跡;公益律師郭建梅及其創辦的全國首個民間婦女法律援助機構,十多年來為近10萬人提供無償法律幫助的無私行為……讓學生不僅僅聽到、看到,更是心動起來。
我們也可以通過以公益為主題的班會活動、自創小報比賽讓學生關注國外的、國內的、身邊的先進公益人物,讓學生自己說說、寫寫。還可以通過校園公益活動周、評選“感動校園公益人物”等活動,讓學生行動起來,感受付出的快樂。
二、在學科教育中,把握公民教育的契機
在我們的學科教育體系中,大多有著深刻的人文價值,蘊涵著強烈的公民教育價值,需要學科教師有意識地去挖掘。就思想政治學科而言,優質的政治課教學就應該在學生心田播下這樣的種子:公民意識包括權利意識和義務意識,公民參與經濟生活作為生產者、經營者,在追求利潤的同時,還要承擔對員工、對消費者、對環境的社會責任,遵紀守法,自覺納稅,保障勞動者的合法權益,遵守社會公德和商業道德,維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保護環境,顧及子孫后代的利益,熱心公益等;作為消費者,在自由消費的同時,要堅持購物索要發票,自覺樹立綠色、低碳、可持續消費的理念,踐行符合人的健康和環境保護標準的消費理念,如環保選購,重復使用,節約資源,減少污染,保護自然,萬物共存,惠及子孫等等。公民參與政治生活,在行使政治性權利、享受政治自由時,必須在黨的領導下,遵循憲法和法律的規定,堅持權利與義務統一的原則,明確公民在法律上既是權利的主體,又是義務的主體,權利的實現需要義務的履行,義務的履行確保權利的實現,權利和義務都是實現人民利益的手段和途徑。堅持個人利益與國家利益相結合的原則,把自己的命運與國家盛衰緊密聯系在一起,維護國家安全、榮譽和利益。正如美國學者庫柏(Terry L.Cooper)所認為的,公共意識并非“期望公民必須變得無私并在行為上完全利他,但它確實意味著,公民有責任既要發現他們自己的個人利益也要發現政治社群的利益,而對這一社群利益,他們負有契約性的自制的責任。”
其實,在日常的學科教育中,有心的教師就會發現處處有公民教育的素材,時時有公民教育的契機。如英語教學,就可以抓住上述書面表達題講評的契機,自然地滲透公民教育,清楚地告訴學生:公共利益的共同體是公民權利的源泉,并為公民權利提供保障。如果每個人都縮在私人領域的小圈子里,只是消極地遵守社會規范,只想享受自己的權利,而忽視或對公共利益漠不關心,對危害公共利益的惡行熟視無睹,缺少對公共事務的積極參與,對公共利益的積極維護,那么最終公民的權利將會失去保障。
三、在綜合實踐活動中,拓展公民教育的途徑
西方的教科書里常常提及:公益是一門實踐的學問。國籍和法律所賦予的以權利為基礎的公民身份,一般只具有形式的意義,而基于社會責任的公共精神與行為,才能造就真正的公民。也就是說只有在公共話題的言說和公共事務的參與行動中,公民身份才能獲得實質意義。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在我國現在的課程體系中占有重要位置,它包括信息技術教育,研究性學習,社區服務與社會實踐以及勞動與技術教育等方面,不是其他課程的輔助和附庸,更不是一個好看的擺設,而是具有獨特功能和價值的相對獨立的課程形態。在筆者看來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是學校實施公民教育的極其重要的途徑。
研究性學習既要依托學校實驗室、圖書館,更要引導學生關注社會現實,立足社會調查,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致力于力所能及地提出解決問題的相關策略,并有所踐行。社區服務要組織起來,堅持以志愿者活動形式展開,以社區特色文化和環境建設為抓手扎扎實實開展。社會實踐要以長效的社團建設、活動為載體,比如關愛社會福利院的殘疾兒童,撫慰孤寡老人,為社會弱勢困難群體募集善款等公益性社團活動,讓學生在積極參與的集體生活的公共交往中體驗付出的獲得,體悟自己的能力和價值,形成對自然、對社會、對他人、對自我的整體認識,培養現代公民應有的“自主、公心、寬容、同情、正義、參與、奉獻”等公共精神和公共美德,增強社會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在真正的公共生活中造就現代公民。
(薛亞春,蘇州市蘇苑中學,215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