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數學作為新課程實施的一門重要學科,在組織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增強學生創新意識、培養創新精神、發展創新能力等方面有著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小學數學實施“創新學習”教學策略,旨在引導和培養學生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運用已有知識經驗,自主探索,通過交往合作,總結反思,獲得新知識,掌握新方法,并逐漸內化成一種學習的品質。
小學生具有很大的創新潛能,但當前的教育教學中,還存在著許多影響、壓抑甚至扼殺學生創新潛能開發的因素,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教師“創新學習”理論的缺失和觀念的錯位。“創新學習”、“創新教育”盡管高頻率散見于各類教育雜志的諸多文章之中,但大多數教師對于什么是創新學習,怎樣指導學生創新學習,教師如何進行創新等一系列基本問題,并沒有認真地探討,只是停留在“口號標簽式”的裝潢門面的層次上。加上一些教師認識上的偏見,總認為創新是科技工作者的專項,小學生離創新太遙遠了,因此,“創新學習”這顆充滿無限生命力的種子,并沒有生根,更談不上開花、結果了。
二是教學目標的定位仍擺脫不了傳統觀念的束縛。在許多人的思想中,基礎教育的要求就是讓學生“全面”“扎實”地掌握各門學科知識。“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仍被奉為圭臬。在制定教學計劃和教學目標時,注重知識的傳授,重視學生的考分,學生只是被動接受教師既定的計劃與知識。
三是教學形式的陳舊與刻板。盡管社會開放程度不斷提高,人們的生活方式不斷向著現代化、個性化發展,但學生最重要的一段生命歷程——小學學習生涯卻相當壓抑和乏味,成天在靜靜的課堂里,與書本為伴,聽教師講授,做永遠做不完的作業。本應屬于孩子自己的自由時空,都被大人們精心安排和遙控支配著,學生缺少自主,視野狹窄,思維單一僵化,實踐能力得不到鍛煉,創新潛能更得不到開發。
針對上述現象,筆者以為,要注重探析創新學習的課堂教學策略,把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真正落到實處。
一、確立先進的教學理念
要確立“未來人才質量觀”。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數學這門學科知識應用越來越廣泛,人類社會正大步邁向“數字化”時代。社會學家預測,未來社會所需的人才應該是會學習、會創造,具有開拓能力和進取精神的人。因此,數學教學追求的目標應該是使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創造”。
要確立“現代學習觀”。學習的主人是學生,知識的掌握只有讓學生在原有經驗的基礎上自我構建、內化為新的經驗;能力的形成只能靠學生自己在不斷的實踐中自我鍛煉、總結;學生的思想與精神也只有在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中經歷、體驗、思考而確立和形成。在學科教學中,教師只能擔當引導者、組織者、合作者、服務者的角色。
要確立“創新教學觀”。我們必須堅信,每一個學生都具有“創新”的潛能。教師只有圍繞創新教學目標,通過教學的創新,指導學生創造性地學習,才能增強學生的創新意識,發展創新能力,為培養創新型人才奠定堅實基礎。
二、改革教學方式
要立足課堂,走出課堂。課堂是學生數學智能發展的主陣地,教師首先要立足課堂,精心策劃,巧妙設計,把學生引向通往創造寶庫的智慧大道。課堂上,要把動手操作、合作交流、討論爭辯、思考想象等方式有機融合起來;要鼓勵贊賞學生多問、敢問、善問;要倡導激勵學生不唯師、不唯分,學會舉一反三,力爭與眾不同,敢于標新立異。學習數學,不應局限于課堂,要組織學生走出教室,走出校園,走向社會,走進大自然,讓學生在廣闊的社會生活中尋找數學,發現數學,運用數學,感知數學無處不在、無所不用的魅力。
要用好教材,用活教材。教材是教師教學、學生學習的媒介和依據,對教學質量的提高起著關鍵作用。數學這門學科,最大特點是知識點環環相扣,層層遞進,形成一條知識鏈。教師必須吃透教材內容,做到爛熟于心;把握編輯意圖,做到心領神會;教學設計做到中心突出,詳略得當,層次分明,富有節奏。由于學習對象的差異,學習情境的變化,我們應該因人而異,因時制宜,用活教材,不必以本為本,囿于教材,既可以根據內容的相似重組教材,增加知識點,形成知識塊,擴大信息量,也可以依據學生的學情增減教學內容或教學時間,杜絕負效,追求高效。
要打破常規,“變”教“變”練。傳統的小學數學教學習慣于教師出示例題,分析講解,學生跟著老師一問一答,仿照例題大量練習,發現錯誤,教師再重復講解。課堂結構程式化,教學情景單一化,長此以往,學生的思維將變得封閉僵化,談何創新?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或出示要求,指導自學;或提出問題,組織討論;或講解新知,揭示要點;或實地測算,掌握方法。根據實際,充分運用現代媒體,通過圖像、色彩、聲響等多種信息刺激學生感官,尤其是要掌握運用多媒體教學技術,把數學模型直觀、形象、立體地展示給學生。可以有意設計學生教學生、學生教老師(老師故意出錯)的學習場景,激發學生創造的熱情。課堂練習要做到形式多樣,科學合理,富有趣味,比如“聽算”數學,在練習計算的基礎上又訓練了認真聽的習慣;“說寫”數學,重在要求學生表達思維過程,既訓練了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又提高了學生的說寫能力;畫圖、實驗、操作等既幫助學生理解算理,同時,也鍛煉了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此外,自編題目、有獎征答等都是有別于傳統的“題海訓練”,有利于培養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訓練形式。
三、培養創新能力
要增強學生創新意識。每個小學生都具有創新的潛意識,教師要成為學生創新意識的誘導者、激發者和培育者,呵護學生的好奇心,關注學生課堂上突發的“奇談怪問”,觀察實踐活動中“越軌”的行為舉止,善于發現他們的創新“火花”。事實上,大多數學生的創新行為,過程短暫,成果平凡,但對于教師來說,絕對不能不以為奇,熟視無睹,而應多加贊賞,充分激勵。要營造寬松和諧的學習氛圍,學生只有在心理充分自由安全的環境中,其創新意識才能得到不斷開發,創新能力才能不斷得到提升。因此,教師必須尊重、信任學生,想方設法為學生創設積極思考、大膽想象的空間,不輕易否定,不干涉指責,接納學生的“幼稚”,寬容學生的“淺薄”,承認學生“失敗”的價值,促使學生充分挖掘自身的創新潛能,提高創新能力。
要發展學生的創新思維。創新思維是創新能力的核心和靈魂,我們要根據學生實際情況,開展創新活動,訓練創新思維。要精心設計問題情境,啟發誘導學生大膽表達直覺感知,消除思維定勢,開拓思路,激發探究欲望,點燃發散思維的火花。要精心設計練習,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是在有目的的訓練中得到培養和提高的,因此,練習要注意層次,講究質量,注重訓練效果。尤其要引導學生探究解決數學問題的規律性,形成方法論。要注重數學思想和方法的學習,使學生真正擁有一個“數學頭腦”,學會用數、量、形的知識分析、解釋、判斷各種問題,提高創新思維的能力。
要培養學生的創新人格。要確立培養學生創新人格的課堂教學目標,每個學生的數學潛質各不相同,不能對所有學生按同一個目標來要求,用同一個規格來衡量,應針對不同個性的學生,確立多層次、多類型、多角度的教學目標,大力提倡獨立性、特色化。其次要建立學生創新人格形成的機制。課堂上,允許學生隨時提出疑問,隨時指出錯誤,隨時補充答案,允許學生爭論,鼓勵學生用不同的思路,獨特的方法,自創的形式解決數學問題,讓學生充分自主地學習。
(李建平,常州市武進區湟里中心小學,213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