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數學學習過程中,提供學生反思機會,關注學生的學習反思,不但可以提高學習效率,還可以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然而,當下的數學教學由于長期受甑別和選拔評價方式的影響,課堂中教師更多地重視傳授知識,學生的學習反思能力普遍較差,如何培養學生的反思能力已成為現代數學課堂教學研究的重要課題。剖析數學課堂教學的各個環節,我覺得可以通過以下幾個方面來培養學生的學習反思能力,使反思成為促進和提高學生學習的不竭動力。
一、在實踐操作中反思
實踐操作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變“要我學”為“我要學”。兒童心理學的研究表明,兒童的思維具有直觀動作形象性的特點,操作中學生要觀察、分析、比較所操作的對象的相同點、不同點,才能進行抽象、概括,從中發展思維。因此在實踐操作中教師不但要指導學生觀察、分折、比較,還要進行抽象,概括,并且對實踐操作的全過程進行反思,從中提高自己的反思能力,發展思維。
比如,一位教師在教學“有余數的除法”時,她先讓學生各自拿出10顆糖,每人分2顆,可以分給幾個人?每人分3顆,可以分給幾個人?每人分4顆,可以分給幾個人?每人分5顆,可以分給幾個人?每人分6顆,可以分給幾個人?在學生分一分的同時,老師又出示了“探究單”
通過觀察、比較,學生發現并不是每一次平均分的結果都是正好分完的。這時教師非常自然地引出了有余數的除法。緊接著組織學生根據自己的座位號取出不同數量的糖果,再一次進行平均分,并將自己平均分的情況列出除法算式。這一教學環節中,老師組織學生通過操作實踐探討有余數的除法的特點,在這樣的探究過程中學生悟出了為什么“余數總比除數小”的道理。這個過程中,學生自己動手操作,觀察比較分析自己悟出的道理,興趣盎然,思維活躍,不僅有利于有余數除法的知識結構的完整建構,更有利于學生反思能力的提高,充分體現了學生學習的主體性。
二、在思維碰撞中反思
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動關系是客觀存在的,由于文化背景,生活環境以及知識、經驗等方面的差異,對于同一問題,學生的思考緯度、思維水平是不完全一致的。所以,在教學中,教師應注意引導學生盡情交流,只有當自己的思維充分與他人碰撞后,才能達成認識的同化或思維的優化。而如果這種思維的碰撞是在探究之前就激發出來的,那么,不僅可以引起每一位同學的反思,更可以起到“一石激起千層浪”的作用。
比如在教學“統計和平均數”時,我是這樣設計導入的:
由上節課的套圈活動導入,出示兩張統計圖,這兩張統計圖表示第一組男生和女生套中的個數。(男生:統計了5人的成績,最多投中9個,最少6個,合計28個;女生:統計了6人的成績,最多投中10個,最少投中4個,合計30個。)
在學生交流了從統計圖中獲取的信息后,請學生思考“在這次套圈活動中是男生套得準一些還是女生套得準一些呢?”
孩子們的思考結果很多,大家在爭議中互相啟發:
生1:我覺得女生套得準,因為套得最多的是女生吳燕10個。
生2:我不同意,我覺得是男生套得準一些,因為套得最少的是女生劉曉娟和沈明芳,都是4個。
生3:我也覺得男生套得準一些,我的理由是:男生套得最少的個數是6個,比女生套得最少的個數4要多兩個呢!
生4:不!我覺得女生套得準一些,因為男生一共套了28個,女生一共套了30個。
生5:不對!這樣比不公平,因為男生只有4個,而女生有5個。
生6:我認為男生套得準一些的理由是:4個男生就已經套了28個了,而5個女生才套了30個,如果男生再添一個人,就算只套了4個,那男生的總數也比女生多了兩個。
很顯然,學生根椐套中個數最多的或最少的以及總數來比較都具有一定的不合理性。此刻,我們就迫切需要找一個適當的數來進行比較,即“平均數”。讓學生在爭論中自己得出“平均數”這個新的知識點,其意義是非常大的。在這一學習過程中,學生的思維始終處于一種高度集中和興奮的狀態中,他們在思辨中不斷地反思自己的思考,完善自己的認知。在這個教學過程中,我為學生創設了爭辯的機會,慷慨地把時空讓給學生,孩子們有了自由思考、反思的時間和空間,爭論中,學生學會與他人合作,學會取人之長,學會批判性思維的方法,孩子們碰撞出來的是智慧的火花,更學會了反思自我與反思他人思維的方法。
三、在對比總結中反思
現實中學生解題時,往往僅滿足于問題的解決,而對自己的解題方法的優劣卻從來不加評價,這是學生思維缺乏靈活性、批判性,反思能力差的表現,也是學生思維創造性不高的表現。因此,教師要通過及時反饋信息,引導學生反思自己或他人的解題策略是否簡捷,并努力尋找解決問題的最佳方法,使思維朝著靈活新穎的方向發展。
例如,我在教學“8加幾”的時候,對于如何計算8+7,先讓學生自己擺一擺小棒,然后來說說是怎樣算的。
孩子們的答案都很有創意:
生1:我是用數數的方法:8往后數7個數,9,10,11,12,13,14,15。
生2:我也是用數數的方法,7往后數8個數,8,9,10,11,12,13,14,15。
生3:我是先把8根湊滿10根,這樣一看就知道15根了。
生4:我是先把7根湊滿10根,這樣一看也能知道15根。
生5:我知道9+7=16,所以8+7=15。
生6:我知道10+7=17,所以8+7=15。
面對這么多的正確答案,我并沒有戛然而止,而是請學生思考:
用哪種方法算起來最簡便呢?同桌兩個小朋友一起用剛才大家介紹的6種方法說一說、擺一擺、算一算、比一比,找出你們覺得最簡便的方法。
學生在操作討論的基礎上,紛紛發表自己的見解。在學生交流之后,我適當鼓勵他們的大膽探索,組織學生反思大家共同探究出來的計算方法,在討論、比較中達成算法的優化。這樣學生就及時地反思了自己與他人的學習成果。由于學生剛剛親身參與了整個教學活動,印象十分清晰,所以反思時也能做到準確而有時效。
四、在自我評價中反思
自我評價是自我意識發展的主要成分和重要標志,是在認識自己的行為和活動的基礎上產生的,是通過比較而實現的。讓學生對自己進行評價,既是知識的再現,同時又是對自己的能力和方法進行反省。
比如,我在教學米和厘米時,經常有學生出現這樣的答案:床長2(厘米);粉筆盒高8(米);鉛筆長20(米);旗桿高15(厘米)。這時,我就引導學生用比畫或者與實際相比的方法對自己的答案進行自我評價。在自我評價的過程中大多數孩子都能糾正不對的地方。
當然,學生自評后應有反饋,以便教師了解學生的掌握程度,對于新知掌握不好的,運用鼓勵性評語激發他積極向上的評價,并在練習中允許他通過努力再次自評,從而增強學生的學習信心,并激勵學生走向成功。
反思是沒有終結的,教師可因勢利導地培養學生學會反思,善于反思,樂于反思,逐步提升思維品質,提高思維能力。
(顧麗英,無錫新區實驗小學,214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