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學“統計與概率”這一領域的內容時,我們常常會看到這樣的課堂:氣氛活躍,學生合作熱熱鬧鬧,然而,走近學生,卻發現課堂活動缺乏品質,重形式,輕內容。也許部分教師會認為只要是學生感興趣的、能動起來的活動就一定是好活動,就是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他們往往在重視課堂活動的量(次數、頻率、時間等)的同時,忽視了課堂活動的質(有效性)。結果自然是活動無目的、無組織、無規則,缺少對學生積極的統計意識和統計觀念的培養,造成“為活動而活動”。本文以“統計與概率”為教學內容,意在探索數學課堂活動的有效性的提升路徑。
一、關注課堂活動的情境描述
課堂活動的情境是學習的背景材料,是課堂活動的開端,應是貼近學生、為學生喜聞樂見、符合學生年齡特征的素材和活動。創設生動的并有助于學生主動學習的問題情境,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進一步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增強學生學好數學的信心。
例如一年級上冊《象形統計》。在學習本課之前,學生們已經學會了分一分、數一數,但是還沒有統計的意識,對統計的意義、作用還不了解。因此在教學時,課堂活動更多地著眼于激發學生興趣與引導學生自主探索。在引入階段,創設給本班學生過生日這個情境,更貼近學生生活實際,激發了學習興趣。通過森林王國的小動物送祝福這個場景,引出數學問題。在展開階段,首先通過小組討論,讓每位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共同商討統計的方法,為學生提供創造想象的機會,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然后師生合作共同尋找統計方法,整理出象形統計圖,通過對象形統計圖的分析以及和原始資料(情境圖)的對比,讓學生感知統計的思想和方法。學生有了初步的感知后,放手讓他們統計生日鮮花的朵數,以小組合作的形式活動,進一步體會統計的思想和方法,也可以互相學習、互相補充,全員參與,更好地表現自我。總結鞏固階段,通過統計吃水果的情況,使學生認識到學習的數學統計知識可以應用到實際生活當中,作出相應的判斷和決策。
生動、鮮活的情境創設,使得每一次的活動都比較輕松愉快,學生獲得了積極的情感體驗,從而為更好地進行統計活動注入了新鮮的力量。
二、關注課堂活動的內容設計
課堂活動是一節課的靈魂,它對學生課堂中的學習起著指引作用。所以,課堂活動所選事件必須是能夠反映“統計與概率”內容的典型事件,內容應是可操作的,有價值的。
例如,在一年級下冊的《符號統計》教材中,不僅需要讓學生經歷統計的全過程,而且需要讓學生感受在隨機事件中不能用象形統計的方法統計時,采用打“√”的記錄方法進行統計更方便、快捷。為了突破這一重點、難點,我將活動的內容設計成:活蹦亂跳的小動物跑進公園找春天,進了公園各自跑得無影無蹤。因為小動物們無法再找回來聚集在一起,所以不能用以前所學的分一分、排一排、數一數的方法統計。這樣,自然引發了與學生的原有知識經驗之間的矛盾沖突,激起了學生迫切尋找新的統計方法的欲望。
教學實踐告訴我們,因為這樣的事件更具有典型性、代表性,課堂上,學生的回答激起了一個又一個的矛盾沖突,碰撞出了一團又一團智慧的火花。在他們激烈的討論中,不僅體會到了新知與舊知在發生事件上的區別,同時也體會到了隨機事件用打“√”的方法進行統計更合適。所以,在活動內容的安排上,必須可操作,有價值。
三、關注課堂活動中的師生對話
課堂活動不能僅僅狹隘地停留在教師為學生設計的操作活動和情境活動上,還應該著眼于師生之間的對話活動,即適時點撥、互動合作和適當評價的有效性研究。
1.對話的關鍵在于適時點撥
教師作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應積極地看,認真地聽,設身處地地感受學生的所思所想,特別應在師生對話中適時點撥,及時把握學生“生長”的機會。
例如《統計(求平均數)》一課,設計的情境是套圈游戲。課上,筆者以“男生套得準一些還是女生套得準一些?”制造矛盾,引發求平均數的方法比較。為什么用“套得準一些”而不使用“成績好”“獲勝”等詞語?因為“成績好”“獲勝”通常只需要比較總數、總分即可,而本課的矛盾沖突就在于男生、女生兩隊人數不同,用以往的求總數比較不好比也不公平,此時的點撥為學生創造了“生長”的機會。當學生用求總數等其它方法比較時,自然而然會明白這種方法不能準確判斷誰套得準一些,而需要尋找另一種解決問題的方法——求男、女生平均每人套中多少個即求平均數。學生這一思維變化的過程,就是將“未知區”轉向“最近發展區”,“生長”新知識的過程。
再如學習二年級下冊的《分類統計》前,學生已有了三次對統計知識的了解,初步具備了收集數據、描述數據、分析數據和作出合理決策的能力,認識到統計對決策的作用。但是,《分類統計》與以往學習的統計內容不同的是同一對象可以按照不同的分類標準進行統計了,這也是教學《分類統計》的關鍵所在。可是,每冊教材的統計內容課時較短,間隔時間較長,學生遺忘較快。為了喚醒學生對原有知識的回憶,學習新內容之前,我安排了將新舊知識進行銜接、對比的環節,對學生進行了不著痕跡的點撥,創造了“生長”的機會。學生在課始統計各種顏色的小花分別有多少朵,很輕松地回憶起先分類,再數一數進行統計。之后,引入新課的情境——小動物開運動會,先問:“從圖中,你想知道些什么?”再問:“你還想知道些什么?”因為課始是單一類別的統計,而新課可以按兩個類別分類,經過幾次有意識的點撥,學生很快“生長”出新的統計方法。最后比較:“請你仔細觀察,比一比這兩次統計有什么不同?”通過課堂上逐層遞進的師生對話,學生體會到不僅可以按項目分類統計,還可以按動物的種類分類統計,也發現了新舊知識間的聯系,以及學習分類統計的意義。由此可見,課堂活動不僅要關注活動的素材包括情境、活動本身,還應包括課堂中的師生對話活動,這種對話的關鍵在于適時點撥。
2.對話的本質在于互動合作
葉瀾教授指出:課堂教學是一個師生間積極互動的過程。而對話常常以互動合作的形式所呈現,課堂活動中的一句話、一個動作、一個眼神等等都可視為對話,其交流的本質就是一種互動合作。
例如教學《搭配的規律》一課,當教師引導學生理解“怎樣選配才能做到既不重復也不遺漏?”組織學生討論“木偶的個數和帽子的頂數,與有多少種選配方法是什么關系”時,不難發現這兩個問題的提出,實質是對搭配規律的提升與總結。此時,師生間的對話是一種高層次的對話,再也不是簡簡單單的你問我答,而成為教師與學生間的互相促進。
3.對話的效果有賴適當評價
對于小學階段的兒童,他們在學習活動中,“成功帶來的愉快是一股最強大的情感力量,兒童想當一名好學生的愿望就是依靠這股力量”(蘇霍姆林斯基)。因此,教師在課堂活動后的評價不僅要適當,還應形式多樣。在我們平時的教學中常常存在這樣的表揚:“你真聰明”,其實這樣的評價并不可取,往往會讓學生固步自封,不再努力。國外專家曾做過這方面的研究,表明用“你真努力”比“你真聰明”表揚學生效果更好。除了語言上的評價,象征物的激勵評價也是必要的。例如低年級學生,他們最常見的就是小紅花、五角星。值得注意的是如果一直延續著這樣的激勵方式,學生便會產生厭煩情緒。
“統計與概率”內容的課堂活動大多是以小組為單位,評價主要以小組合作情況為依據。為此,我曾使用過金黃色的向日葵作為獎品,活動情況優秀的小組得一支。學生感到很新鮮,非常喜歡,激勵效果遠遠勝過每人一本印有“獎”字的數學作業本。當我詢問學生為什么不要“獎”字本時,他們天真地說:我喜歡它,它是黃色的,有好多顆瓜子。也許,他們已能感受到向日葵帶來的繼續前進的信心,希望能像向日葵一樣擁有更多果實吧?
要想提高數學課堂活動的有效性并非一日之功,作為我們提高課堂教學品質的永恒追求,只有不斷實踐,深入反思,善于總結,才能獲得更多的收益。
(卞津靜,南京曉莊學院附屬小學,210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