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揭的誘惑
在醫院候診室,聽到一個十四五歲的小男孩跟媽媽的一段對話,頗有意思。男孩:“老媽,開學了,我要買件新的T恤。”媽媽:“不才買過一件嗎?不給買!”男孩:“不給買,我自己去買。”媽媽:“你沒錢怎么買?”男孩:“我跟表姐借錢買!”媽媽:“你借錢怎么還?”男孩:“等我有錢的時候還。”
這大概是中國最流行的青春版按揭消費了。以親情和愛為抵押,獲得關于未來消費的按揭貸款。很多“80后”、“90后”以這種方式,提前開上了車子、住上了房子。啃老一族心照不宣的經濟邏輯,正是把父母當成了可無息甚至貼息貸款的有錢銀行,而且大多以爛揭、賴賬收場。我觀察到身邊有好幾對事業小成的父母,打拼30年辛苦積攢的三五百萬,最終大抵都被那個學不好好上、工作不好好干的唯一的孩子給“按揭”清零掉了。
在這樣的家文化成長起來的中國獨生一代,接受按揭消費實在是天經地義的事,根本不需要什么舶來教育。如果父母、親戚沒錢,銀行便成了最可親的爹娘、姑舅。時下,各家銀行都在全力開拓消費信貸,正是看中了這個龐大的市場。先借錢給你花,再讓你未來努力勞動來還錢;再借錢給你花,再讓你努力勞動還貸……這真的是一個美妙的永動機的誘惑。
不僅孩子這樣,以我的觀察,中國的企業都有強烈的按揭沖動。我見過很多個老板,就喜歡一件事:借錢,不斷的想方設法的借錢。低級的找親戚朋友借,高級的找銀行國企借,玩得最好的是到資本市場借,美其名曰“發行上市”。很多上市公司的老總對所謂發行上市的理解,就是到股市圈一筆不用付息的錢。在這個無息“按揭”的誘惑下,中國股市基本已經淪為無限融資與無德圈錢的游戲。這個游戲抵押的是監管者的信用與投資者的信心,一旦爛掉,何以為繼?
從經濟的角度看,按揭是信用的放大,能大大加速金錢的周轉。經濟景氣時,按揭旺盛,金錢周轉加快,所有參與者都覺得錢多了,消費也能大大刺激。經濟不景氣時,按揭謹慎,金錢周轉放慢,所有參與者都覺得錢少了,消費肯定大大縮水。熊市五年,據說夜總會都快關門了。
從過往經驗看,房子的消費信貸是中國最成功的按揭。而且,由于房子的投資屬性,很多購房者成了最成功的利用信用杠桿發財的投資者。每每看到一些投資明星們的投資業績,我就在想,在過去的地產黃金十年里,那些個善于利用資金杠桿的溫州炒房團,恐怕才是全世界最厲害的投資大師,他們十年投資房產的業績,大概當以十倍、百倍計。
這樣的投資機會已經很難再現了。未來的按揭主角,應該是消費信貸。房子之后,還有車子,還有娛樂,還有教育,還有健康。“每月1800,提前把奧迪A8開回家”,夠誘惑吧。這樣的誘惑能否促進經濟的轉型,就看信用的需求能否有效轉化為消費的需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