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信息技術地不斷發展,網絡文化已經越來越多的影響著人們的生活。在網絡文化背景下,我們的漢語言也出現了快速的變異,這種變異不僅僅發生在年輕群體中,也不僅僅停留在互聯網上,它正在逐步擴展到我們的生活中來。本文嘗試從網絡語言的概念、特征、對生活用語的影響以及漢語言的變異三方面內容進行簡要地論述。
關鍵詞:網絡文化;網絡語言;漢語言;變異
語言是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所產生的一種社會現象,它的出現和發展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人類的溝通交流都需要通過語言來實現,語言是我們人類生存和發展所必須的工具。而之所以語言能夠支撐起人類交往的龐大體系,則是源于語言其自身的規范性與穩定性。但是語言的這兩種特征實際上是相對的一種定性,在某些特定的時間、地點、環境等影響下,這種規范與穩定會受到來自多方面力量的沖擊,可以說,語言的變異并不是不可發生的。全面到來的信息時代改變了人們的生產和生活的方式,特別是在網絡文化背景下,催生了一種在漢語言基礎上衍生的新語言——網絡語言,而在網絡語言逐漸充斥人們生活的過程中,我們的傳統漢語言也開始了一個變異的過程,這種變異的直接原因則是網絡文化的驅使。因此,面對新時期的全新的文化背景,我們必須要與時俱進,積極研究網絡語言的特點以及對漢語言的影響,從而找出促進漢語言適應現代社會發展,同時又可以得到系統規范的最佳途徑。
一、網絡語言概述
(一)網絡語言的含義
所謂的網絡語言是指運用計算機設備在互聯網交際領域中所廣泛使用的語言形式。廣義上來說指的是與網絡、網民相關的專業術語、特殊用語以及網絡聊天用語等。從狹義角度來說則是指網民在論壇、聊天室以及即時通訊等處所常用的符號和詞語。
(二)網絡語言的基本特征
1、創造性
網絡語言的一個最大的特征,也是最為突出的特征就是具有強大的創造性。無限寬廣的網絡平臺給人們創造了充分的想象空間,人們可以在這里盡情地發揮自己的想象,表達自己的意愿,能夠充分地發揮出自我的創造力。相較于我們傳統語言知識的學習和積累,網絡語言由于不受到現實中形式的干擾和束縛,所以其發展具有很大的自由性,通常在構思方面也十分巧妙,比如說目前在全社會廣泛流行的“粉絲”,則是由英語中“FANS”一詞諧音得來,指的是歌迷、影迷等癡迷者、追星者。這些活潑、生動,趣味盎然的語言充分地體現了網民們的創造力。可以說當前的網絡語言已經涉及到社會發展的方方面面,讓我們不禁感嘆其發展的快速,更驚嘆于其強大的創造力。
2、形象化
網絡空間自由自在,網民可以在這個廣闊的平臺上表現自己的創造力,幽默而形象化的語言就這樣大量地出現了。形象化的網絡語言通常用在BBS上,比如某貼吧、論壇等會頻繁用到“樓”,這里的“樓”則指的是BBS中的主題帖子與下面的回復帖。比如說發帖人則被稱之為是“樓主”,下面第一個跟帖的人,則會被大家簡稱為“一樓”,以此類推。由于論壇回帖是按照發表以及回復順序進行隨機排列,因此被大家形象化地用“樓”來代替,發起回帖也通常被叫做是“蓋樓”。再比如,在回帖的過程中還出現了諸如“沙發”、“板凳”等詞語,“沙發”則表示第一個回帖的人,也有英文簡寫為“SF”。由此可見,形象化也是網絡語言的一個重要特征。
3、詞匯具有擴展性
新事物的產生必然會出現新的詞語,特別是網絡的多樣性更會刺激語言的多重發展。尤其是由于網絡文化高速傳播的特點,網絡語言的擴展性就顯得特別突出。互聯網在我國發展的10年間,網絡語言的擴展速度越發驚人,網絡詞匯的增長也是讓人瞠目結舌。但網絡詞匯的擴展仍然可以進行一定的總結,其通常有兩種方式,首先是新創詞匯。這些新創詞匯則是為了更好地適應網絡發展的實際需要,因此,許多網絡用語以及專業術語應運而生。比如“版主”、“黑客”、“QQ”“美眉”、“宅人”、“某某控”、“網蟲”、“虛擬社會”、“互動平臺”等等數不勝數;其次是舊詞新用。新詞匯標新立異,但是舊詞新用仍然彰顯魅力。不少傳統詞語也被重新賦予了全新的含義,比如“灌水”、“恐龍”、“大蝦”、“病毒”等等。而這種詞語的出現也是為了快速輸入而創設的,用簡單的詞代表復雜的意思,能夠大大地提升交流的效率,也是由于這個原因,符號也被大量的應用到交流當中,比如“^_^”這種符號代表喜悅,“T_T”而這種符號則代表哭泣,諸如此類的符號由于能夠簡便地表達輸入者的意圖,并且具有一定的趣味性與情感性而被廣泛的使用,并且以其快速地流通性,迅速擴展至整個網絡,網絡語言所體現出的擴展性不言而喻。
二、網絡文化對于日常用語的深刻影響
網絡文化發展至今,已經不受到年齡、群體、工作性質等多方因素的限制,網絡文化的大范圍普及,也使得網民的數量逐漸增多,人們通過網絡文化的感染力而走入互聯世界,再在此平臺上作用于網絡文化的發生與發展。因此,隨著網絡越來越普及,網絡語言對我們日常生活中的口語、日常用語也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典型的例子就是各大媒體包括電視、雜志等平臺也越來越依附于網絡語言,同時學生在學校和家庭當中也會用到網絡語言來加強生活的樂趣,網絡語言在網絡以外的地方可以說是非常常見。比如我們會在電視上經常聽主播用到“傷不起”一詞,與此同時還有一個詞甚至是風靡全國,那就是“給力”,“給力”一詞來源于網絡,但是這種帶有一定情感色彩的詞語已經被不同年齡的人群所接受,在報刊、雜志等標題中,“給力”一詞一度十分搶眼。久而久之,如果我們不會應用一點網絡語言,則會被大家稱之為“OUT了”,如果身邊的朋友所說的話我們聽不懂,那必然會影響交流,如果不我們不會、不懂網絡語言那么對于電視、雜志等陳述的內容也會出現理解上的誤區。可見,網絡文化對于我們日常用語的影響范圍是很廣泛的。
三、網絡文化促進了漢語言的變異
(一)語法方面的變異
漢語言的語法有著極強的抽象性,同時也因此具有極大的穩固性。簡單、便捷是網絡語言的最大特點,網民在應用網絡語言的時候可以不考慮是否規范的問題。但是網絡交際中超語法規范的情況很多,例子比比皆是,詞語上存在隨意組合與任意搭配的現象。隨著時間的推移,新的語言體式形成了,這種語法的變異可以總結為以下幾個方面:
1、隨意簡化與省略現象非常普遍
網絡語言首先必須要通過鍵盤輸入才能得以實現,通常大家打字的速度是無法與說話的速度保持一致的,這種表達的延遲會促使人產生一種走捷徑的心理。為了提高打字速度,更快地表達意圖,同時為了在網絡上縮減花銷、節省時間,保障在有效的時間內能發送更大量的信息,因為在交際交流過程中產生了缺乏語法依據的省略以及簡約化的現象。比如兩人在QQ上交談,如果問到“聊什么”,有的網民則會輸入“了什么”,在全拼輸入法下這樣簡寫則僅僅需要鍵入L、S、M即可。
2、構詞具有任意性,縮略語逐步形成
網民利用網絡的開放性可以在網上充分地自由運用多種材料,任意組合全新的短語和新詞匯。比如說:“下載”稱為“下”或者是“蕩”,而“蕩”是英文download的前一半的英語發音。因為英語在網絡中所占據的絕對優勢地位,英漢混用情況就不可避免地出現了,如“e人類”、“s型身材”等等。
3、詞性活用
漢語言的構詞法也同樣受到了網絡詞匯的影響,產生了一定的變異,出現了詞類活用的變化。比如形容詞轉用為動詞。漢語中形容詞通常直接作謂語,不會接賓語,也很少在被動結構中使用。但是這種情況在網絡語言中卻稀松平常,舉例來說,某某網站被“黑”后,服務器癱瘓,被迫關閉,在這里形容詞“黑”則成為了動詞用在了被動句當中。而被動句的基本構成格式是由“被+動詞”構成,很明顯,例句中的“黑”已做了動詞的變異。
(二)詞形變異
在網絡文化背景下,漢語言的詞匯在形式上也打破了書面語以漢字為主的既定方式,開始了詞形的變異,即漢語拼音化與諧音化。甚至隨著網絡文化不斷推廣,許多編譯后的詞語也逐步地拓展到“尋常百姓家”。比如,詞語的拼音化。許多網民為了提高溝通效率、適應語言經濟機制的基本要求,創造了一種縮略詞,這種縮略詞通常由該詞語的拼音字母的首字母組成,這是一種漢語拼音縮略詞,比如說,“哥哥”,寫作“GG”,“妹妹(也通“美眉”意為漂亮的女孩)”則用“MM”來表示,“BT”表示“變態”,GM是“哥們”等。此外,還有一種以數字代表的詞語,比如“5555”,則表示哭泣,“2”則表示某人某事看起來很低級。“886”則表示“拜拜了”,諸如此類的例子不勝枚舉,而這也體現了經濟全球化對我國群眾普通生活的深入影響。簡寫拼音也成為了互聯網中最具有中國語言特色的一種詞語,這種詞語的產生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簡化了現實生活中復雜的人際關系,讓本來乏善可陳的拼音和數字重新鮮活起來,為語言的交流注入了新鮮的活力。
結論:綜上所述,本文從詞形和語法兩處細節分析了在網絡文化背景下,漢語言的變異現狀,可以說促進其變異的最大推動力則是網絡語言。然而網絡語言往往缺少美感,相較于傳統語言來說,在文化底蘊與內涵方面還存在嚴重不足,可以說,網絡語言追求的是時尚,追趕的是時代,這種崇尚自由與創新的精神是我們必須要認可的。然而,網絡語言對我們傳統漢語言的影響也必須要得到全社會范圍內的高度重視,由于漢語言的變異,我國社會的方方面面也將受到一定的影響。因此,在新時期的新形勢下,我們必須要深入網絡,研究網絡語言的形成、發展與前景,與傳統漢語言進行特征上的嚴格比對,分析其利弊之所在。爭取在促進網絡語言發展的同時,能夠保護我們傳統漢語言的嚴謹性與美感,在與時俱進的同時,規范網絡語言的應用,從而豐富我國語言文化的多樣性,并最終將其作用于我國社會的整體發展。
參考文獻:
[1]閔毅.信息時代下現代漢語的功能變體——網絡語言初探[J].科技信息,2008(5).
[2]真田信治等.社會語言學概論[M].王素梅等,譯,上海譯文出版社,2002.
[3]何自然等.認知語用學——言語交際的認知研究[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7.
[4]涂燕萍.孩子,有話你就好好說——關于中小學生使用網絡語言的討論[J].江西教育,2007(1).
[5]德春,孫汝建,姚遠.社會心理語言學[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4.
[6]喬星.社會語言學視角中的網絡語言[J].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9(2).
(作者簡介:屠家洵(1974-),男,漢族,江蘇省蘇州市人,揚州大學師范學院漢語言文學教育專業本科,講師,蘇州建設交通高等職業技術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