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圓圓
所謂蝴蝶效應就是蝴蝶在熱帶輕輕扇動一下翅膀,遙遠的國家就可能造成一場颶風。這個大家都知道,就不講了。
本來電影《武訓傳》是部不錯的電影,在公映之后,毛澤東批判之前,短短的四個月時間,據不完全統計,報紙上對其贊揚的文章有四十多篇,但是卻生不逢時,據小道消息稱,這部電影之所以被批判,是因為江青跟陶行知的過節。不管什么原因,《武訓傳》還是被批判了,而且是全國性的猛烈的批判,而這次批判對中國的電影事業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最明顯的就是電影作品數量的變化,新中國成立伊始,政府積極扶持私營電影業,相當清晰而寬容的提出允許他們在不違背三反(反帝、反封建、反官僚資本主義)和三不反(不反共、不反蘇、不反人民民主)的政治前提下,出品一些對人民無害的影片。所以在1950年,中國電影開門紅。當年共產生電影故事片60部,其中國營電影制片廠29部,私營電影制片廠31部。不僅數量可觀,質量也不錯。《白毛女》《鋼鐵戰士》《我這一輩子》《烏鴉與麻雀》均屬可圈可點之作。當年,正是社會大轉折的時代,解放戰爭還留有尾聲,抗美援朝戰爭又開始,國民經濟相當困難,可中國電影形勢卻一片大好。這說明中國電影資源相當豐富,大多數電影藝術家都準備滿懷激情的迎接新時代。
1951年3月,在全國20個城市舉辦國營電影廠出品新片展覽月活動,中國電影形勢一片大好。
但是事物的發展不是一帆風順的,用馬克思的話說是事物的發展總是在曲折中前進,中國的電影產業也是這樣,電影產業發展的迅猛勢頭遭遇當頭一棒,這一棒就是全國范圍的對電影《武訓傳》的批判,而且在這次批判中,《我們夫婦之間》和《關連長》等民營企業的電影也遭到批判。受到嚴厲批判的電影界的工作者們誠惶誠恐,害怕再犯政治錯誤,行事拘謹,使電影事業的創作生產實質上迫于停頓。1951年,私營電影業原計劃生產67部影片,但是僅僅完成16部,而國營廠只生產了一部短片《鬼話》。
而之后的1952年,國營廠只生產了四部影片,私營廠也只生產了6部。中國的電影事業陷入低谷。
而1951年,香港一共出品電影169部,1952年,香港出品電影217部。香港電影在自由的氛圍內蓬勃發展,而中國大陸的電影卻在政治的干涉下一步步的王下坡路走。
另一個是電影《武訓傳》的批判對電影創作的影響。這個可以從《武訓傳》批判前后的電影的對比可以看出來,在1950年,有《江村游俠》、《青燈怨》、《陰陽界》等這類的商業性電影,也有《太太問題》、《說謊的丈夫》這類反映小市民生活的電影,1951年有《鴛鴦劍》這樣的武俠電影,可見,在對《武訓傳》批判之前,電影的創作還是比較自由,電影的題材還是挺多樣化的,當然,像《鴛鴦劍》這樣的武俠電影,應該是在《武訓傳》批判之前拍攝的。而在電影《武訓傳》批判之后,私營電影廠基本上處于停產狀態,而國營廠也只拍攝了一部短片《鬼話》。在之后的1952年,中國大陸一共拍攝了10部影片,而且都是像《南征北戰》、《勞動花開》之類的又紅又專的電影,像《鴛鴦劍》之類的武俠電影銷聲匿跡,電影題材開始單一化。而且1952年2月2日之后,中國大陸的私營電影業的歷史告一段落,電影的商業化發展之路被切斷,電影成為黨的宣傳工具之一,可以這樣說,那時候的電影已經變質為會動的有聲音的宣傳海報。
這次批判運動的另外一個非常重要的影響是對電影創作者的心理影響,在這次批判以前,電影工作者們都專心電影創作,充分發揮自己所長,而這次批判運動之后,電影創作者突然意識到,電影創作還要承擔如此重的政治使命,而且稍微犯錯,就會被批判。據羅藝軍的《十七年中國電影回顧》,在50年代前期,在電影藝術家中廣泛流傳導演成蔭的一句肺腑之言:但求政治無過,不求藝術有功。而這句話之所以能流傳一時,應該是表達了大家的心聲吧。我覺得這個影響是最重大的,因為電影等藝術創作最重要的是自由,沒有一個自由的環境,藝術家門就沒法充分發揮他們的才能。而這次批判運動,最大的影響就是對人心的影響,尤其是對電影創作者心靈的創傷與恐懼。
另外這次批判運動也加速了電影業公私合營的進程,因為在這次批判運動之前,私營廠的電影不僅數量上多,而且也有一批可圈可點之作,入《烏鴉與麻雀》、《我這一輩子》等,當然也包括《武訓傳》,雖然全國范圍的對《武訓傳》的批判雖然不是針對私營廠的電影,但是在這次批判運動中,私營廠的其他幾部影片《關連長》、《我們夫婦之間》等影片也遭到批判,這就讓私營廠的電影工作者們心里上有了恐懼,害怕再犯錯誤,再被批判。所以1951年,私營電影廠只生產了16部電影,比1950年將進少了一半,而且這16部電影也絕大部分是在對電影《武訓傳》批判之前制作的。也就是說,在對電影《武訓傳》批判之后,私營廠的電影生產基本上處于停滯狀態,而私營廠都是自負盈虧的,不生產電影就沒法賺錢,所以私營廠基本上沒法維持下去。之所以會沒電影可拍,電影工作者們的恐懼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沒有劇本可拍。為什么會沒有劇本可拍呢,據徐宏寫的《十七年電影二三事》里面說,這時候江青掌握了電影的審批大權,一方面提出什么“重大題材史詩樣式”等脫離實際的口號,另一方面對送審的電影劇本百般挑剔,動輒槍斃。在這種粗暴的行政手段,簡單化的行政運作下,電影劇本創作急劇萎縮。所以在1952年2月,這些民營影業公司聯合起來組建為公私合營的上海聯合電影制片廠,1953年正式并入上海電影制片廠,中國民營電影的歷史告一段落。
雖然公私合營是當時大勢所趨,但是電影《武訓傳》的批判還是加速了公私合營的進程。我這里有一個疑問,為什么當時的批判矛頭都對準了私營電影公司的影片,從武訓傳到關連長到我們夫婦之間。這讓我多少有點覺得這一切是有些人的預謀。
(作者單位:福建師范大學傳播學院廣播電視藝術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