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太
〔關鍵詞〕 初中語文;閱讀教學;課堂;文本;實踐;課外
〔中圖分類號〕 G633.33〔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2)16—0029—01
閱讀教學是初中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之一,作為語文教師,要從備課、課堂活動、教學效果等多方面考慮如何提高閱讀實效,引導學生學會思考、學會閱讀、提高能力,循序漸進地加強學生在閱讀教學中的主體地位。
目前的語文閱讀教學存在著一個誤區:認為閱讀教學就是“放羊式”的讓學生自己去讀,這是很不負責任的做法。筆者認為,閱讀教學應當在教師的引領和指導下,以學生的自主閱讀為主線,以發展語文綜合閱讀能力為主旨,在整體感悟、理清思路、體驗情境、把握意蘊、品味語言、鑒賞評價等具有顯性標志的實踐環節上,借助各種常用的閱讀技能來展開,做到四個“立足”。
一、立足課堂,指導學生進行有效閱讀
在語文教學中,要使閱讀教學取得最佳效果,筆者的體會是:第一,美文美讀。要在朗讀中指導學生體驗抒情類作品的情感,培養學生的語感,讓學生從中積累語言材料。第二,通過略讀、速讀通讀課文,大體了解課文內容,理清思路,提取和篩選信息。第三,通過精讀、默讀,體味和推敲重要詞句的含義和作用,讓學生從多角度深入解讀課文,并進行鑒賞性、研究性閱讀。同時,教師要在“三個維度”的目標有效結合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開展閱讀活動,創設學習情境,調動學生的閱讀積極性,讓學生展開個性化閱讀。
二、立足文本,鼓勵學生與教材“對話”
學好語文的關鍵是善于讀書。語文教學就是要引導學生走進“文字”的世界,讓學生在文字釀造的美好世界中真正學習“語文”。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應注意指導學生從三方面開展對話。第一,學會與文本對話:如文章寫了什么?是怎么寫的?文章的主旨是什么?文中有哪些語言含義深刻?我是這樣理解文章的,我理解的理由有哪些等。第二,學會與作者對話:如為什么要這樣寫?寫作意圖是什么?寫作意圖是否體現得很清楚等。第三,學會與編者對話:如為什么將這一篇課文組織在這一單元?為什么要涉及這道題?“研討與練習”和“讀一讀,寫一寫”有什么區別?編者的意圖是什么等。
在課堂教學結構上,教師應遵循“先學后講”的原則,讓學生在對話的基礎上帶著對課文的初步理解走進課堂,而不是教師帶著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走向學生。
三、立足實踐,注重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倡導“自主閱讀—合作研討—個性創新”式的學習過程。具體做法是:先讓學生反復閱讀課文,并要邊讀邊想,要圈點勾劃,并在閱讀筆記上寫出自己的感受、評價等內容;在自讀的基礎上教師要指導學生通過相互交流深化理解。在研討過程中,教師起著指導、組織的作用,適時、適度地參與到研討中,但不干預學生的思路;最終目的是鼓勵學生思維的多向性和結論的多樣性,培養學生多元的思維品質和思維習慣。“創新”是指學生在自讀研討的基礎上,把文章內容和自己的生活經驗、思想情感等聯系起來進行思考,通過比較延伸、聯想和推測,提出和“教參”不盡相同的內容并用簡要的文字表達出來的過程。此環節的關鍵是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運用發散思維、求異思維和逆向思維等。
應當注意的是:在研討、創新的活動過程中,教師要充分發揮主導和引領作用,對學生的閱讀習慣、思維方式、閱讀體驗等作出恰如其分的評價,必要時進行科學合理的糾正和引導,決不能無原則地對學生的思路和見解一概否定。
四、立足課外,指導學生學會閱讀
根據語文學科的特點,教師要有意識地引領學生開展廣泛地課外閱讀,《語文課程標準》明確規定了初中學生的課外閱讀總量不得少于260萬字。因此,教師要鼓勵學生開展課外閱讀,每學年至少閱讀兩到三部名著。有條件的學校可以每周開設一節閱讀課,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閱讀,同時鼓勵學生利用圖書館、網絡等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資料,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不斷擴大閱讀視野。
. 編輯:馬中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