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華棟
〔關鍵詞〕 課堂教學;原則;方法;課程改革;編制學案
〔中圖分類號〕 G423.3〔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2)16—0047—01
為了積極推進課程改革的實踐活動,我們選擇了以改變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為突破口,通過對江蘇省的洋思中學和東廬中學等學校的考察學習,結合我校幾年來的課改實踐,認定“學案”教學比較適合本校。于是,從2008年秋季學期開始,便在初一年級的四個學科有計劃地推行“學案”教學,并把此項活動作為初中課程改革的一個重大課題項目進行跟蹤研究。
一、編制“學案”的原則
編制“學案”要掌握這樣三條主要原則。一是問題性原則。教師要依據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依據學情,精心構建導學問題鏈。將知識點轉變為探索性的問題點、能力點,通過對知識點的設疑、質疑、釋疑、激思,培養學生的探索能力和創新素質。二是主體性原則。教師在設計學案時要以學生的“學”為中心。備課時,不僅要備課標、教材,了解教學目標,教材重難點,知識編排設計等,更重要的是要備學生,了解學情,研究學生的認知能力和已有的知識水平,使設計的學案有更強的針對性。三是層次性原則。在編制“學案”時應該將學習內容難度分解細化、搭建原有知識與新知識之間的橋梁,把科學有序的、階梯性的知識呈現給學生,以適應不同層次的學生,實現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需求與發展。
二、編制“學案”的要求
從“教案”到“學案”,必須把教師的教學目標轉化為學生的學習目標,把學習目標設計成學習方案交給學生,根據學生的現有知識,自學能力水平和教學要求,制定出一整套學生自學的“學案”。其特點是:教學重心由老師如何“教”轉變為學生如何“學”,要具備預先性和指導性。各科“學案”設計和編寫的一般要求為:理清“教”與“學”之間的關系,努力給學生提供更多的自學、自問、自做、自練的方法和機會,使學生提高學習的興趣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總體來說,“學案”的編制主要按課時進行,與教師上課基本同步,一個優秀的“學案”應該起到五個方面的作用:激起動機,激發想象;緊扣課標,開闊眼界;重視學法,培養能力;面向全體,層次多樣;結構合理,操作容易。
三、 “學案”的基本結構和編制的方法
編制“學案”時,應依據學習的內容、目標和學習者的情況而定,沒有千篇一律、固定不變的格式。不同層次的同學可根據不同層次的目標要求進行自主學習。它一般可以分為以下兩個部分:1.學習目標:按照“雙向細目表”,對知識點掌握的程度進行具體分類,讓學生分層學習。突出學習的重點、難點,明確獲取知識、養成能力的過程,解決問題的方法,讓學生有據可依。2.學習內容:主要包括學習的主要環節、形式及相關學習活動。學習內容一般分為下面幾方面:回顧舊知。主要是新課學習前設計預習的相關知識和必備知識,以要點回顧、知識梳理、問題辨析等吸引學生做好準備活動,有時也可用來引出課題。
新授課可以設計成閱讀自學,或填空導學,或問題鏈回答,或預習提問等;復習課突出知識的梳理,設計成以知識為線索、以方法為脈絡、以問題為核心的形式。試卷講評課也可以針對學生考試后的得分失分情況、某些知識掌握的程度,梳理學生出現錯誤的幾種類型,突出需要鞏固的知識點,編制設計成相應的“學案”,使學生從宏觀上通過“學案”,把握學習的要領。
第一步:教師主備。以學科備課組為單位,依據各學科課程標準和教材,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先行設計“學案”初稿。第二步:集體研討。備課組長組織教師每周對“學案”進行研討、修訂,確定出教學目標、問題情景,圍繞每個知識點組織學習活動,對應訓練。第三步:修訂“學案”。主備教師根據討論建議,修訂“學案”。第四步:完善“學案”。根據學案使用的情況,對學案進行完善,并存檔,以備后用。
“學案”教學是落實《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指導綱要》在課堂教學中的一項舉措,是改進傳統課堂教學模式、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有效方式。但不是所有的學科、所有的課堂都必須用“學案”教學?!皩W案”教學是一種課堂教學方式,但不是唯一方式。教學方式是為教學內容服務的,什么樣的教學內容適宜“學案”教學就用,不適宜就不用。
. 編輯:馬中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