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艷濤
【摘要】由企業聚集而引起的產業集群化發展已成為區域經濟發展和產業進一步升級的重要模式,而我國快速發展的各產業集群也面臨著沒能形成較完善的可持續發展產業鏈的明顯“軟肋”。在循環經濟背景下,文章分析了產業集群發展現狀和所存在的弊端,探討了以循環經濟為指導思想的產業集群可持續發展路徑。
【關鍵詞】循環經濟產業集群可持續發展區域經濟
循環經濟對產業集群發展的意義所在
“循環經濟”—20世紀60年代,由美國經濟學家K·波爾丁最先提出的一種以資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環利用為目標,以“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為原則,以物質閉路循環和能量梯次使用為特征,按照自然生態系統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方式運行的經濟模式。這種物質反復循環流動的過程就是所謂的污染零排放。
我國于20世紀90年代就已經認識到走循環經濟之路是經濟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并于1999年開始啟動循環經濟園示范區建設試點工作。但是這樣的循環經濟園在我國不多,已建設的循環經濟園在規模和經濟效益上并不太理想。雖然循環經濟的理念已經取得學界和企業界的廣泛認同,但是國內的循環經濟發展模式仍然舉步維艱。
產業集群是具有共同技術或共同的勞動力市場的關聯產業在區域上的一種集結,它的發展為區域經濟注入了極大的活力。針對我國產業集群發展普遍是以資源、能源的大量消耗,廢物的大量排放,資源的低循環為代價現象,發展循環經濟對于促進區域經濟快速發展和發揮產業集群競爭優勢具有重要的基礎性和可持續發展作用。從宏觀層面上講,在當前“保增長、調結構、促發展”的戰略下,在產業集群發展面臨資源和環境的雙重壓力下,發展循環經濟,建設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產業體系是大勢所趨;從微觀層面上看,研究循環經濟背景下產業集群的升級路徑問題,對已有的集群優勢,對構建具有民族地域特色、生態良性循環的示范性產業集群,帶動區域經濟發展具有重大改革推動作用。
現階段我國產業集群發展問題分析
追溯我國產業集群發展歷史,不難看出,我國產業集群是從改革開放以來的“一村一品”,“一鄉一業”的“塊狀經濟”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特別是浙江、廣東等地方的產業集群帶動了當地經濟的迅速增長。產業集群為中小企業集約式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使輕紡、電子等工業在我國沿海地區迸發出旺盛的產業活力,對增加社會就業和財稅收入發揮了重要作用。但由于我國的產業集群基本上是自發形成的,仍處于初期發展階段,長期以來產業集群發展實踐中出現的問題未能被及時認識,理論研究滯后,而且作為集群競爭優勢核心來源的分工、創新和網絡等機制還遠未形成,政府的作用還沒有到位,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我國產業集群的發展。
雖然我國產業集群發展在規模和產業結構升級上做了很多努力,但由于產業集群發展尚處于初級階段,在支持循環經濟發展上還存在著一些問題。歸納起來有以下幾點:
一是依賴單一資源稟賦,開發過度。依賴資源稟賦形成的產業集群是指利用當地的自然環境與獨特資源,形成與地域自然資源稟賦特點相匹配的產業與產業結構。這樣形成的產業集群難以擺脫單一資源稟賦的束縛,勢必會造成資源要素的過度開發和枯竭,區域產業結構僵化和地方經濟的過于依賴,不利于實現資源的多樣化及其延伸。在循環經濟背景下,集群內企業過于依賴資源稟賦,缺乏產業集群技術創新的外溢來源,“小而全”現象泛濫,不利于發揮集群的規模化優勢,企業都把經營的重心放在如何獲取更多的資源上,這樣就不利于可持續發展,一旦資源枯竭,產業將面臨生存危機。
二是自主創新技術欠缺,產業結構趨同。我國的產業集群以傳統產業居多,以最初的中小企業集群模式為主。低成本的勞動密集型加工業占主要部分,且企業附加值很低,所形成的產業集群增長方式粗放,整體生產技術處于產業鏈底端。高耗能、高污染的加工環節,知識和技術的擴散十分有限。企業主營同一種產品,并通過區域內或鄰近地區專業市場進行經營,缺乏有效的橫向信息溝通與協調機制。另外,網絡不發達,缺乏技術創新能力,模仿之風盛行,產業結構趨同嚴重,持續競爭力較差等弊端顯現。在循環經濟的呼聲越來越高的當下,簡單的產業集群沒有為資源的循環利用提供保障。
三是條塊分割限制生產要素流動,產業融合緩慢。在缺少完善的市場機制環境下,產業集群中企業之間長期各自為戰,“條塊分割”制度影響了生產要素在產業集群企業中的自由流動,不利于企業專業化分工和產業融合性發展。地方保護政策、不規范的操作流程等現象使得產業集群內部出現壟斷。由此形成了大企業主導產業集群,企業自己沿著產業鏈進行分工,集群內企業資產的專用性很強,專用性資產之間強大的前后銜接和相互依賴關系,造成集群內企業產品單一、缺乏協同效應。不利于建立起循環經濟所追求的生態化企業群落化模式,而且地方經濟對龍頭企業的依賴性太強,當市場環境發生劇烈變化或產業鏈某一環節的專用性資產出現問題時,就可能產生“多米諾骨牌效應”而帶來整個集群的衰落。
循環經濟背景下產業集群可持續發展路徑選擇
隨著越來越多的資源環境問題的出現,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已經深入人心,各國都在嘗試節約、清潔的新生產方式,循環經濟無疑是這一生產方式的絕佳代表。循環經濟下的產業集群化的形成與發展絕非偶然,研究以循環經濟為指導思想,進而帶動產業集群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首先,以循環經濟為條件發展產業集群龍頭企業,逐步建立戰略聯盟。發展循環經濟應選擇能夠為“減量化,再利用,可循環”提供全新理念和先進技術以及雄厚物質支撐的實力產業。龍頭企業要充分發揮自身強大的資金和技術優勢,投入科研經費,通過生產技術、產品、生產工藝和生產組織與結構創新,實現對能源的高效、循環利用,有效地降低能耗,減輕環境污染。運用現代高新技術改造資源型產業集群,龍頭企業的循環化技術改造勢必會給集群內其他企業起到示范和推動作用,構建起符合可持續發展要求的資源型產業低碳型高技術發展模式。構建集群企業之間基礎技術、公共技術或共有技術的公共平臺,通過信息網絡和基礎設施的建設,構筑虛擬產業共生網絡,建設與主要行業特征密切相關的配套設施。這種產業集群地區企業的共生融合有利于推進產業集群內各種資源的有效整合,促進龍頭企業在產業集群區域的可持續發展,從而形成優勢互補,成為促進經濟增長的合力。
第二,以循環經濟為理念嵌入產業鏈條,逐步形成產業生態鏈群。在傳統的產業集群中,具體分析產業鏈條中各個要素的走向,嵌入補鏈企業和循環鏈條,加大循環技術的研發投入,革新傳統生產工藝,運用現代高新技術改造資源型產業集群,提高自然資源的開采率、利用率、回采率,實現剩余物與排放物的再利用與再循環,構建起符合可持續發展要求的資源型產業循環型高技術發展模式。以工業園區為載體,在上下游企業間推廣綠色采購機制;合理構建和完善產品鏈,在產業鏈上推進縱向延伸和橫向拓展,推行清潔化生產輔助產業鏈,實現園區環境發展的良性循環;對廢棄物進行資源化和無害化集中處理;建立優惠的政策和機制,營造良好的產業生態環境。
第三,以循環經濟為責任構建自組織機制,促進產業集群長效機制的調動與發揮。產業集群作為一個有關聯性企業的集合體,它需要有某種機制促使系統內的各個企業自覺自愿地按照資源循環利用的方式來發展生產,也需要某種機制使系統外的企業能夠加入進來,擴大循環經濟模式的應用范圍。這種機制的構建需要政府的有力推動。循環經濟模式不同于傳統經濟發展模式,它有很大的“正外部性”效應,因此,政府在以循環經濟模式發展產業集群的初期,具有宏觀責任主體的身份,應進一步完善政策環境和管理機制。
近年來國家開始研究對部分稀缺資源資源稅,資源型產業集群應該以此為契機。在管理機制方面,政府應遵循市場經濟規律,運用價格、稅收、財政、信貸、收費、保險等經濟手段,考慮綜合運用環境稅、生態補償、排污權交易等環境經濟政策,建立相關的激勵約束機制,對市場主體進行調節,以有效引導資源型產業集群的低碳化發展,實現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雙贏模式。在低碳經濟背景下,鑒于大企業主導型產業集群內大企業在當地經濟中的巨大作用,作為市場監管者的地方政府要調整對大企業簡單政策支持的思路,傳統的諸如增加信貸、減免稅收等赤裸裸的政策扶持方式已經很難適應可持續發展的需要,政府主體可以采取鼓勵支持企業圍繞主業實施行業并購和重組,發展循環經濟模式,對高耗能企業征收環境稅、資源稅等試點工作,通過財政補貼、稅收優惠、綠色信貸和保險以及綠色采購等措施,引導企業大力開發低碳技術,研究實現循環生產模式。引導能源消費行為,培育低碳發展的長效機制,推動產業組織結構調整和升級。
綜上所述,我國產業集群可持續發展需要遵循循環經濟發展理念,在產業資源上實現減量化、再利用、再循環,形成產業生態鏈群。并通過政策上的扶持和引導,大力發展模范龍頭企業,讓企業享有一定的平臺去溝通交流,形成上下游企業進而關聯產業聚集在一起的產業集群聯盟。還需建立健全產業集群長效機制,用合理激勵與有效監督為我國產業集群可持續發展保駕護航。這將對循環產業集群帶動區域經濟跨越式和諧發展貢獻活力。
(作者單位:西安外事學院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