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曼
【摘要】孔子學院的建立有著一定的時代背景,雖然在傳播中華文化方面起到了積極作用,但是也存在不少問題。文章主要以孔子學院的建立以及發展情況為例,重點分析中國與美國在“中國軟實力”方面的認知差異以及根源,認為需要處理好幾對關系:即國內的關系,自身的關系,以及與美國的關系,以促進中華文化在世界的推廣。
【關鍵詞】孔子學院中美關系文化差異軟實力
孔子學院是為了弘揚中華文化,提升中國文化軟實力,進行中外文化交流,共同構建和諧世界而建立的,發展至今,已經發揮了一定的作用,但是也存在不少問題;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中西方的文化差異。本文主要以孔子學院的建立以及發展情況為例,重點分析中國與美國在“中國軟實力”方面的認知差異以及根源,并且對孔子學院的發展提出一些意見和建議,以期孔子學院能夠真正發揮作用,促進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的提升。
中美對“中國軟實力”的認知差異
從歷史上來看,中國與美國存在重大文化差異,而對于“中國軟實力”這個問題的看法也不例外,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中美對“軟實力”內涵的認知差異。“軟實力”理論,最早是由曾任美國助理國防部長的哈佛大學教授約瑟夫·耐(Joseph S.Nye)在1989年提出來的,當時他主要是針對美國軟實力正在衰落的看法(以保羅·肯尼迪為代表)提出的。約瑟夫·耐認為,國家實力可以分為硬實力(Hard Power)和軟實力(Soft Power)兩大類:硬實力是指傳統的軍事實力和經濟實力;軟實力包括三個維度,即文化、政治理念和外交政策的吸引力。之后,約瑟夫·耐對于“軟實力”理論不斷進行完善,在2008年又提出“巧實力”(Smart Power)的概念,即針對不同的具體情況,靈活平衡地將硬實力和軟實力結合起來使用。
軟實力理論自提出至今,已經成為國內外學者或政治家的關注焦點和研究熱點。中國學者將軟實力研究的重點落在“文化”層面上,認為“國家文化軟實力來自于民眾對社會生活方式和價值體系的認同,具體表現為國民的精神狀態、意志品格和內在凝聚力。”①簡單來說,是指國家文化軟實力的建構,需要具有一定的社會基礎,那就是全體社會公民的整體生活狀態以及生活方式的文明程度。
就目前來看,中國政府十分重視“國家文化軟實力”的建設,在2011年召開的十七屆六中全會上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要問題的決定》,再次表明中國政府已經將“國家文化軟實力”建設提升到戰略的高度。
第二,中美對“軟實力普世價值”的認知差異。在約瑟夫·耐看來,“軟實力”是具有普世價值的,但是又和其他美國學者所推崇的普世價值不同。美國學者普遍推出的的普世價值公式是:“私有產權+競選民主+自由貿易+多元文化+開放社會=國強民富。”②而約瑟夫·耐所推行的普世價值觀集中在文化領域,主要包括兩個層面:一是大眾文化,比如好萊塢電影式的娛樂文化、麥當勞肯德基式的生活方式等;二是精英文化,比如傳播領域的系列理論、政治層面的制度建設等。
雖然中國學者也認為“軟實力”具有普世價值,主要體現在文化領域,但是認為還包括經濟實力,這種普世價值的載體是話語權,從歷史的角度來看,話語權不是一成不變的,而主要是以流動轉移為表現特色,并且可以通過具體的指標進行測量:“文化軟實力=政治制度的效率與國內外認同程度”③,而后者所起的作用往往是比較主要的,具體來說,“國內外認同程度”包括兩個層面:一是國內認同程度,指的是文化遺產的影響力、文化創新能力、國民受教育的水平以及社會道德水準;二是國外認同程度,指的是國際形象、國際文化產品推廣力以及國際影響力。
第三,中美對“中國軟實力現狀”的認知差異。約瑟夫·耐對“中國軟實力”現狀的評價比較悲觀,他認為中國在“軟實力”的指標,如“國家凝聚力”、“文化全球普及性”、“國際機構中的作用”等方面比較落后。但是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他的態度有了稍許變化,那就是他認為中國的傳統文化具有一定的全球吸引力,但是他否認新中國成立以來所取得的文化發展成果。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在西方文化中有一種“西方優而東方劣”的霸權心態,使得他們對東方文化比較輕視甚至是蔑視。
中國對“中國軟實力”現狀的觀點主要是基于三個層面:中國軟實力的力量源泉、發展渠道和中美軟實力的競爭態勢。具體來說,就是中國認為中國傳統文化是具有全球文化吸引力的,而目前中國經濟有了巨大飛躍,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所以能夠通過物質投入來為文化輸出鋪平道路,并且認為目前中美之間在文化領域處于一種“競合關系”,而非“零和關系”,從而否認了約瑟夫·耐的西方霸權中心的觀點,倡導建立多元化的、求同存異、共同發展的和諧世界。
中美文化視野下的孔子學院
孔子學院的建立以及發展概況。孔子學院的建立基于一定的時代背景,“當代中國目前正是處于一個從受外來文化影響到主動汲取外來文化的營養并試圖影響他者文化的一個過程。”④孔子學院的建立主要是針對目前國外掀起的“漢語熱”和“中國熱”,有越來越多的外國人希望學習漢語,了解中國文化。于是,中國因勢利導,根據德國歌德學院、西班牙塞萬提斯學院推廣本民族語言的經驗,開始在海外建立孔子學院。2004年11月21日,世界上第一所孔子學院在韓國首爾正式建立;2007年4月9日,孔子學院總部在北京正式掛牌;據報道,目前,全球共有350多所孔子學院,分布在96個國家(地區),以美國和歐洲最多,至2015年計劃增加到500所。
中美對孔子學院的認知差異。孔子學院自成立以來,在推廣漢語教學,傳播中華文化等方面發揮了積極的作用;但是也存在一些問題,究其原因主要是中美之間存有較大的文化差異。概括來說,中美對孔子學院的認知差異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關于孔子學院的定位:孔子學院是由“國家漢辦”負責運行的。“中國國家漢語國際推廣領導小組”,簡稱“國家漢辦”屬于中國教育部。因此,在美國的媒體報道中,大多使用的措辭是“漢辦,一個中國政府機構”,從而突出并強化了官方色彩,抹殺了“推廣中國語言文化”的信息。
二是關于孔子學院的性質:孔子學院的性質是“中外合作建立的非營利性教育機構”,具體來說,就是由中方提供辦學資金與師資力量(在美國許多地方也請外國人擔任院長),外方提供教學場所,從而進行中外合作辦學,目的是通過教授漢語,促進中外文化交流。而在美國的媒體報道中,多使用“Propaganda”一詞,在英語中,該詞具有貶義的含義,是指強制性灌輸,致使有些美國民眾認為孔子學院是一種文化侵略,甚至認為其是間諜機構。
三是關于孔子學院的教學內容:與德國歌德學院、西班牙塞萬提斯學院一樣,孔子學院主要是以推廣本民族語言為主,不僅為各級別各層次的受眾提供漢語教學服務,還通過舉辦各種文化活動,比如書法、京劇、繪畫等,推廣中華文化。當初,學院以“孔子”命名,主要是考慮到孔子在國內外的影響,而且能夠脫離政治意識形態,比較容易為海外的受眾所接受。而美國媒體卻認為孔子學院主要是傳播孔子的學說,即儒家學說,并且對于其中的一些文化糟粕,比如輕視女子,獨裁政治等進行大力宣傳,致使不少美國民眾對孔子學院產生一定的排斥心理。
中美對孔子學院認知差異的原因分析。中美對孔子學院的認知存在巨大差異,可謂是天壤之別,究其原因主要有三個方面:
一是從歷史層面來看,中美存在知識觀的差異,用(圖1)來表示:
圖1 中美知識觀的差異示意表格
二是從現實來看,中美在漢學研究方面存在差異。西方專業漢學已經走過了數百年的歷程,而就目前來看,美國現有職業漢學家已經達到6000余名,而且有些人的研究成果遠遠高于國內同行,例如美國著名漢學家孔飛力(AldenKuhn)對于“信息機會主義”的研究相當深入,同時對我國學界的影響巨大,成為我國研究在信息時代如何認識以及防范腐敗問題的理論依據。從某種程度上來看,這對我國學者來說無疑是一種巨大壓力。但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這種情況下,孔子學院的創辦也能夠促使中國學者在與外國學者交流的同時提升自我,并盡快地建立自己的文化體系,如國學大師陳桓所言:“我們應當把漢學中心奪回中國,奪回北京。”
三是從社會制度層面來看,中美在意識形態層面存在差異。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本質是不同的,尤其是表現在意識形態層面上的差異,這種差異要想進行調和是比較困難的。自冷戰以來,中西方在意識形態層面上的對峙就沒有停止過。近年來,隨著中國經濟實力的增強,美國對中國的心態比較復雜。通過美國在幾次重大的國際會議上的表現,可以看出,美國對中國的做法可以歸結為兩種方式:“捧殺”或“棒殺”,方式不同但共同點均在于企圖遏制中國的發展。從美國媒體的宣傳中亦可見一斑:美國媒體在報道孔子學院時,主要宣傳該學院是宣傳孔子思想,并且對孔子思想進行誤讀和歪曲,不僅將其與霸權、獨裁等同,還大肆鼓吹“中國文化威脅論”,從而使美國民眾產生對中國文化排斥或敵視的心理。
孔子學院發展需要注意的幾個問題
中國經過三十多年的改革開放,雖然經濟上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是綜合國力與其經濟地位并不相稱,尤其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不足,而孔子學院所肩負的責任是傳播中華文化,如何才能夠使這個目標得以實現呢?筆者認為,需要注意以下三個方面的問題:
建構具有普世價值的文化體系。孔子學院的責任在于傳播中國文化,而要想具有感染力和影響力,首先需要具有一套自己的文化體系,而且應該具有普世價值。就目前來看,孔子學院的定位是弘揚中華文化,這主要指的是五千年以來中國所取得的文明成果。而在新時期,我們的主要任務是如何使這些文明成果得以繼承和發展,如何汲取其精華摒棄其糟粕。對此,黨的十七大報告明確指出要弘揚中華文化,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同時也要推進文化創新,增強文化的發展活力。由此可見,在這個過程中,關鍵是要尋求中華文化中的存在普世價值的內容,比如“求同存異,和而不同”的價值觀念,如此一來,才能夠向國內外進行推廣。
要采取文化西漸的“大眾化”策略推進孔子學院的發展。孔子學院的大眾化之路,首先需要調整其定位。淡化政治色彩,將孔子學院交給民間組織來做,使其成為民間文化交流的一個平臺;積極培養意見領袖,通過優秀的民間文化藝術家來推動文化的融合,從而緩解美國受眾的排斥心理;改變合作模式,淡化政府傳播的痕跡,通過學院之間的文化活動、合作項目等模式進行文化交流。其次,需要培養一批優秀的教師。就目前來看,孔子學院對于對外漢學教師的著裝具有嚴格的標準,比如說“精良剪裁、中性色調、東方韻味”,這樣做固然能夠打造中華文化的一個符號,但是最主要的是提升教師的內涵,應該著力培養一批有志于進行對外文化傳播的教師,提高其知識修養,不僅使其能夠對中國文化進行正確的講解,而且還需要其身體力行,這樣才有說服力。比如《弟子規》,從網上的教學視頻來看,孔子學院的教師能夠對其進行準確講解,但是講解人是否真的能夠做到則是問題的關鍵所在。只有孔子學院的教師能夠真正地將《弟子規》的理念落到實處,才會有強大的感染力。最后,還應該與西方接軌,建立孔子學院新聞發言人制度,及時和國外媒體進行溝通,使他們能夠更多地了解孔子學院,多邀請他們來孔子學院進行采訪,使他們能夠真實地報道孔子學院的具體教學情況。
提升自我的民族文化信心。目前美國可以說是綜合國力最強大的,同時其文化軟實力也是最為強大的。近二十年來,美國對中國的文化影響力可謂巨大,有以好萊塢電影為代表的娛樂文化;有以美國籃球賽為代表的體育文化;有以麥當勞、肯德基和可口可樂為代表的餐飲文化;有以蘋果系列為代表的現代信息傳播文化等,在很大的程度上影響甚至改變著中國青年的生活方式。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我們對于重建自己的文化系統有著迫切的需求。
與此同時,也需要注意中國的文化安全。美國不是中國絕對化的仿效對象。而且近年來的美國經濟危機,尤其是從“攻占華爾街”到“攻占華盛頓”的運動更加表明,在繁華背后,美國的社會運轉體系早已是矛盾重重,一旦時機到來,社會矛盾就會立即爆發,并且會波及全球,而此時美國會放棄其提倡的“自由、民主、人權”等美麗的政治外衣,暴露出“壟斷資本”的真正面目,那就是“只為自己,不管他人”的極度自私的做法,甚至企圖通過各種經濟手段來讓發展中國家為其經濟損失買單。對此,我們應該有清醒的認識。我們在與美國交往的過程中,要樹立民族文化傳播的自信心,增進民族內在的凝聚力。
綜上所述,孔子學院的建立雖然在傳播中華文化方面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但是也存在不少問題。重要的原因在于中美文化存在巨大的差異。這就需要處理好國內的關系,自身的關系,以及與美國的關系,以促進中華文化在世界的推廣。
(作者為河北大學新聞傳播學院講師,中國傳媒大學傳播研究院博士研究生)
注釋
①胡惠林:“文化民權:國家文化軟實力建構的戰略基礎和價值取向”,《文化研究》(人民大學復印資料),2011年第6期,第3頁;原文出處:《探索與爭鳴》,2010年第10期。
②易滌非:“增強國際傳播能力 實事求是傳播中國”,《紅旗文稿》,2011年第7期,第8頁。
③賈海濤:“文化軟實力的構成及測評公式”,《文化研究》(人民大學復印資料),2011年第7期,第44頁;原文出處:《學術研究》,2011年第3期。
④王曉路,[美]司馬德琳:“文化自識與跨文化交流—關于中美語言、文化的對話”,《文化研究》(人民大學復印資料),2011年第2期,第90頁;原文出處:《文藝研究》,2010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