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沖 程亮
【摘要】中國的法治建設正面臨著傳統文化和西方文化、先進文化和傳統觀念之間的沖突。這種沖突在一百年前的清朝末年也同樣存在。一百年前,當時的中國也進行過一次法律修訂運動,即清末修律。從清末修律到今天的法治國家建設,我國的法律制度和國家治理方式正經歷向世界先進國家學習,不斷革新的過程。
【關鍵詞】清末修律法律移植法治現代化
我國的法治建設對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都產生了重大影響,但是,當前的法治建設卻遇到了三個突出矛盾:第一,法治思想和傳統文化存在沖突,廣大民眾法治思想普遍匱乏;第二,我們向西方學習進行法律移植,雖然節約了成本和時間,但西方法律制度并不能自然地和我國社會接軌,存在西方法律中國化的問題;第三,當前,下情上達的民主途徑較少,民主形式比較單一,人民參與的積極性還需鼓勵。
我國法治建設中出現這些問題的根源在于中國鄉土社會和西方先進法律文化的矛盾沖突,這種沖突在一百年前的清朝末年也同樣存在。一百年前,當時的中國也進行過一次法律修訂運動,即清末修律。從清末修律到今天的法治國家建設,我國的法律制度和國家治理方式正經歷向世界先進國家學習,不斷革新的過程。因此,清末修律可以為我國的法治建設少走彎路提供啟發和借鑒。
清末修律概況
中華法系歷史悠久,在中國的鄉土社會根深蒂固,“無論實在法還是一般法或原始法,始終都內涵了中國無懈怠的主觀價值追求,這種追求的大方向亦自始如一。”鴉片戰爭后,隨著西方列強的全面入侵,中國發生了重大的社會變革,一系列帶有資本主義因素的法律思想在中國大地傳播,與傳統的封建法律思想形成激烈的沖突。
進入20世紀后,清政府迫于嚴峻的形勢,不得不進行修訂法律的運動,這場運動為中國法律制度的近代化拉開了帷幕。首先,清廷局部修改了《大清律例》,設“罪犯習藝所”,刪除充軍名目,改笞、杖為罰銀,廢凌遲、梟首、戮尸、緣坐、刺字等。從1906年起,修訂法律館即著手編制新刑法草案,于1910年正式完成《大清現行刑律》,這部法律與《大清刑律》一脈相承,帶有極其濃厚的封建色彩。1911年1月,清廷公布了《大清新刑律》,這是清末修訂的最重要的一部法律,也是中國近代第一部專門的刑法典。在這部法律的起草修訂過程中,清末的“禮法之爭”達到了高潮,以張之洞、勞乃宣為代表的“禮教派”和沈家本為代表的“法理派”的兩種不同立法思想展開激烈交鋒,迫于壓力,沈家本最后辭去了修訂法律大臣及資政院副總裁的職務。此外,清政府于1904年頒行《商人通例》及《公司律》,1906年頒布《破產律》,1910年起草完成《大清商律草案》,但因清朝滅亡未及頒行。1911年,清廷仿德國民法編制完成《大清民律草案》,也未及頒行。
清末修律缺乏民主性,沒有反映廣大人民的利益要求,有著突出的階級局限性和歷史局限性,但它在我國近代史上卻有著非同尋常的意義,帶來了嶄新的法律思想和法律制度。這些法律盡管未得以實際推行,但隨著它們的頒布,中國延續兩千余年的封建法制體系坍塌了。這次修律直接導致中華法系的解體,基本上完成了我國法律從古代法向近代法的轉變。
清末修律失敗的原因
清末修律既沒有獲得改革者預期的成果,也并未能完成法律的近代化轉型。這其中的原因錯綜復雜,具體可從以下幾方面進行分析:
第一,從清政府自身來說,清末修律是為了維護封建統治,并不反映人民的要求,也缺乏民主的形式。從改革的指導思想來看是矛盾的。對內要做到“采彼所長,益我所短”;對外要做到“務期中外通行、有裨治理”。其中,第一條強調封建的“三綱五?!弊鳛樾蘼傻母臼遣荒苡|動的;第二條則強調修律要和殖民主義相互通融。這說明,清政府既要維護封建主義和殖民主義的統治,又希望通過法律改革能夠促進國家富強。如沈家本所說:“折衷各國大同之良規,兼采近世最新之學說,而仍不戾乎我國歷世相沿之禮教民情。”清政府既想通過改革擺脫危機,又害怕改革會損害自己的既得利益,排斥人民的參與。縱觀整個改革過程,清廷一直對改革橫加限制。如沈家本、伍廷芳參酌西法制定《大清刑事民事訴訟法》草案,部院督撫大臣立即以該草案“襲西俗財產之制,壞中國明教之防;啟男女平等之風,悖圣賢修齊之教”為由予以反對,該草案因此而被擱置。
第二,從當時的社會條件看,缺乏實現法治的經濟基礎。盡管鴉片戰爭以后,外國商品大量傾銷,動搖了自然經濟的主體地位,客觀上使民族資本得以產生、發展。但根深蒂固的自然經濟并沒有因為西方列強的經濟沖擊而解體,依然在經濟生活中占據著統治地位。同時,西方列強又在極力打壓中國民族資本主義,使得民族資本一直在封建主義和殖民主義的夾縫中求生存。這就決定了中國當時還沒有具備建立新的法律體系的經濟基礎。
第三,從民眾對于修律的接受程度來看,新律缺乏民眾的認同。清政府的修律是為了維護既存的統治秩序,從一開始就缺乏廣泛的群眾基礎。清末法律制度改革雖在形式上以西方資本主義的法制理念為指導,但實際上占主導地位的思想仍是封建社會的綱常名教,在本質上與法治的要求格格不入。當清末快速移植的西方法律和傳統法律制度硬性嫁接時,社會就出現了明顯的“排異”現象。這充分說明,新的法律體系只有得到國民的認同才具有生命力,否則再好的改革成果也只能是畫餅充饑、望梅止渴。
第四,從改革的力量看,清末這次法律改革運動既缺乏人才儲備,也缺乏必需的資金。隨著封建主義走到了窮途末路,封建經濟也是利潤菲薄、千瘡百孔,清政府財政匱乏,根本無法滿足修律所需的必要費用。比如,山東巡撫袁樹勛在上書中說:山東各審判廳法官的薪金“一廳州縣當歲費三萬兩左右,合吾國二十二行省府、廳、州、縣計之,歲費約以五千萬兩計,而建筑等費用尚不在內。既慮國家無此人才,亦斷無此財力?!毙侣傻膶嵤┯制惹行枰罅康娜瞬拧8鶕斗ㄔ壕幹品ā返谝话倭闫邨l的規定,要成為一個候補法官,先要有“在法政、法律學堂三年以上”的學歷,然后還要經過兩次專門考試并合格通過。但當時能達到這一要求的人顯然是鳳毛麟角。“據新頒之《法院編制法》,初級審判廳計平均每縣應有二所,地方審判廳計平均每府應有二所。以此推算,則全國之廳丞、廳長、推事、檢察官等,當在五萬員以上。”
修律是一個系統工程,與社會各種力量都有密切聯系。清末修律以“參酌各國法律”,“務期中外通行”為宗旨,按此宗旨新修訂的法律基本是對西方法律的移植,是一種法律的簡單西化。這種不顧及中國的經濟基礎、政治體制和文化傳統,機械地移植西方法律制度的做法,使得清末修律從一開始就存在著脫離鄉土社會,缺乏民族性的弊病。
清末修律對我國法治建設的啟示
清末修律所反映的是中國對于世界先進法律思想的借鑒與學習,是我國不斷進步的歷史足跡在法律上留下的印記。總結、借鑒清末修律的經驗和教訓,我國當前的法治建設必須注意以下幾點:
法治建設要建筑在經濟基礎之上。商品經濟是中國法制變革最為持久、強大的力量。清末修律沒有考慮到中國社會經濟條件的發展程度,最終導致一些法律沒有發揮效力的土壤,而成為一紙空文;封建經濟的優勢地位,也使修律具有了當時最先進的理論與最落后的內容相混合的特色。以此為鑒,我國今天的法治建設也必須從中國的實際出發,充分認識中國市場經濟的具體發展階段。法治建設既要在總結歷史經驗、摸索歷史規律的基礎上對我國經濟社會的未來發展有所預見,做到未雨綢繆,又不能脫離經濟基礎的具體發展階段而盲目冒進,否則就會變成為空中樓閣,最終走向失敗。
法治建設必須有社會思想基礎。思想是行動的先導,沒有思想觀念的轉變,改革也就不可能達到預期的目的。清末法制改革之所以能夠向前推行,與西方法律文化的輸入有著密切的聯系。西方法律文化的輸入導致中國統治階級的法律觀念發生轉變,這在客觀上為清末修律打下了思想基礎。而其之所以失敗,也與這些思想在社會上的普及和接受程度有關。正是因為廣大民眾對這些新思想不認同,才導致改革缺乏群眾基礎。禮教派對法理派修律思想的種種排斥、壓制也限制了新思想的傳播,嚴重影響了民眾的價值選擇。我國現今的法治建設必須以此為戒,必須充分注意將法治建設的宗旨、目的和價值觀念先行對人民群眾進行宣傳教育,讓民眾的心理有所準備,思想觀念有所認同,繼而才能有強大的群眾基礎和社會輿論來支持改革。
法治建設必須正確進行法律移植。我們推進法治建設不要像清末修律一樣照搬照抄外國的法律制度,要結合中國的國情,取外國之所長補中國之所短,堅持從我國的現實情況和發展階段出發,有所取有所不取,批判地借鑒當今世界上最新的法律思想和法律技術,堅持法律移植的本土化取向。要從我國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一最大的實際出發,要保持中華民族的特色。充分重視中國的傳統文化和法律傳統,盡力挖掘可以適用于當代中國的傳統因素,在此基礎上完成外國法律移植的本土化。
法治建設必須以人民為主體。人民的意愿決定著法治建設各項措施的成敗。因此,法治建設必須順應人民的意愿,以人民為主體。法治建設只有充分考慮、照顧人民的利益,讓人民享受到實實在在的改革成果,分享到社會發展所帶來的福利才能調動人民參與法治建設的積極性,改革才能為人民所擁護,從而獲得深厚的群眾基礎,使法治建設獲得強大的生命力,制定出民主、科學的法律,并在社會上得以順利推行并最終促成國家法治建設的成功。
(作者單位:河北工程大學文學院法律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