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洪峰
【摘要】當前,各高校紛紛加大了通過自主計劃外辦學獲得教育創收的嘗試。做好計劃外辦學工作,要堅持正確的辦學方向,把“學校發展求資源、服務社會育人才”的和諧統一作為根本目標;堅持依法依制辦學,健全完善質量監控、風險管理體系;堅持以學生為本,創新教育形式和載體,促進高校計劃外辦學項目的良性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高校計劃外辦學創收發展人才培養
當前,在“內涵提升、特色強校”爭創世界一流大學和高水平大學的進程中,為緩解因財政資金、公共資源相對短缺而引發的發展性困境,各高校紛紛加大了通過自主計劃外辦學(即非學歷繼續教育)獲得教育創收以推進學校教育教學改革發展的嘗試。如何為高校教育事業持續健康發展提供強大動力,如何促進辦學、創收、發展的良性循環,如何獲得學校發展和社會人才培養的雙贏,是高校開展計劃外辦學過程中一直在研究的課題。
計劃外辦學的必要性及現狀
在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眾教育”快速發展的歷史轉型期,在“985”、“211”高校謀求發展爭創世界一流大學和高水平大學的進程中,突破因財政撥款和公共資源相對短缺而引發的發展性困境,必然要求高校發揮優勢、多渠道籌措資金來緩解學校事業改革發展經費不足的困難。
一是多渠道籌措資金是高等教育事業改革發展進一步深化的必然要求。教育是民族振興、社會進步的基石,是提高國民素質、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根本途徑。作為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高等教育承擔著培養高級專門人才、發展科學技術文化、促進現代化建設的重大任務。《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指出,“提高質量是高等教育發展的核心任務,是建設高等教育強國的基本要求”。根據黨的十七大關于“優先發展教育,建設人力資源強國”的戰略部署,到2020年,高校要實現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整體水平全面提升的目標,必須在內涵提高、特色強校的教育教學改革進程中爭取更多的資金投入和資源保障。
二是開展計劃外辦學成為重點知名高校籌措辦學經費的重要渠道。高校辦學經費是高等教育發展的重要前提,也是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物質基礎。面對財政撥款相對有限、高校創收收入較少、銀行貸款規模較大等辦學經費緊缺的困難,面對推進改革創新辦更好的大學和財政撥款公共資源相對緊缺的矛盾,高校辦學經費的籌措逐步突破舊有結構走向更多元,其中大批的重點知名高校在積極利用產學研合作、專利轉讓、資本市場運作、募集社會捐贈等方式加大籌資力度外,更多地選擇了利用其在辦學傳統、社會聲譽、優勢學科、優質師資、先進的辦學設施以及廣泛的社會支持等諸多方面的優勢,通過開展計劃外辦學來籌措更多辦學經費、贏得更多社會資源來滿足教育改革和人力資源開發的需要。
三是計劃外辦學成為擴展和延伸高校人才培養服務社會功能的重要載體。近年來,各高校堅持改革創新,堅持內涵發展,依托自己的學科特色和區域優勢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和文化傳承等方面,不斷取得豐碩的成果。在促進“學歷教育和非學歷教育協調發展、職業教育和普通教育相互溝通、職前教育和職后教育有效銜接”①的思想指引下,高校憑借其獨有的教育教學資源、一流的科學研究成果、高水平的師資隊伍,以自主開展計劃外辦學的形式滿足更多學生個性化、多樣化的學習發展需要,為社會培養了更多高質量、多樣化有用人才,在發展非學歷繼續教育、提高國民素質、建設學習型社會的進程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計劃外辦學必須堅持的原則
高校做好計劃外辦學工作必須要堅持依法依制辦學,遵循教育教學規律;要堅持把“學校發展求資源、服務社會育人才”的和諧統一作為高校計劃外辦學的根本目標。
一是必須準確把握國家的方針政策,遵守高等教育法律法規,堅持依法依制規范辦學。高校計劃外項目辦學必須嚴格遵守教育法、高等教育法、教師法等高等教育法律體系和教育行政法規。要建立并完善符合法律規定的計劃外辦學章程和制度,依法履行教育教學和管理職責,及時查處違反教育法律法規、侵害學生權益、擾亂教育秩序等行為,依法維護學校、學生、教師的合法權益。高校要逐步健全計劃外辦學的教育督導制度,成立相對獨立的計劃外辦學管理督導機構,對辦學項目進行定期督導檢查,對檢查結果進行公告,對違規現象責令限期整改等。同時,高校要嚴格落實計劃外辦學項目的問責制,主動接受和積極配合學校及上級紀檢監察部門對計劃外辦學項目運行情況的監督檢查。
二是必須堅持正確的辦學方向,把“學校發展求資源、服務社會育人才”的和諧統一作為計劃外辦學的目標定位。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必須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把促進學生健康成長作為學校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②。計劃外辦學作為高校利用自身資源優勢進行人才培養、服務社會發展的重要經費籌措途徑,必須堅持正確的辦學方向,要把育人為本作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對辦學目標和定位要有清晰的認識,尊重教育規律和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為每個計劃外學生提供適合的教育,為國家分層分類培養高素質勞動者、專門人才和拔尖創新人才,為學校教育教學改革贏得資源,贏得發展。
三是必須堅持品牌興校,完善質量監控、風險管理體系,確保辦學資源的充足投入,贏得計劃外辦學項目高質量、可持續發展。計劃外辦學是高校利用自己的學科專業優勢進行人才培養、從而獲取更多的社會資源贏得發展的有效途徑。在辦學過程中,尤其是與中介合作辦學過程中,必然會存在中介機構“以利益為導向”與學校“以育人為根本”辦學理念之間的沖突,高校必須堅持正確的辦學指導思想,堅持辦學主導權,堅持嚴格管理和規范操作。要以“保質量、育品牌”為目標,以教育教學客觀規律為依據,以保障項目正常運轉為前提,確保計劃外辦學人、財、物資源投入,促進計劃外辦學工作的蓬勃發展,從而更大程度地發揮高校服務社會的功能,達到高校自身發展和服務社會相協調,促進高校的可持續發展。
做好計劃外辦學的具體措施
做好計劃外辦學工作,要堅持以學生為本,精心設計教育教學內容,不斷創新教育形式和載體,弘揚傳承學校文化和精神,幫助學生學有所教、學有所成、學有所用,促進高校計劃外辦學項目的可持續發展。
一是利用學校學科優勢和專業資源參照全日制學生精心設計培養方案和教學環節,逐步深化學生的專業知識和理論基礎。計劃外辦學的對象以高考落榜學生為主,高校應注重關注學生的不同特點和個性差異,充分利用學校的學科專業優勢和優質教學師資資源,精心設計適合計劃外學生學習水平和接受程度、滿足計劃外學生求知欲望和專業需求的培養方案和教學環節;注重因材施教,通過嘗試分層、分類、分階段教學,走班制、學分制、導師制等教學管理制度改革,發展每一個學生的優勢潛能,幫助計劃外學生收獲扎實的專業知識和深厚的理論基礎。
二是汲取職業教育的優勢,服務于計劃外學生職業發展需求,加大實踐實訓實習環節的設置,大力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能與職業素養,著力培養應用型創新人才。高校在計劃外辦學過程中要在充分發揮學校學科優勢和專業特色的基礎上,積極汲取職業教育的優勢,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堅持全日制教育與職業技能培訓并舉,學思結合。豐富實踐實訓形式,強化職業能力培養,著力培養學生的職業道德、職業技能和就業創業能力。積極探索和建立社會實踐與專業學習相結合、與服務社會相結合、與擇業就業相結合的管理體制,滿足經濟社會對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
三是發揮黨團的政治優勢和組織優勢,做好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注重校園育人環境的營造和學校精神的弘揚傳承,要把促進學生健康成長和全面發展作為計劃外辦學全部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要規范學生管理,加強學風建設,營造“環境育學風、教風帶學風、制度規學風、榜樣樹學風、輿論倡學風”的育人氛圍。教學活動之余要依托學術講座、社團活動、競技比賽、社會實踐、志愿服務第二課堂活動形式,促進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素質協調發展,實現文化知識學習和思想品德修養相統一、理論學習和社會實踐相統一、全面發展和個性發展相統一③。
四是加強對計劃外辦學項目合作方的甄別、遴選、約束和監督,加強對教職員工的職業理想、職業道德和職業能力的教育培養。高校要加強對招生、教學、師資聘用等各個環節的嚴格把關和風險管理,防止發生中介為壓縮教學成本、追求更大收益帶來的諸多風險,防止高校的品牌聲譽受損。同時,要著力打造一支高素質、懂管理、善經營、有激情、勇于創新的專業化繼續教育管理團隊,聘用具有實踐經驗的專業技術人員和高技能人才擔任計劃外辦學項目的專兼職教師,在教學實踐中以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質和道德風范影響和教育學生;管理人員在工作中要體現育人導向,把嚴格日常管理與引導學生遵紀守法、養成良好行為習慣結合起來;服務人員要努力搞好后勤保障,使學生在優質服務中受到感染和教育,真正形成專業教師嚴謹治學、管理人員勤于助學、項目學生樂觀好學的辦學氛圍。
(作者單位:中央財經大學經濟學院)
注釋
①《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
②《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中發[2004]16號)
③《胡錦濤在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的講話》,2010年9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