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丹
摘要: 解決高職教育的人才培養質量與社會需求之間的矛盾,促進高職院校內涵建設,既是高職院校教學改革的核心,又是提高高職人才培養質量的關鍵。本文著重探討通過專業建設調研、構建職業崗位群、構建課程模塊及課程體系“四部曲”來確定課程內容和構建專業課程體系,打好人才培養的基礎。
課程是決定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因素,作為高職院校教學改革的核心,以滿足市場需求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以職業能力為目標,構建系統化的課程模式,成為高職教育內涵建設的重要內容。課程體系是先于教學活動而設定的育人方案,是教學活動正常運行的先導。課程的開發與設計、結構與功能、內容與實施辦法、考核與評價需要符合高技能人才培養目標和專業相關技術領域職業崗位(群)的任職要求。
高職培養目標直接面向職業崗位(群),決定其課程開發須進行逆向思維,以崗位需求為目標,分析崗位所需的職業能力,得出若干項能力目標與要求,再將其組合成教學單元或課程。本文所探析的高職專業課程設置四部曲,即專業建設調研、構建職業崗位群、構建課程模塊及課程體系。我通過專業建設調研,收集分析行業、企業及學生需求信息,構建社會需求崗位群,并對專業作模塊化分解,對課程作進一步的整合;同時,根據行業制定的培養目標和行業崗位工作流程確定課程內容和課程體系。經過實踐逐步總結調整,逐步使專業課程體系與社會需求相適應。具體過程如下。
一、專業建設調研,明確專業培養目標
專業建設調研是課程開發的第一步,目的在于解決專業準確定位問題。專業建設調研內容包括相應行業的人才結構現狀、專業發展趨勢、人才需求狀況、崗位對知識能力的要求、職業執業資格和學生就業去向等,從宏觀上把握行業、企業的人才需求與職業院校的培養現狀。在此基礎上確定專業定位、專業服務面向的崗位群、培養目標及專門化方向和課程改革的思路等。調研主要包括兩個方面:產業背景調研和人才需求調研。調研結束后,要形成書面調研報告。
(一)產業背景調研
職業教育的基本定位,是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的發展。設置專業前,首先要了解當地的經濟和人才需求狀況。實施產業背景調研,一是查閱資料。查閱地方政府五年和中長期的建設規劃、人才需求規劃及年度工作報告等資料,對地方的支柱產業、特色產業和朝陽產業有一個基本的了解。二是走訪政府人事、規劃部門和行業協會。主管部門和行業協會對某產業的發展狀況有較為清晰的了解,并且對未來的發展也起著主導作用。了解政府發展的重點產業和支持產業,了解當地緊缺或急需人才的需求崗位(崗位要求、專業要求、技能要求等)情況,是設置專業和提高就業率的重要基礎。需要強調的是,隨著產業結構的調整、技術的飛速發展,社會需求在不斷變化,高職專業設置必須有前瞻性。
(二)人才需求調研
人才需求調研,首先需要擬定調研方案。將企業按規模分類,分類之后確定調研樣本,企業類型的選擇應該和畢業生就業的企業類型數量相一致,以企業人事經理、學校畢業生、車間部門領導及公司領導四類人作為主要調研對象。調研內容包括崗位設置、需求人數、崗位職責。調研方法是以實地調研、座談為主,電話、問卷調研為輔。畢業生跟蹤調查也是一個重點,每年選擇本校及同類院校相近專業20%左右的畢業生進行調研,目的是了解人才培養質量,以及社會對畢業生的要求,找出人才培養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加快教學改革步伐,提高教學質量。
二、職業需求調研,構建職業崗位群
根據專業建設調研結果,完成專業設置后,下一步就是構建崗位群,為課程設置做好準備。
首先,按照國家職業技能標準分類規范,對于國家職業標準尚沒有的崗位,我們與企業協商,達成共識,以期得到規范化的崗位表格。
其次,了解所有這些崗位畢業生是如何在崗位之間變遷的,什么時候到了什么樣的崗位,以此獲得崗位升遷的路線圖。
最后,細化工作崗位項目。獲得崗位之后,究竟畢業生在這個崗位上要做哪些具體的工作項目?向企業和畢業生征詢意見。對企業,重點是了解對學生職業素養和社會能力培養有哪些具體要求。對畢業生,主要是引導他們談一下對學校教育工作的建議。
通過以上步驟,將獲得一系列調研信息,主要有五項調研成果:就業崗位、專業培養目標、企業要求、畢業生建議、崗位工作項目表。
調查一,就業崗位。搞清這個專業的就業面向;主要就業崗位是哪些,次要就業崗位是哪些。
調查二,專業培養目標。以就業為導向的教育培養目標應該準確勾勒出畢業生在什么地方、什么時間、從事什么樣的崗位。首先是初始就業崗位,其次是兩到三年后就業的崗位,最后是將來可以遷移的崗位。
調查三,企業對職業素養及社會能力培養的要求。很多企業強調學校一定要關注誠信和敬業教育,認為肯吃苦、善溝通比專業能力培養更重要,并希望畢業生走上工作崗位的時候有一定的工作經驗,能較快適應工作環境。
調查四,畢業生對學校工作的建議。包括對基礎課程和專業課程設置的看法、對校內和校外實習的單位、內容和時間的想法、專業課程在工作中的作用大小等。
調查五,形成規范化的職業崗位表。
這些調查內容傳達給我們的信息,都是我們在設置課程時必須思考和重視的。
三、構建課程模塊
課程模塊是將對實現職業培養目標有重要作用的各學科知識分解成一個個知識點,再將知識點按內在的邏輯整理成相對獨立的知識單元,相關單元組合成同一模塊,不同模塊組合成不同目標的課程,以專業技術訓練為主,以職業資格為導向,組織教學內容,著眼于能力的培養。課程體系呈現模塊化結構更有利于知識、技能體系的合理構建,有利于高技能人才的培養。
通過對職業需求進行分析,根據培養目標的綜合能力與結構特點及課程類別,設置“基本素質模塊+專業必修模塊十訂單模塊+選修模塊+實踐模塊”五大模塊。基本素質模塊旨在提高學生基本職業素質,課程主要包括思想道德、身心健康、職業素質、職業指導等;專業必修模塊旨在滿足崗位核心能力需要,圍繞核心能力構建課程體系,主要課程包括專業基礎、專業過渡和專業組成課程。備選模塊旨在拓寬和加深學生的專業技能、增強綜合應變能力和創新發展能力,培養學生在專業群內轉崗或在更大范圍內的遷移能力;學生適應崗位的能力;實踐模塊旨在提高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選修模塊供學生根據個性特點和未來需求自由選擇。模塊組合的多樣性與靈活性及時實現了專業方向的調整,實現了教學內容的推陳出新,適應了市場對人才需求的變化。
四、構建課程體系
在課程體系設計上,以勝任職業崗位(群)需要為目標,以提高履行崗位職責的能力為出發點和落腳點,針對職業崗位(群),構建體現素質教育要求的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兩個平行、相對獨立、互為支撐、相互補充、橫向有機聯系、縱向銜接貫通的課程體系。
理論教學體系體現高職教育的共性特征與功能,依據高技能人才培養目標確定知識、能力、素質結構;由政治素養、信息工具、工程基礎、專業技術、橫向擴展和人文素質(選修)共6個板塊構成,每個板塊又由1—4個課程模塊組成;根據各個課程模塊的功能,在其內部設置必需的課程與教學內容,從而使各個模塊的功能具體、目標明確;在教學內容上以“兩課”、英語、計算機、專業技術應用能力和綜合素質培養為主線,構建以課程綜合化為特征、與實踐教學相互融合的理論課程體系,做到打好基礎、寬新結合,注重理論知識的應用,奠定學生繼續學習的基礎,實行“一般能力培養與職業能力培養適當結合”,凸顯素質教育和合格社會人的培養。
實踐教學體系突出職業技術教育高層次的個性特征與功能,按照高技能人才培養的特點要求確定知識、技能、態度要求;由操作技能、實驗技能、專項能力訓練、崗位見習、社會綜合實踐和畢業設計(頂崗實踐)共6個模塊20余項構成;各專業的實踐教學課程,基于職業能力培養,面向崗位任職需要,在確保基本技能訓練的基礎上,加大了實訓項目的現代科技含量,開發了新型綜合訓練項目,并在教學內容中嵌入了職業資格證書的相關技術要求;在課程功能上注重學生工程實踐能力、專業技術應用能力和職業素質的培養,構建以掌握高新技術應用能力為特征、與理論教學密切結合的實踐課程體系,做到強化技能、增強能力,提升職業素質,提高學生的就業競爭力和實際工作能力,實行“突出職業專門技術能力和職業關鍵能力培養”,提升學生的職業能力并實現合格職業人的培養。
高技能人才成長的規律是從新學徒、到普通技工、再到高技能人才的三步發展階段。這種成長規律不同階段的特點將決定課程體系結構的設計,即在入門學習階段的課程,要與新學徒的特點相對應,專項學習階段的課程要與普通技工的特點相對應,綜合學習階段的課程要與高技能人才的特點對應。也就是說,把學校學習的階段和技能型人才成長的過程相關聯。在入門學習階段,安排專門知識和基礎技能訓練;專項學習階段安排專業基礎理論、專項技能訓練;綜合學習階段進行綜合技術及技能訓練。然后對整個課程體系進行總體調整。主要涉及兩個方面。
1.對同一階段的課程進行排序,考慮各課程之間的銜接關系及學校教學資源的配置和均衡。
2.針對專業教學的要求,調整相應基礎課程的安排。
該課程體系結構的安排有三個特點:一是按照高技能人才成長的規律來構建課程體系的結構框架;二是階段性地安排校外實習,這樣使職業素養呈階段升化、全程貫穿的過程;三是把以實踐為主導的專業課程和以職業素質培養為主的校外實習及考慮全面發展為主的基礎課程在三個階段中全程融合。
在知識經濟時代,由于技術進步迅猛,知識更新周期越來越短,人們的就業觀念和價值取向發生變化,再加上大量新工作崗位不斷產生,必將出現較高的換崗率。因此,高職教育必須考慮學生適應能力的培養,這也是學生今后生存和發展的基礎。為此,高等職業教育的課程體系要針對受教育者將面對的職業,關注學生的適崗、應變的就業競爭力。在課程體系構建時,要充分考慮受教育者的崗位遷移能力,注重針對性和適應性的有機結合,重視人文素質與職業技能的結合,學科知識與技術知識的結合,專業知識與職業素質的結合,培養適應廣泛就業需要的復合型人才。
參考文獻:
[1]許德寬.論高職院校內涵建設[J].職業教育研究,2008,(06).
[2]陳向平,熊威.推進高職課程體系有效創新的實踐與思考[J].常州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