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臨宇
【摘要】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中日文化交流活動以向日本派遣留學生,學習日本為主,留日學生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清末新政和立憲運動的實踐,對中國的近代化進程起到了啟蒙作用。同時留日學生接觸到各種歐美的法政思想,明白只有革命才能挽救民族的命運,進而投身宣傳新思想,傳播新觀念的運動,并成功策劃、參與了辛亥革命。
【關鍵詞】文化交流新變化價值
中日文化交流從隋唐開始都是以文化輸出為特點,都是日本向中國學習,中國的封建文化對日本社會的發展起到不可否認的積極推動作用。但自從歐美列強通過1854年的《日美和親條約》及1858年的《日美修好通商條約》等一系列通商條約,把與中國簽訂的不平等條約體制也同樣強加給了日本以后,日本也極有可能失去國家獨立。此時,日本明治政府采取了果敢的應對策略,把歐美的政治制度、生活方式、價值體系等移植到日本社會。一直被懷疑、嘲笑的日本文明開化政策所表現出來的明顯優勢,使眾多的中國知識人改變了對明治維新的看法??涤袨樘岢隽恕拔页兎?,但采鑒于日本,一切以足”的觀點。并向光緒皇帝進呈了《日本變政考》,進行了“百日維新”。義和團運動后,在內外壓力下,清政府開始實施各項改革措施,即清末“新政”。中日文化交流出現新的變化,中國開始向日本學習,希望通過學習日本成功的經驗,來改變中國的現狀,挽救民族的命運。本文主要闡述19世紀末20世紀初,中日文化交流出現的新變化以及其在中國近代化過程中所產生的作用。
新變化的萌芽
日本在西方強國的入侵下,意識到長期以來學習的對象—中國,已經處在世界上落后的地位,西方已經完成工業革命,實現了近代化,已經處在世界的前列,因而果斷調整,實行變革,也就是明治維新。日本的明治維新取得了成功,這對當時清朝的知識分子震動尤其巨大,他們主張學習日本,實行變法,建立君主立憲的國家,在光緒皇帝的支持下,實行“戊戌變法”。但是變法觸動了保守的滿清王朝勢力的利益,許多變革措施都沒有得到執行,就被保守勢力的代表慈禧太后所鎮壓。
變法失敗的原因有很多,一方面傳統保守勢力在身居高位的情況下,是不會看著自己的利益受損而不顧的,另一方面模仿“東夷小國”日本的明治維新進行變法,傷害了保守派勢力長期以清朝為大國的自大意識。保守派勢力無法接受要向日本學習的事實。但實際上當時清朝維新派知識分子要模仿日本是因為他們認為日本和中國都是以儒教治國,日本以前的法律制度、倫理道德都是源于中國,向日本學習實際上也是對自身制度的肯定,只是從日本的經驗去發現儒教的優點,再發揚光大,既能挽救清朝的統治,又能避免社會變革。而且,日本在明治維新的過程中翻譯了許多西方的哲學、醫學以及其他科學著作,日語中大量使用了漢字,方便中國人閱讀,而當時中國人能翻譯、閱讀西方的英文原著的人才很少,直接引進西方的科學著作非常困難,這在客觀上也促使清末的知識分子關注日本,學習日本。蔡鍔指出中國為文明古國,一直是日本等國效仿的榜樣,但清朝長期以大國自居,沒有在科技方面有所發展,盡管也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但不愿意學習其他各國的長處,因此沒有完成近代工業革命,導致國家衰敗,而日本從隋唐時期就開始學習中國,很快就從奴隸社會進入封建社會,明治維新后日本開始學習西方,很快就完成工業革命,進入資本主義社會,日本的成功說明中國只要向日本學習,敢于學習一切對自己有用的東西,中國就會有超越日本,超越歐美強國的一天。
清末維新派知識分子的思想觀可以概述為:中華民族締造了強大的封建王朝,長期處在世界前列,因而疏于變革和學習,以大國意識自居才造成落后,日本是一個小國,善于學習,敢于變革,只用幾十年就完成了從封建社會到資本主義社會的變革。有日本成功在前,只要我們學習日本的經驗,我們不但也可以做到,還會事半功倍。維新派的思想觀念的改變也就是中日文化交流新變化的萌芽。
新變化的實踐
當時清朝的維新知識分子認為一個國家的文化傳播到另一個國家,成為另一個國家文化形成的要素,等另一個國家的文化形成后,又可以傳回原來的輸出國,成為他們學習的模板,中國和日本的文化交流也應該是一樣。特別是甲午戰爭后,清朝在俄、法、德的幫助下,收回了遼東半島,然而,不久列強就開始在中國劃分勢力范圍,中國出現了四分五裂的局面,中華民族遭遇了亡國危機。當時的日本也有想讓清朝接受日本的思想文化。日本政府曾多次向清政府提出愿意向清政府派遣的留日學生提供資助。駐清公使矢野文雄1898年5月給當時的外務大臣西德二郎的報告書中指出:“如果能讓清朝年輕一代接受日本文化的教育,接受日本的思想,有助于維護日本在中國的長久利益。”但是當時的日本政府并沒有接受他的建議,加上戊戌變法沒有成功,維新人士遭受鎮壓,清政府實際上并沒有向日本派遣留學生。
后來東亞同文會會長近衛篤麿為了讓中國人忘記戰敗的怨恨,更主要是考慮自身的利益,向清政府提出中國要想擺脫歐美列強的威脅,就必須和日本全面合作,合作的前提就是文化的相互理解,因此非常有必要向日本派遣青年學生,了解、學習日本的思想文化。張之洞當時正有聯合日本、抵抗沙皇俄國的想法,近衛的提議正中下懷,于是清政府開始分批向日本派遣留學生,希望通過日本學習、掌握急需的西洋知識。留學生的大量派遣,為當時的文化交流創造了條件,盡管當時清政府派遣的并不全是一心向學的理想青年,但以學習日本為目的的文化交流已經開始。
新變化的高潮
在完成鎮壓義和團運動后,向日本學習,派遣留日學生達到了高潮。特別是1905年清政府宣布,留學生經過朝廷考試可以授予官職,直接刺激了當時國人的留日愿望,據日本學者實藤惠秀在《中國人留學日本史》一書中統計,1905年、1906年清政府派遣的留日學生都超過了8000人。在清朝政府的主導下,加上日本出于自身的目的而積極配合就形成了文化交流的高潮。文化交流的目的是學習日本先進的東西,包括教育、軍事、政治制度等當時清政府認為自身急需的東西。
新變化的歷史價值
清朝末期的中日文化交流是以向日本學習為目的,大批留學生被派到日本,他們在中日文化交流史上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對中國歷史的發展也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具體表現如下:
通過翻譯書籍,傳播新的思想,直接影響了中國近代的政治變革和思想演變。留日學生引進日本文化的主要手段就是譯書,特別是戊戌變法后大批青年東渡日本求學,他們通過日本接觸到許多西方的資產階級的思想文化,感覺到救國良方之一就是要讓國人學習、接受先進的思想和文化,唯一的途徑就是通過翻譯將其介紹給中國。留日學生創辦了譯書匯編社等譯書機構,《政治進化論》等一批書籍被譯成漢語,這一時期的譯書主要是以社會科學為主,甲午戰爭以前,翻譯的外國書籍百分之七十以上是自然科學。這和洋務運動時期,清政府認為西方只是在科學技術上優于中國人的認識是一致的。但甲午中日戰爭以后,知識分子認識到要利用西方的資本主義社會制度挽救中華民族的命運。于是,大量翻譯外國社會科學著作,對啟迪中國人的思想,改變中國的落后面貌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推動了辛亥革命。清末留日學生比一般的老百姓更能清醒地認識到國家的形勢,也更容易接觸到國外的政治、法律思想,明白日本迅速強大的原因。明白必須對晚清進行革命,于是他們通過創辦刊物,組建革命組織,將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思想由東京傳到國內,并在世界華人中間傳播,為民主革命的發生從思想上和組織上做了充分的準備。
留日學生還積極參與辛亥革命,他們是策劃者、組織者、領導者,更是直接參與者。如1911年月同盟會在香港成立統籌部,組織廣州起義,1911年黃興在廣州起義。正是留日學生的組織、領導和直接參與,中國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才取得成功。
結語
清末時期的中日文化交流不同于以往的中日文化交流以中國文化輸出為主的特點,這一時期的中日文化交流是以學習日本的先進經驗、通過學習日本吸收西方的思想、文化、科學技術為目的。從開始的知識分子呼吁、到清政府的主導,加上日本政府出于自身目的的積極配合,文化交流最終形成了高潮,學習日本有清政府自身的客觀原因,就是科舉制度下的官員無法適應變革的需要,張之洞在1904年制定頒布了《奏定學堂章程》。決定模仿日本的教育制度,建立現代教育制度;科舉制度的廢除,斷絕了知識分子讀經做官的可能,他們只能面對現實,謀求新的出路,而出國留學就是最好的出路之一。同時戊戌變法雖然失敗,但清朝朝野還是意識到政治變革的必要性,特別是日俄戰爭中俄國戰敗,同為專制國家的清政府朝野都意識到如果不建立君主立憲制,將不能保證國家的自存自立,更沒辦法收回喪失的國家主權,因而清政府開始準備學習世界各國的政治經驗。另一方面日本為了達到在中國獲取最大利益的目的,希望中國年輕一代接受日本的思想文化,因此,接受清政府派遣的留學生。
但是,大批留日學生在日本接觸到各種歐美的法政思想后,發生了思想上的革命,開始崇拜革命思想。從開始希望學習日本,到否定日本,產生了中國國民國家的意識,走上了探求救國、救民的革命道路,正是有了這批留日學生不屈的探索、斗爭,才有了后來辛亥革命的成功。
(作者單位:浙江工商大學日本語言文化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