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求珍
在江蘇高考政治學科中,想達到B級及以上,做好選擇題固然重要,但主觀題千萬不可小視。主觀題是否能拿高分,決定某學生是否能達B級還是達A級以上。主觀題在總分比例中達45%,學生應如何應對?教師應授予學生什么樣的解主觀題方法?以下結合2011年江蘇高考政治試題談用“三審法”提高解主觀題效率的方法。
一、何為“三審法”
簡單言之,“三審法”就是審范圍、審要求、審材料、列提綱、組織答案,通過五個步驟解決問題。
二、“三審法”在高考試題中的應用
(一)審范圍
2011年江蘇高考試題第34題兩問關于經濟生活,共12分;第35題一問關于哲學,另一問關于文化生活,共12分;第36題是選修題,共12分;第37題三問,從經濟生活、文化生活、政治常識、生活與哲學四個角度加以考查,共18分。所以學生在做題時,必須審范圍,看設問范圍是經濟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還是生活與哲學,還是選修范圍。范圍沒看清或拿起筆就寫,哪怕寫得非常有道理、清晰、規范,也是零分,所以學生在做題時一定要審清范圍。
例:35.2011年博鰲會亞洲論壇年會的主題是“包容性發展:共同議程與全新挑戰”。國家主席胡錦濤在開幕式上發表了題為《推動共同發展,共建和諧亞洲》的演講。他指出,亞洲社會得到了快速發展,但是經濟結構性矛盾、發展不平衡等問題還存在,如何處理好發展問題依然擺在亞洲人民面前。
會議還探討了“包容性發展”的內涵和具體策略。俄羅斯總統梅德韋杰夫呼吁亞太地區的國家要加入到經濟一體化的進程中,巴西總統羅塞芙主張各國應創造條件實現經濟增長和包容性發展,南非總統祖馬提出發展中國家應加強合作、共贏機遇和挑戰等。
(1)結合材料,從《文化生活》的視角闡釋“包容性發展”的內涵。(6分)
(2)“包容性發展”體現了唯物辯證法的哪個道理?請結合材料加以分析。(6分)
就第35題來說,通過審范圍,兩問范圍關于文化生活和生活與哲學,如果學生只看到“加強合作、共贏機遇和挑戰”,從而大寫特寫有關政治生活國家利益內容的話,則會得零分。在此建議學生應用筆將這些“文化生活”、“生活與哲學”、“經濟生活”等畫出來。
(二)審要求
僅審清范圍還不行,還得審要求。從2011年江蘇高考試卷的范圍來看,大部分是宏觀設問范圍,即知識范圍很大,如第34題兩問都是經濟生活;第35題(1)文化生活;第37題(1)文化生活、經濟生活,(2)經濟生活、生活與哲學,(3)文化生活、生活與哲學。剩下的是中觀設問范圍,如第35題(2)唯物辯證法;第36題(1)國家學說,(2)當代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政體的實踐。主觀題沒有出現微觀設問范圍。既然設問范圍大,就應充分挖掘設問要求中的信息。第35題(1)問要求:①結合材料,②闡釋“包容性發展”的內涵,③6分。(2)問要求:①結合材料分析,②“包容性發展”體現了唯物辯證法的哪個道理,③6分。6分的題最起碼有四個答案點。
(三)審材料
學生僅僅會審范圍還不行,還必須審材料。如第35題(1)問的材料是:“國家主席胡錦濤發表《推動共同發展,共建和諧亞洲》的演講,俄羅斯呼吁亞太地區的國家要加入到經濟一體化的進程中,巴西主張各國應實現經濟增長和包容性發展,南非總統提出發展中國家應加強合作、共贏機遇和挑戰。”學生要用筆在材料中畫出這些材料的關鍵詞,而不是僅僅停留在眼睛瞄瞄的程度。
第35題(2)問的材料仍然要結合在材料中畫出的關鍵信息。
(四)列提綱
做到了“三審”:審范圍、審要求、審材料,接下來怎么辦?是否馬上進行組織答案,我認為一定要有列提綱的習慣,那么提綱怎么列?如果列得非常詳細,一字不落,再將答案謄寫到試卷空格內的話,太浪費時間了,很可能完不成整張試卷。我認為可直接在Ⅰ卷即非答題卷上畫關鍵信息,列簡單而詳細的提綱。何為簡單?何為詳細?
第35題(1)問結合要求中的“包容性發展”,材料中的“和諧”,學生可聯系到中華文化的包容性發展內涵:求同存異:能與其他民族文化和睦相處;兼收并蓄:能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鑒其他民族文化的積極成分。結合材料中的關鍵信息“和諧”,所以求同存異也可聯系“文化多樣性”中的尊重文化多樣性的態度,包容差異;兼收并蓄也可聯系文化創新的途徑:面向世界、博采眾長。所以我認為可這樣列提綱:
①求同存異內涵分析②兼收并蓄分析③尊重文化多樣性分析④面向世界、博采眾長分析
(2)問“包容性發展”體現了唯物辯證法的哪個道理?既然問的是“哪個道理”,也就是回答時應將力氣集中在某個點上,結合材料中的“和諧”,結合“包容”,結合唯物辯證法矛盾觀——孔子說:“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所以我們選擇的原理是對立統一原理,并且將該原理充分展開。所以我認為可這樣列提綱:
①矛盾同一性含義分析
②矛盾斗爭性含義分析
③矛盾普遍性與特殊性分析
所以,“簡單”即每點的詳細內容不要展開,“詳細”即各個角度都要有。
(五)組織答案
提綱列好了,接下來就是組織答案,如何組織答案?我認為一個能得高分的答案要做到以下“五化”:(1)語言書面化;(2)字跡清晰化;(3)表達序號化;(4)條理清晰化;(5)重要原理首位化,如果能做到以上“五化”,該答案又結合了“三審”、列提綱、該答案,就會比較接近高考參考答案。
有老師或同學認為:做一道主觀題要經過這么多程序,那還有時間完成后面的主觀題嗎?俗話說“熟能生巧”,如果教師平時在分析試卷時就要求學生“三審”,在答題區留出空格讓學生列提綱,組織答案,在平時的周練、學案設計中將提綱、答案、“三審”附分批改,經過堅持不懈的長期訓練,學生一定能大大提高解題的速度和效度。學生拿到主觀題時,不管材料、設問如何新穎,只要掌握了“三審法”,在做主觀題時定會得心應手、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