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寧寧
【摘要】 近年來,隨著經濟全球一體化的發展以及世界資本化市場的形成,會計作為全球通用商業語言,在這一過程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文章首先說明了我國會計準則國際協調的背景;然后運用對比法以表格的形式對新會計準則與國際會計準則進行比較,研究得出我國會計準則與國際會計準則基本上保持了一致,只有個別準則存在差異與不足,從而進一步對存在的差異進行原因分析;最后對我國會計準則協調提出建議:逐步建立我國的財務框架概念結構;正確認識會計國際化;主動參與國際會計準則的制定;完善我國的會計人員培訓制度。
【關鍵詞】 會計準則; 國際會計準則; 國際協調
引言
隨著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加劇,國際經濟交流的日益頻繁及跨國公司的壯大,會計作為一種世界通用商業語言,在世界上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使得會計準則的國際協調成為各國不可避免的現實問題。在今天我們可以看到我國在國際會計準則的協調進程中取得了明顯的進步。但是不可否認,我國會計準則與國際會計準則的協調上仍存在很大的差異,如何合理地看待這些差異,并對其進行充分的分析,是今后的任務。
我國自從1994年財政部頒布第一部具體會計準則——《企業會計準則—關聯方關系及其交易的披露》到2006年為止,共頒布了38項具體會計準則。2006年2月15日,財政部發布了1項基本準則和38項具體準則,標志著我國的會計準則體系建設基本完成。
一、我國企業會計準則趨同的背景
(一)世界經濟一體化的形成
“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后,二十國集團峰會、金融穩定理事會倡議建立全球統一的高質量會計準則,著力提升會計信息透明度,將會計準則的重要性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①于是在2008年11月15日,G20華盛頓峰會舉行,并深刻分析了金融危機的根源,其中來源之一就是世界經濟一體化的迅猛發展,否則不可能造成全球金融危機。可見隨著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加劇,使得世界上各個國家或地區都在積極對外發展,以便早日與世界接軌。每一個國家都在積極地向世界靠攏,以求得自身經濟的發展,否則就會跟不上世界的經濟潮流,從而被世界所忽略。因此促進會計準則的國際化、減少各國資本流動和保持會計信息的透明性,對經濟全球化很重要。
(二)國際貿易的發展
在當今形勢下,國與國之間經濟交往越來越密切,世界上的每一個國家如果想要脫離世界都是無法生存的。在國際貿易交往過程中,我們需要知道對方的經濟實力,然而由于國與國之間,對依據會計準則制定的財務報告是不同的,不利于貿易雙方的經濟交流與溝通。為此貿易雙方的會計準則必須保持協調性,這將有利于雙方的了解、溝通與合作,從而逐步消除國際通用商業語言的障礙。
“2005年9月,中、日、韓三國會計準則制定機構舉行第五次會議,簽署了《中日韓三國會計準則制定機構西安會議備忘錄》”,②其中明確指出了由于國際貿易發展的迅速,各國乃至東亞地區在貿易交流中存在太多麻煩,面臨許多現實問題,三國會計準則制定機構應當在國際貿易的推動之下,進一步促進三國會計準則的制定,同時也要能夠確認在國際趨同中所遇到的主要問題,從而有利于本地區或國家國際貿易的發展。
(三)跨國公司的發展
當前跨國公司在全世界范圍內日益發展與壯大,這就決定了其最基本的特征是具有在全球范圍內配置各種資源的能力。而各國會計準則存在著差異,使得跨國公司會計信息不對稱,很難對其進行充分了解,從而降低了財務信息的有用性。如果各國都積極參與國際會計準則的制定,使國際會計準則日益趨同,這將會有利于跨國公司經濟的發展,提高工作效率。
二、我國會計準則與國際會計準則存在的差異
長期以來,我國在促進國家會計準則趨同問題上一直保持著積極的態度,努力發展與完善我國的企業會計準則。下面介紹一下國際會計準則與企業會計準則的比較見表1。③
從表1可以看出我國會計準則與國際會計準則既有相同之處,又有不同之處。例如固定資產的后續計量,國際財務報告準則可以采用“成本模式或重估價模式”,而我國只能采用“成本模式”。此外可以看出國際會計準則并未對“投資性房地產”給予范圍界定,體現出我國的國情。作為企業會計準則我國已與國際會計準則有些方面保持了一致,有利于我國經濟的發展。于是我國積極地完善我國的企業會計準則,希望早日與國際慣例接軌。
從表2可以看出我國具體準則有些方面并沒有涉及,涵蓋范圍比較小,不過我們應該清楚地知道,我國不能夠一味地借鑒國際會計準則,不管到底適不適合我國本身的國情,我國都要有選擇地借鑒。不過從表2也體現出了我國會計準則的特色之處,我國單獨設置了“債務重組”,顯示出了我國的優勢之處。由此可見,我國的會計準則正在逐步走向成熟。
從表3可以看出在一些具體會計準則的處理方法上存在差異,除了收入、或有事項與國際會計準則基本保持一致,其他準則都或多或少地與國際會計準則存在差異。這種差異可能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畢竟國與國之間在很多事情上并不相同,所以只有充分考慮存在差異的原因,才能完善我國的會計準則。
從表4可以看出有些方面國際會計準則并沒有涉及。例如:“外幣報表折算——所有者權益的折算”國際報告準則并沒有明確。可見我國準則并不是完全借鑒國際會計準則。我國也在制定準則的時候考慮了我國的特殊情況,能夠從實際情況出發,完善我國的企業會計準則,當然也應該看到我國會計準則與國際會計準則相比還存在較大差距,需要我國進一步發展與完善。
從表5可以看出我國會計準則與國際會計準則基本上相同,但是有些準則的細節部分我國企業準則并沒有提到。這說明我國在制定具體準則時考慮還不夠全面,范圍比較小,這給我們的啟示是:我國在制定準則時,只有聽取多方意見,集思廣益,才不至于遺漏很多具體準則細節。另外可以看出我國對“財務報表”的披露不是很全面,因此導致我國許多企業利用準則漏洞進行違規操作,制造虛假利潤,所以從表5得出:雖然我國具體準則的很多方面與國際會計準則保持了一致,但是還有很多方面存在很大差異,需合理對待這些差異,對此進行分析,以便更好地完善我國的企業會計準則。
三、我國會計準則與國際會計準則存在差異的原因分析(見圖1)
(一)從市場經濟發展程度方面考慮
“國際會計準則的制定主要是借鑒西方主要發達國家的會計準則加以制定的,其所依據的經濟背景也主要是以西方國家較發達的經濟環境作為基礎,”④然而我國作為發展中國家,所進行的經濟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具有中國特色的市場經濟,然而我國的市場經濟還存在缺陷,有待于進一步發展與完善。于是,對于我國的一些特殊事項國際會計準則并未規定,所以我國在制定會計準則的時候,既要借鑒國際會計準則,也要結合我國實際情況,否則只是一味地借鑒,則不利于我國經濟的發展。
(二)從法律環節方面考慮
法律環境在一定程度上受其經濟環境的制約,國際會計準則的制定是以西方主要發達國家為依據,而西方發達國家資本市場比較完善,使得會計準則體系的建立比較完善,而且準則的制定政府很少干預,主要由民間組織決定,會計規范比較具有系統性和完整性,其會計信息強調真實性和公允性。國際會計準則側重于資產負債表,然而我國會計準則規范的重點是利潤表,強調的是企業過去的財務信息。“從法律制度方面看,我國屬于大陸體系,國家法律條款規定的內容必須予以遵循,而會計學作為一門社會學科必然受到包括國家法律等多方面的制約。”⑤
(三)從會計準則的制定目標方面考慮
西方發達國家以私有制經濟為主體,其制定的會計準則目的就是通過財務報表提供的資料真實地反映企業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為投資者提供有用的信息,投資者的權益維護是為資本市場而服務的。然而,由于我國為社會主義國家,是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經濟模式,這決定了我國準則的制定在一定程度上是為政府而服務的。政府為實現其社會主義目標,必須加強對宏觀經濟調控的力度,使政府在市場中處于主導地位。“而我國國有企業會計制度必須在不同國有企業之間進行協調,以保證國家所有者的意志能得以實現,平衡不同國有企業之間的利益,同時兼顧其他所有制企業的利益,會計制度更側重協調性和統一性。”⑥由此可見我國會計準則的制定目標是為了滿足不同者的需要。
四、我國會計準則保持與國際會計準則趨同的建議(見圖2)
(一)逐步建立一套完善的財務會計概念框架結構
由于我國目前將基本準則既當作會計準則又作為會計概念框架,沒有完整的理論去指導它,從而非常不利于我國會計的發展與完善,所以我國應當盡快建立一套完善的財務會計概念框架結構,從而使我國的實務操作更加規范,以便增強準則的指導性。我國應當盡快吸收國際上比較成熟的會計理論與方法,“使我國的財務會計概念框架以財務會計目標為起點,以會計假設為基礎,以會計信息質量特征、財務會計要素及其確認和計量為核心,它可以由財政部來制定并作為會計法規的組成部分。在充分考慮我國的特殊會計環境下,逐步建立起我國的財務會計概念框架結構。”⑦
(二)我國應當正確認識會計國際化問題
“現行國際會計準則主要是以發達的市場經濟環境為基礎制定的,而我國作為經濟轉型國家市場經濟發展的時間還不長,某些領域缺乏規范而且活躍的市場。”⑧在會計信息使用者、商業環境、市場體系的發育程度等方面與發達的市場經濟環境相距甚遠。因此在會計準則國際化進程中,我們要努力吸收國際會計準則中適合我國國情的準則,以便使我國準則向國際會計準則又邁進一步,逐步制定適應國際會計發展的高質量的國際會計準則,使各國之間的交流與溝通更加方便與密切。當然,我國也要特別注意自身的實際情況,努力完善我國的會計準則,使我國的市場經濟能夠健康發展。
(三)我國應當積極主動地參與國際會計準則的制定
我國應當積極主動地參與國際會計準則的制定過程,才有可能在國際會計委員會中爭得一席之地,從而為我國經濟的發展乃至發展中國家作出貢獻。我國應當積極地將我國的一些會計理論研究成果介紹給國際會計界,從而增進國際社會對我國會計準則國家化進程的了解,不斷擴大我國會計的國際影響力。“另一方面我們應當積極地與經濟背景相似、發展水平相當、具有相似特征的國家進行廣泛的溝通與合作”⑨,以便充分發揮區域合作與交流的優勢,從而努力爭取更多的國家利益,完善我國的會計準則體系,提高準則質量。
(四)建立一套完善的會計人員培訓制度
會計人員素質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到會計國際化的進程和水平,然而國際會計準則的趨同性對會計人員的要求甚高,目前我國的會計人員素質并沒有達到很高的水平,很難適應會計準則國際化,于是我國必須建立一套完善的會計人員培訓制度,以便培養會計方面的復合型人才。一方面高校要特別注重對會計學專業學生的培養,使他們能夠更加了解國際會計準則,在理論學習加深的同時也能夠加強學生的實習實踐,使其成為復合型的國際會計人才。另一方面要特別注意會計人員的后續教育,使他們能夠很快地了解國外會計最新發展動態,從而對此有些自己的看法與見解。當然也要積極關注中國會計的最新進展。
【參考文獻】
[1] BaILR.A.Robinand J.Wu.Incentives versus Standards:Pro-pony of Accounting income in Four East Asian Countries and Implications for Acceptance of IAS,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2003.
[2] Anther Levitt,Quality Information一the Life Bloodof OurMarket,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2003.
[3] 魏芹玉.會計準則國際協調問題研究[J].天津財經大學,2006.
[4] 王玉.會計準則國際趨同的現狀及對我國的啟示[J].會計之友,2007(2):85-86.
[5] 楊靜.淺析我國會計趨向國際化[J].消費導刊,2007(11):35.
[6] 戴華越.淺議會計準則國際趨同[J].荊門職業技術學院院報,2007(2):79-81.
[7] 王澤華.當前我國會計國際化的現狀、問題及對策[J].財會研究,2007(2):26-27.
[8] 干彥.中國會計國際協調問題研究[J].當代經濟,2007(2):64-66.
[9] 盧興杰.國際財務報告準則變革及中國對策[J].會計研究,2010(4):91-93.
[10] 李海洪.論新會計準則的國際化及特點[J].金融管理,2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