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勇 范瑾
天目湖鎮地處江蘇省溧陽市南部,境內有國家4A級旅游度假區——天目湖。總面積達238.97平方公里,轄14個行政村,5個居委會,總人口7.25萬人。現有耕地面積85572.4畝,林業用地面積19.6萬畝。
近幾年來,天目湖鎮(區)依托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和“天目湖”的品牌優勢,牢牢把握“高效、外向、休閑、生態”的現代農業標準,堅持發展設施農業,走高效、生態之路,同時把設施農業與觀光農業相結合,作為旅游擴展和環境改善的主要平臺,取得了明顯成效。2011年全鎮(區)農業產值達5.31億元,其中多種經營產值4.57億元,占農業產值比重為86%。農民人均純收入15971元,比上年增長22.5%。天目湖鎮先后榮獲全國環境優美鎮、全國一村一品示范鎮、江蘇省衛生鎮、江蘇省十佳旅游景區等稱號。
在第十二屆中國溧陽茶葉節暨第八屆天目湖旅游節開幕前夕,天目湖旅游度假區管委會主任、天目湖鎮黨委書記龔友強接受了本刊記者的專訪,暢談天目湖鎮發展高效生態農業的經驗。
記者:我們都知道天目湖鎮農業產業發展很快,尤其是高效生態農業更是亮點紛呈,請龔主任談談天目湖鎮是如何培育和促進農業產業不斷發展壯大的?
龔友強:首先是抓好茶葉這一主導產業,天目湖茶葉因其卓越的品質聞名遐邇,茶葉面積、產量、質量都在逐年提升。2011年全鎮白茶種植面積已達1萬畝,產值1.5億元,綠茶面積2萬多畝,產值1億多元。突出發展茶葉產業的同時,我們還抓了大棚草莓、西甜瓜、蔬菜等高效設施農業的發展。以南錢設施農業基地及蘇臺農業蔬菜園藝專業合作社為中心全面發展高效設施農業,與聯創集團共同促進設施農業企業化發展,形成規模化、市場化、建設成全國一流的高效農業基地。2011年,天目湖鎮設施大棚草莓種植面積3000畝左右,其中新品種紅頰、章姬草莓面積近千畝,平均每畝大棚草莓純收益達1.5萬元以上,全鎮2000多畝早熟大棚西甜瓜,平均畝產值8000元左右,實現了設施農業栽培的高效化。
其次是加強財政對農業的扶持力度。為了增強農業發展后勁,天目湖鎮制訂了相關政策,對新辦農產品企業實行稅費和建設配套費減免,對企業創建品牌、開發新品進行獎勵,對重大農業項目實施補貼。五年來鎮(區)對規模企業、新注冊企業、獲得綠色、有機、名優產品稱號及進行老茶園改造(按面積計獎)的企業按品牌獎、更新獎、科技獎、規模獎兌現各種獎金500多萬元。與此同時,各農業企業也積極申報國家級和省市級項目,每年爭取上級財政補助資金都在1000萬元以上,大大促進和保障了企業的發展。我們發現,由于具備良好的監督機制和投資機制,凡是有財政扶持的項目成功率接近100%。
三是牢固樹立品牌興農意識。大力宣傳推廣走農業集約化經營的路子,提高市場競爭能力。農業規模化集約經營是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主要途徑。一方面我們充分利用本鎮農業龍頭企業的典型實例,廣泛宣傳其規模效益及品牌效益給農民所帶來的實惠。另一方面利用國家對農業企業在發展上的優惠扶持政策,注重在種養大戶和專業戶中選賢任能,使他們以大戶帶小戶,以專業戶帶動零星散戶,從一般的專業大戶迅速發展成為專業的農業合作企業。
從2000年起,天目湖鎮緊緊依托本地的優勢特色產品和龍頭企業,創造了“天目湖”系列白茶、綠茶、水果、竹筍、板栗、魚頭等農產品品牌,其中省名牌產品3個,常州市名特優產品15個,有機、綠色、無公害農產品65個。天目湖鎮將通過狠抓管理、資源整合、品牌打造等手段,不斷強化品牌意識,更為重要的是把龍頭企業和各個專業協會推到創市場的主體地位,提高天目湖鎮特色農產品的市場知名度和競爭力,拓寬市場占有率。
記者:天目湖是江蘇的一張名片,鄉村旅游是天目湖大旅游的主要組成部分,也是天目湖鎮農民增收的重要途徑。請龔主任談談天目湖鎮在農業開發與發展鄉村旅游過程中是如何相互兼顧,實現雙贏的?
龔友強:現代農業不僅具有生產性功能,還具有改善生態環境質量,為人們提供觀光、休閑、度假的生活性功能。天目湖獨特的地理特征、發達的旅游產業為現代生態農業的開發,提供了先天的土壤,生態農業開發吸引了眾多投資者的目光,各生態農業園都借助旅游優勢,圍繞青山秀水大做文章,生態農業初見成效。
目前,全鎮100多家農業企業開發面積超過5萬畝,創造4億多元的年產值。初步形成了以南錢設施農業示范基地為中心的設施農業區,主要種植大棚草莓、西瓜、甜瓜、蔬菜;以天目湖農業生態開發有限公司、玉枝特種茶果園藝場、玉蓮珍稀茶果場等為中心的丘陵山區農業綜合開發區;以凌峰生態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為中心的東風岕農業綜合開發示范園。引進的白茶、美國李、韓國水晶梨、日本豐水梨、天目仙桃、葡萄、楊梅等名優水果已成為游客消費的主導產品。近年來,天目湖鎮各農業企業年接待游客量超過60萬人次,創造效益超千萬元。
今后,在完善現有的4家國家級農業旅游示范點建設的基礎上,鎮(區)將以創建國家5A級景區為契機,全面做好天目湖農業生態園的景觀提升工作;同時高起點規劃好瓦屋灣、應山岕、謝家頭、竹塘村、尤家村等五個自然村的農家樂旅游觀光項目,建設集旅游、餐飲、住宿為一體的農家樂旅游區。形成天目湖新鎮至平橋石壩觀光農業旅游帶,天目湖新鎮至十思園休閑、觀光、度假旅游帶,環大溪水庫原始生態林旅游帶等多個農業旅游觀光板塊,使農民自家種的菜、養的雞成為增收的又一個途徑。
記者:發展農業龍頭企業和專業合作社是提高農民市場組織化程度,解決“三農”問題的有效途徑,請龔主任談談天目湖鎮是如何做大做強農村合作經濟的?
龔友強:專業合作社一頭連接市場和龍頭企業,一頭對接千家萬戶,是農業市場化的必然趨勢。近年來天目湖鎮大力實施農業公司化、合作化、園區化“三化工程”,促進農業和農村經濟駛上“快車道”。
近年來,鎮(區)興辦各類農業企業100余家,其中省級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1家,常州市級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3家,溧陽市級龍頭企業18家。共建立專業合作社21家,擁有農產品包裝專利20多個。重點培育了8個一村一品專業園,建立千畝規模園區7個。采用龍頭企業聯合組建,公司+基地+合作社+農戶,村級合作經濟組織、科研推廣部門聯辦,大戶、科技人員聯辦四大模式發展農村合作經濟。
注重品牌建設,加大技術投入,已在天目湖鎮農業企業中達成了共識。以江蘇天目湖生態農業有限公司為例,該企業擁有各類管理人員25人,農業高級職稱人員2人,中級職稱人員4人,普通農技工200余人。園區在開發建設中,特別注重品牌建設。園區生產的天目湖白茶通過天目湖白茶合作社簽約成為北京人民大會堂特供茶。2006年公司獲得常州市龍頭企業稱號,連續兩年被評為“溧陽十大農業科技示范園區”,2007年被評為常州市農業高新技術企業、江蘇省現代農業示范園區等光榮稱號,園區也是全國第一家通過農業部GAP認證的企業。園區農產品“富子”系列茶葉、水果已獲得有機認證,“富子”白茶及翠柏在2007年上海國際茶文化節名茶評比中榮獲金獎、第十屆溧陽茶葉節一等獎、海峽情名茶評比五星級金獎。“富子”夏黑葡萄在2006年榮獲“神園杯”評比金獎、2007年“中山杯”評比金獎。
農業企業的強強聯合,品牌戰略的實施,“四模式”的大力推廣,做強做大了天目湖品牌,通過合作社的力量,帶動小塊農業,做大規模,解決企業的無序競爭,提高合作社農戶的收益。同時拓寬天目湖牌農產品的市場占有率,極大地推動了天目湖鎮農業的發展。
記者:天目湖鎮在發展現代農業的征途上,已經跨出了可喜的一步,請龔主任談談未來天目湖鎮在改善農村環境、提升農業效益、帶動農民致富方面還有哪些思路?
龔友強:發現現代農業首先要與環境保護相結合。現代生態農業開發首要任務是環境保護與治理,只有在不破壞生態環境的前提下,追求科技和文化的進步,進而尋求旅游休閑的開發回報。比如在開發過程中采用在坡頂和坡底保留原始植被覆蓋的形式,同時進行大面積的綠化建設,最大限度地保持自然原狀。在投入品使用方面,嚴格按照有機標準執行,所有投入品均為通過有機認證的生物源、礦物源藥品,有效減少傳統農業投入品使用對環境造成的污染。
其次要把科技與文化溶入現代農業的發展中。科技與文化,是企業的一雙翅膀。打造好的企業文化不是企業的方向,但一定是企業的內在價值。想要把科技、旅游等元素滲透其中,就必須用文化的眼光去透視,用文化的內涵增強企業的魅力,用文化的體系膨脹企業的無形價值。而生態農業要想與旅游結合起來,文化就顯得尤為重要。因此,現代生態農業開發從一開始就應該借助文化的光芒,提高自身的層次。
三是要擴展現代生態農業的內涵。農業中產品的產出僅僅是很小的一部分,更多的是生態農業意識形態上的產出,如:生態的生命體驗、生態的環境奉獻、生態的生活觀念、生態的科學專利、生態的文化價值等等,這些方面都應該有產出,而且遠遠大于農產品的產出。因此,制定和完善高品位的文化體系,圍繞農業主線,營造與眾不同的旅游景觀尤為重要。充分體現其農業性、勸善性、上向性、和諧性功能,潛移默化地推動社會文明與進步。
今后,天目湖現代農業奮斗目標就是開創具有自身特點的綠色農業、品位農業、文化農業,讓每一個到天目湖來的客人都能夠靜心、靜肺,能夠看到我們人類原始的生存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