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慶豐
【摘 要】 中央財政投入專項資金支持公辦高職院校開展專業建設,是提升專業服務經濟發展能力,為中國創造戰略目標實施培養高端技能型專門人才的重要舉措。文章闡釋了公辦高職院校專業建設專項資金的內涵,分析了資金管理中存在的突出問題,提出了加強資金管理的對策和建議。
【關鍵詞】 公辦高職; 專項資金; 專業建設; 能力
公辦高職院校是指由各級財政供給辦學經費的高職院校,其經費開支屬公共財政范疇。它一般成立時間長、招生規模大、教學管理規范、人才培養質量高、與地方經濟社會發展聯系密切,是我國高職教育的主力軍。公辦高職院校按照社會經濟發展需求設置專業,它是各級各類緊缺型人才的培養基地,因此,以重點專業為突破口,通過專項建設投資,提升專業服務經濟發展的能力,為中國創造戰略目標的實施輸送大批優秀高端技能型專門人才,是引領我國高職科學發展的重要舉措。管好用好建設資金,對保障專業建設項目的順利實施有重要意義。
一、公辦高職院校專業建設專項資金的內涵
專業建設專項資金是指為提升公辦高職院校專業服務經濟發展的能力,由中央財政專項補助、地方財政配套撥付、行業企業投入或捐贈、學校自籌形成的專門開展專業建設的資金。它主要用于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制訂與實施、課程與教學資源建設、實訓實習條件改善、現代信息技術應用與數字校園建設、校企合作制度與管理運行機制建設、師資隊伍與服務能力建設、實訓實習耗材補貼、實習意外傷害保險等。
公辦高職院校專業建設專項資金是在教育部、財政部共同實施的“支持高等職業學校提升專業服務能力”建設項目(以下稱“建設項目”)推動下,于2011年底啟動設立的。建設項目規劃用兩年時間,由中央財政投入20億元專項補助資金,在全國獨立設置公辦高等職業學校中,支持1 000多個緊貼產業發展需求、校企深度融合、社會認可度高、就業好的專業進行重點建設,推動高等職業學校創新體制機制,加快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整體提升專業發展水平和服務能力,為國家現代產業體系建設輸送大批高端技能型專門人才。它是繼2005年中央財政支持職業教育實訓建設項目以后,教育部與財政部共同支持高等職業教育的重大舉措。
自2012年初至今,全國已有26個省市的680多所公辦高職院校的1 300多個專業開啟了建設步伐,它必將掀起高職專業改革新的高潮。從各高職院校上報教育部的專業“建設經費來源及預算”表來看,全國有70%的專業投入的各類建設資金總額超過了400萬元,其中,來自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財政撥款占全部資金的比重超過75%,全國建設項目預計投入的資金總量將超過45億元。這是我國公辦高職院校自建立以來,在專業建設方面集中投入資金最多的一次。專業建設專項資金是深化專業改革、合理規劃專業布局、優化專業結構、凝練專業特色、打造專業品牌、整體提升專業發展水平、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財力保障。只有高效籌集并節約使用專項資金,才能確保專業建設任務按期完成。
二、項目建設資金管理中存在的突出問題
2012年是高職院校專業建設項目實施的關鍵時期,對專業發展專項資金進行科學調度和管理是一項新的課題。由于建設項目前期準備時間短、建設任務要求高、自籌資金籌措難度大,所以,從教育部公示的建設方案中可以看出,在建設資金來源與預算管理中存在不少問題,集中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內部控制制度不健全,專項資金管理制度缺少依據
按照我國財政管理體制的規定,公辦高職院校的辦學經費主要歸屬于地方各級政府財政開支范疇,中央財政資金一般很難直接“惠及”高職院校。在這之前,雖然曾有過中央財政直接下撥專項資金支持高職示范性院校建設、骨干院校建設、實訓基地建設以及教學資源庫建設的先例,但由于項目涉及的院校少,建設項目可比性強,績效評價標準統一,資金管理難度小,所以,財政部沒有為高職院校專門“量身”制定專項資金管理辦法。而目前開展的提升專業服務能力建設項目則惠及了全國所有公辦高職院校,涉及面極廣。多數高職院校是首次使用中央財政資金,由于既沒有剛性資金管理制度約束,又缺乏成熟的專業建設專項資金管理經驗可供借鑒,資金管理制度制定依據存在“盲區”,在預算管理措施上存在著“各吹各的號,各唱各的調”現象,專項資金控制制度不健全。
(二)建設項目與資金保障脫節,預算方案缺乏可操作性
各高職院校為了能得到中央財政的支持,在申請立項時,均投入大量精力用于專業遴選和規劃特色建設項目,而對具體建設內容的資金需要保障程度,卻缺少細化的可行性分析。由于建設項目與資金供應缺少對應的銜接,預算編制線條太粗,難以按照建設項目的輕重緩急,科學合理籌措使用資金,特別是對由多方出資共同實施的建設項目,更是難以做到資金供需綜合平衡,資金預算方案在實施中缺乏可操作性。
(三)出資主體缺乏制衡機制,預算資金來源缺少必要保障
高職院校是為經濟建設培養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專業服務能力的提升必將受到社會各界的普遍歡迎,體現在建設資金預算方案構成中,許多高校在中央財政支持的基礎上,按照1:1的比例設計籌措對應的輔助資金。它主要包括地方財政配套資金、行業企業捐贈及學校自籌資金。這些出資方的“善舉”是一種自愿的“公益”行為,目前尚未納入剛性約束范疇,如果某一出資主體在建設期內資金投入出現“違約”行為,將導致建設項目在資金供給上出現“缺口”,它必然給項目保質保量按期完成留下嚴重隱患。
(四)建設基礎良莠不齊,績效評價難以開展
為了體現高職教育服務地方經濟發展的特色,專業建設項目實施采用的是“學校申報,地方審核,中央認定”的方式。重點建設具有優質的教學條件、持續的人才需求和良好的社會聲譽,生源充足、報到率高,畢業生就業質量好、發展空間大,符合“十二五”期間區域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產業結構優化升級需要的專業。各地申報的專業是百花齊放,有的專業經過長期建設已積淀良好的發展基礎,通過進一步建設,將更彰顯辦學特色,績效顯著;有的則是與地方經濟轉型升級緊缺型人才相協調,需要扶持的“弱質”專業,在較短的時間內實現專業質的飛躍是不現實的,導致未來資金的投向及使用效益將產生較大差異。專業建設基礎的差異對建設項目開展期中績效評價帶來困難。
三、加強專業建設專項資金管理的對策
為了提升專業服務經濟建設能力,引領高職教育科學發展,切實加強對專業建設專項資金籌集、使用及監督管理,充分發揮資金使用的效益,建議采取以下管理對策:
(一)完善內部控制制度,建立專項資金管理機制
依據教育部、財政部《支持高等職業學校提升專業服務產業發展能力的通知》中關于資金管理的要求,參照財政部下發的《中央財政支持地方高校發展專項資金管理辦法》(財教[2010]21號))的有關規定,根據學校的專業發展規劃,制訂專業建設專項資金管理實施辦法,組建專項資金使用的領導決策機構,明確學校財務部門和項目承擔部門的職責,強化崗位職責控制和審批控制。按照統一規劃、單獨核算、專款專用的原則,對各項建設資金實行分口管理。中央財政專項資金年度預算一經下達,必須嚴格按照預算執行,嚴肅財經紀律,防止套取、截留、擠占、挪用專項資金及其他分吃“唐僧肉”的行為發生。重點明確中央財政資金開支范圍,嚴禁將專項資金用于基本建設、津貼補貼、對外投資、償還債務、捐贈贊助以及與項目無關的其他支出。中央財政資金用于設備購置方面的支出,按照資金總量采取比例控制措施,凡是超過中央財政全部專項建設資金50%的部分,嚴禁列入中央財政資金開支范圍。
(二)實行項目精細化管理,提高預算管理水平
根據專業建設總體發展目標,選配對高職專業建設有深入研究、責任心強的專業帶頭人負責項目實施。按照專業與產業對接、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對接、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學歷證書與職業資格證書對接、職業教育與終身學習對接的建設理念,將專項建設資金用于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專業教學改革、課程體系和教材建設、強化學生素質培養、采用信息化教學手段、改革招生考試制度、推進評價模式改革、培養德技雙馨師資隊伍、深化產教合作、組建職教集團等方面的支出,按照建設進度和預期績效,編制對應的詳細資金預算,實行項目精細化管理,使項目建設做到責權利相統一,增強預算的可操作性。
(三)創新管理機制,強化資金來源剛性約束
眾多建設項目同時啟動,財政部不可能有足夠的精力對所有項目的資金使用情況進行督查,管理中心下移是必然選擇,因此,省級財政部門在專業建設專項資金管理中應當發揮核心作用。在管好用好中央財政資金的前提下,為保障與中央財政配套的各項建設資金及時、足額籌集到位,省財政廳可以根據地區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設立配套資金到位情況統計上報機制,定期進行總結和信息反饋,將之作為項目期中執行情況重點檢查內容,對配套資金籌措不力或進展緩慢的學校通過警告、調減經費或撤消項目等方式,增強承建單位工作的積極性和創造性,通過提升人才培養質量,贏得社會各界對專業建設的資金支持,確保項目建設資金不留缺口。
(四)加強建設項目的財政監督,確保建設資金的合理使用
專業建設的項目內容一般具有單件性特征,所以實行招投采購有一定難度,但是為了節約使用專項資金,學校應圍繞建設項目引入競爭機制,精心設計招投標采購方式,主動邀請財政、財務、紀檢、行業專家及出資方等共同組成評標組,全程參與招投標活動,加強對資金使用環節的監督;運用公開招標、邀請招標、競爭性談判、詢價等手段,實施“陽光采購”;建設工程做到公開、公正、透明,確保建設任務順利完成。
(五)建立多元化績效評價體系,提高資金使用效益
開展績效考核是總結專項資金在籌集、使用管理中成功的經驗,發現在管理決策及建設方案設計中存在的突出問題,提高資金使用效益的重要措施。由單純的財政部門按照統一的評價標準對千差萬別的建設項目開展經濟性、效果性、效率性是難以實施的。因此,應構建由財政、行業企業和學校為核心、教育行政部門為引導、社會廣泛參與的專業建設質量評價體系,以建設方案中既定的“建設進度與預期績效明細表”為依托,將畢業生就業率、就業質量、企業滿意度、創業成效等作為核心指標,對學校圍繞支撐產業轉型升級、高端緊缺型人才培養、開展國際交流與合作等彰顯專業特色而展開的人才培養模式和人才培養方案的改革與創新建設成效進行全方位考核。通過提出建議和改進措施,提高專項資金使用效益,提升專業建設質量。
四、結束語
公辦高職院校運用專項資金進行的專業建設剛剛起步,在兩年建設期內,專項資金使用過程中將會面臨許多新的情況和困難,只要堅持不懈地進行探索,把有限的資金用到“刀刃”上,就能確保專業建設得到充足的財力支持。
【參考文獻】
[1] 盧大美.財政專項資金實行項目化管理的探討[J].當代經濟(下半月),2008(8).
[2] 彭成洪.試析加強財政專項資金管理的思路[J].財會月刊,2010(5).
[3] 孫暉.加強財政專項資金管理的探討[J].經濟研究參考,2010(17).
[4] 龍婷.專項資金管理使用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財會月刊,2011(2).
[5] 鄒慧雙.示范性高職院校建設專項資金管理問題探析[J].財會通訊,2011(20).
[6] 教育部,財政部.支持高等職業學校提升專業服務產業發展能力的通知[S].2011.
[7] 關于印發《中央財政支持地方高校發展專項資金管理辦法》的通知[S].財教[2010]2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