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雯 王媚 楊靜
【摘要】 平衡計分卡是目前評價企業成長中財務因素和非財務因素的最佳融合體。隨著創業板市場的建立,我國的中小企業,尤其是創新型企業的成長性受到廣泛關注。文章以一種新的角度將平衡計分卡的應用原理與企業成長性因素結合起來,以期尋找到判定評價企業成長的最佳指標。
【關鍵詞】 平衡計分卡;成長性;因素判定
前 言
作為企業的創業者,他們關注的是企業在未來是否可以達到可持續發展的目的;而作為企業的資本投入者,他們關注的是企業在未來是否可以給他們帶來收益。這其中,存在一個創業者和投資者的契合點,那就是企業是否具備成長性。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企業在市場中的競爭愈發激烈,為了能在資本市場上占有一席之地,越來越多的企業將目光集中到了公司的成長方面。
一、國內現有關于企業成長性因素判定的研究現狀
我國學者對于企業成長性的研究晚于國外,不過在市場經濟開始初期,已有相關文獻關注于此。吳世農等人(1999)通過搜集上市公司的財務數據,對資產周轉率、銷售毛利率、負債比率、主營業務收入增長率和期間費用對影響企業成長性的因素進行了分析。但是隨著國外先進管理理論的引進,關于企業成長性的因素判定有了不同的聲音,他們不再單純關注財務指標,而是將目光延伸到了其他角度,例如企業所處的發展階段、經濟環境、行業特征等方面。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賴國毅(2007)從上市公司中選取工業板塊中的117家上市公司,以上述指標為依據,對影響上市公司的成長因素進行了分析。還有一部分學者從企業自身應具備的素質入手,以某個實際公司為研究對象,得出相應的結論。例如尚增健(2002)采用實例分析的方法分析了實力克公司卓越的技術創新理念與創新戰略對其成長性的有效影響力。
鑒于現有研究缺乏對企業成長性進行系統的判定,本文采用一種全新的角度——基于平衡計分卡的思想,對企業的成長性因素進行研究,將平衡計分卡的應用原理與企業成長性因素結合起來,以期尋找到判定評價企業成長性的最佳指標。
二、平衡計分卡應用于企業成長性因素判定的理論依據
(一)平衡計分卡與企業的成長性目標一致
平衡計分卡(The Balanced Socre Card,以下簡稱BSC)是由卡普蘭和諾頓構建的一種評價企業經營績效的體系。它從財務、客戶、內部運營與學習成長四個角度,將組織的戰略落實為可操作的衡量指標和目標,追求企業的可持續發展。而企業成長性問題的研究目的同樣在于通過相關因素的分析,來尋找適合企業長期發展的度量標準,以期達到業務領域與規模的不斷擴大。因此,從兩者所追尋的目標來看,以BSC的角度去判定企業的成長性因素是可行的并且有效的。
(二)平衡計分卡是財務指標與非財務指標的有效融合體
BSC打破了傳統的僅用財務指標衡量企業經營績效和成長效果的方法,在財務指標的基礎上加入了未來驅動因素,即客戶因素、內部經營管理過程和員工的學習成長,在企業的戰略方向和執行管理方面發揮重要的作用。未來驅動因素是支持企業快速成長與發展的關鍵,而現有的對于企業成長性的研究多集中在組織過去的財務績效評價上,針對企業未來所具有的發展前景與未來走勢,以及企業擁有的重要的無形資產缺乏有效評價,例如與客戶之間的良好關系、企業文化和內部經營過程、員工的學習與成長能力。BSC所涵括的內容系統地解決了現有的利用財務指標以及其他指標進行評價的滯后性與片面性。它被認為是財務指標與非財務指標結合的有效融合體。
三、平衡計分卡角度下影響企業成長因素的判定
(一)企業成長性因素的劃分
按照平衡計分卡包含的四個主要內容,可以將其分別轉換為從財務報表以及企業其他資料中獲得的指標。
其中,財務指標包括收入、成本及費用、資產運營能力、企業發展能力四類指標,筆者進一步將其劃分為能夠反映企業成長性的絕對指標和相對指標。絕對指標包含總資產、凈利潤以及主營業務收入;相對指標包含流動比率、資產負債率、總資產周轉率、銷售凈利率、成本費用利潤率和市凈率。絕對指標主要與企業所處的行業有關,在這里先不做討論,在下面的成長性指標構建框架中,只討論相對財務指標對企業成長性的影響。
在客戶方面,BSC考慮到了與企業具有相互依存關系的供應商、現有的以及潛在競爭對手、購買者對企業的影響,利用波特的五力分析模型,還可以增加替代產品生產商這一因素,進而更加全面地描述企業在客戶方面所具有的成長潛力。這些衡量指標包括客戶留住率、產品生命周期、行業增長速度、顧客滿意度、市場份額、投訴處理周期等。
在內部經營過程方面,可以理解為企業從股東與客戶的要求出發、逐步滿足股東與客戶的要求,在現有的管理過程上進行的全面創新,它不僅包含治理結構的改善,還包括產品質量、機器設備的更新改造等具體方面。這些指標可轉換為信息傳遞時間、問題處理時間、產品合格率、產品重復銷售率、生產設備利用率、生產設備更新率等。
BSC中的學習和成長方面包含人力資源培養、企業文化以及創新能力。創新是企業發展的動力,員工是企業最主動的元素,兩者的結合為企業的成長打下堅持的基礎。在信息時代的今天,我國正在向創新型國家轉變,如何在科學技術飛速發展的時代保持企業自身所處的優勢地位,是企業除了關注相應財務指標外還應重點思考的問題。同樣,引用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人類在滿足了生理、安全、社交、尊重的需要后,會有自我實現愿望的要求。因此企業在成長發展過程中需要密切關注員工的心理訴求,例如學習需求等,以期達到共同發展的目的。在這里,筆者將上述因素轉換為員工滿意度、員工的培訓率、員工離職率、企業文化認知度、技術創新率、申請專利數量相應指標。
(二)企業成長性因素體系的構建
在分析了平衡計分卡的基本內容之后,筆者從上述轉換的指標中,構建了評價企業成長性影響因素的基本框架,并給出了評價指標的來源以及對企業成長性因素的影響方向,如表1所示。
在財務指標中,選取流動比率、資產負債率、總資產周轉率、銷售凈利率、成本費用利潤率和市凈率五個相對指標。它們涉及到了企業的償債能力、營運能力、盈利能力和發展能力。從表1中可以看到,它們對企業成長性的影響有正向的、適中的、逆向的。例如:
流動比率=流動資產/流動負債,一般認為比值為2最合適;
資產負債率=負債總額/資產總額,一般認為不超過50%;
這兩個指標并不是越大越好,因此它們是適中型指標。
總資產周轉率、銷售利潤率、成本費用利用率和市凈率的計算公式分別如下:
總資產周轉率=銷售收入凈額/[(期初總資產+期末總資產)/2] (1)
銷售利潤率=凈利潤/銷售收入(2)
成本費用利潤率=利潤總額/成本費用總額 (3)
市凈率=每股市價/每股凈資產(4)
從公式可以看出,前三個指標對企業的成長影響是正向的;而市凈率則表示,市凈率越低,股票越具有投資價值;相反,則投資價值較低。因此市凈率對企業的影響是逆向的。
在客戶、內部經營過程和學習成長方面,可以結合企業內部的相關分析報告、調查問卷和試驗調查中得出相應的指標類型。由于它們的來源不如財務報表那樣直觀與方便,因此這也是研究平衡計分卡應用于企業成長性因素評價的一個尚未解決的難題,但從企業本身來講,他們可以充分利用這些數據與資源,促進企業的成長與發展。
四、應用平衡計分卡評價企業成長性存在的問題
(一)平衡計分卡中非財務指標難以統一衡量與評價
上文中對于各非財務指標的選取只是基于一種普遍存在的標準,具體應用在企業,則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進行篩選或者添加。非財務指標雖然比財務指標更能反映企業所具備的成長性特質,但非財務指標不像財務指標可以量化,它們更多的是定性指標。此外,有學者指出,非財務指標的有效性還值得再斟酌,有些企業在使用平衡計分卡中的非財務指標后發現其預定要實現的目標并未達到,因此又重新使用了原有的財務指標。針對這種情況,需要BSC制定者仔細研究非財務指標的量與質的融合度。
(二)平衡計分卡未發揮其具備的效用
雖然BSC的應用理念已經被很多企業所熟知,但它僅作為一種概念存在于企業的績效評價模式中,具體的操作效用并未真正發揮出來,尤其是在我國的中小型企業中,這種現象更為明顯,他們過多地追求在發展過程中取得的經濟效益,這會造成制定平衡計分卡的人員和希望享用到平衡計分卡效用的人員在信息對接上存在問題,希望享用到平衡計分卡效用的人可以被認為企業中具有學習和成長愿望的員工。
(三)平衡計分卡應用于企業成長性的評價周期比較長
BSC是由圖、表和相應的文字說明構成的一組文件,它的編制和實施需要大量的數據和績效指標,同時需要進行系統分析,這就注定了應用BSC評價企業成長性的周期會比較長,一般會需要3—6個月,實施BSC的企業會處在不斷的修正與調整過程中,有些企業可能會認為平衡計分卡并未有效促進企業的成長,而中途選擇了放棄。需要認清的是,應用平衡計分卡是一項時間跨度比較長的工作。
五、結論
文章從目前學者尚未研究的角度——BSC對企業的成長性因素進行了分析,鑒于文章篇幅與企業內部資料獲取的不足,未研究到這些指標對企業成長性影響的大小,但可以肯定的是BSC在系統評價企業成長性方面所具備的優點僅僅利用財務指標或其他指標是達不到的。我國企業在追求可持續發展的過程中,應適度引進平衡計分卡這一控制方法,以促進企業的優質成長。
【參考文獻】
[1] 吳世農,李常青,余瑋.我國上市公司成長性的判定分析和實證研究[J].南開管理評論,1999(4).
[2] 賴國毅.工業企業上市公司成長性的歸因分析[J].四川教育學院學報,2007(1).
[3] 尚增健.漸進式技術創新:科技型中小企業的成長路徑[J].管理世界,2002(6).
[4] 肖凱.基于平衡計分卡的財務與非財務指標的融合[J].統計與決策,2011(19).
[5] 王偉凡.基于平衡計分卡的制造企業核心競爭力評價體系構建[J].商業會計,2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