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芒果
摘要: 本文針對中職財會學生與社會崗位對接不相適應的原因,從中職財會教學現狀的方面入手分析,進而嘗試探討解決工、學結合的問題。
中職財會專業的學生步入崗位后為什么當會計的少?為什么社會需求又缺少當會計的人?通過很長一段時間就業信息的反饋,我發現中職財會專業的學生就業面臨一些問題。職業教育的本質是就業教育,就目前多數行業而言,始終希望中等職業學校培養出的學生具有較強的頂崗操作能力,這也是應用型人才所具備的長處。用人單位都希望招聘的人員不花費崗前培訓成本就能直接從事工作,而現在很多畢業生不能達到一上班就能頂崗這一要求,從而出現用人單位想用不敢用的狀況。加強職業技能教學,使學生熟練掌握會計實務操作技能,才能較快適應立即上崗的需要。
一、中職財會教學的現狀
中職學校基本都有財會專業,相對于機電、計算機、藝術等專業,財會專業可以說是各學校投入資源最少的專業,基本上只有幾張工作臺,幾本賬,幾張憑證。這些僅能滿足于手工填制憑證和登記賬簿的需要,與會計工作現代化的今天實情是不相適用的。而會計電算化教學,也僅僅是為了會計考證的需要,與實際需要關系不大。由于實驗設施簡陋,實訓內容簡單化,因此,實訓效果就不可能理想。還有部分學校就連簡易的實驗室都沒有,根本就談不上培養財會實踐能力。有相當多的學校教與學脫節,學與用脫節,專業教學成了紙上談兵。學生畢業后,真正從事會計工作的極少,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除有人才競爭激烈外,更主要的原因是畢業生的動手能力弱,獨立處理業務能力差,學校所學的與實際用的脫節,只有書本上的理論,而缺乏實踐訓練。由于學生在校期間對會計工作缺乏系統的訓練,畢業后,對會計工作既希望又害怕,希望的是能找到一份財會工作,但害怕的是如果給我這樣的機會,那么我能勝任嗎?有相當多的畢業生就是由于這種擔心而放棄了自己所學的專業,因此大部分學生畢業后不得不改行。目前,財會專業的教學,大部分學校以考財政局的會計從業資格證為主要目標,學校的財會專業課程設置,課時的安排,都圍繞著考到會計證這個中心,這本來是無可厚非的,但由于目前我市會計從業資格證考試中,只考理論,不考實操,因而學校教學只重會計理論,而忽視了會計實操。這不是個別學校的問題,而是大部分學校的做法。因此,現在的職中生,畢業后,普遍的問題是有會計從業資格證,有財會專業畢業證,但就是做不了會計。為何學生學了兩三年的會計,又有會計上崗證,還是做不了會計?出現這樣的局面,難道說我們的教育適應了社會需要嗎?當然,要使學生真正熟悉財會工作,體驗實際工作,較好的途徑是讓學生下工廠,到公司實習,通過對企業財會工作的切身了解,親身實踐。這種效果是在學校難以實現的。但校外實習,由于財會資料的保密性,實習點多且分散,因此實習單位落實難,實習內容接觸難,單位既不歡迎,又不讓學生插手,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職中生動手能力的培養。
二、實現財會教學與會計崗位對接的探索
職業中學財會專業的課程設置不夠科學。第一,一些學校開設了某些超越中職學生理解和接受能力范圍,有可能在他們畢業之后派不上用場的課程,如管理學、審計學等。第二,職業中學財會專業的課程設置模仿高等或中專教育,存在追求完整的科學體系的傾向。由于忽視學生專業操作技能,而過分追求課程設置的理論體系,因而實習課在職業中學的課程安排中難以找到應有的地位,而這恰恰是職業中學在教學中所不可缺少的內容,又是職業中學的辦學特色所在。第三,很多會計專業課程在內容的設置存在著大量重復的地方,如《基礎會計》中有關工業企業基本業務流程的核算與《企業財務會計》中的各章節的有關各會計要素的具體經濟業務的核算存在著重復;《企業財務會計》中的很多內容與《財務管理》中的很多內容存在著重復。這樣在教學上由多個教師任教,教師間往往沒有交流溝通,就導致時間上和精力上的浪費。中職學校會計專業究竟是培養初中級財務核算人員還是培養高中級財務管理人員?在課程設置上,也還存在目標和方向不夠明確的問題。
綜上所述,職業中學的財會專業在課程設置上有必要進行調整,不然,我們有可能在辦學的過程中逐步失去自己的市場定位,進而影響學生在畢業后的擇業競爭能力,并最終將影響職業中學財會專業的生存能力。近幾年來,我校對財會專業的課程設置,教學內容進行了大膽的改革,在教學目標上,除要組織學生參加市財政局的會計從業資格證考試外,把教學的重點放在學生實際動手能力的培養上,強化學生的實習、實驗教學,學生在校三年中,最后一年多安排多種類型的實習。在教學內容上,強化實用性,針對性的教學內容。在教學手段上,多上實訓課,多讓學生動手,在課時安排上,實訓課要求占總課時的60%。改革教學內容和手段對提高學生動手能力有明顯的效果,學生對會計工作有了“理論—實訓—理論—實踐”的認識過程。中職教學要加強動手能力的培養,行動起來不那么容易。面對重重困難,想想學生的需要,我們沒有太多的選擇,作為職教人,我們有責任也必須讓學生掌握生存和發展的技能。做財會工作最起碼需要有三個方面的專業能力。第一方面,是財會基本功方面的能力,包括以手工和電腦完成基本操作,如原始憑證和記賬憑證的填制,賬戶的設置,總賬、明細賬和日記賬的登記,以及對賬和結賬的工作;第二方面,是財會工作全過程的運用能力,即根據企事業單位的實際需要,完成賬戶的設置→憑證的填制→賬戶的登記→報表的編制→憑證的裝訂和資料的保管等一系列工作;第三方面,是財務管理和財務分析能力。如財務預測、決策、考評等。而對于職中生來說,最主要是掌握第一、二兩個方面的能力,即學會如何填制會計憑證,如何登記會計賬簿,學會對賬和結賬工作。以上三個方面的能力中,第一個方面的能力是最基本的能力,是重實踐的能力,而這一能力的獲取,關鍵就是讓學生多做多練。在教學內容上可以增加企業工作流程的基本知識和技能,用計算機實現虛擬工商、稅務、銀行。再如,在電算化會計的學習過程中,每一筆經濟業務都應來源于企業日常碰到的會計實務,還應額外教會學生如何填制支票、匯票、辦理銀行轉賬業務等;另外,應讓學生掌握如何申請成為增值稅一般納稅人,如何辦理工商和稅務的登記、變更、年審等基本常識。這樣,學生就業后在掌握理論知識的前提下,就可以馬上進行實務操作,提高就業素質,增強競爭能力。幾年來,我們在探索中求提高,在實踐中求完善,基本摸索出一條較為適合職中生,又有一定成效的實踐能力培養的途徑。
首先,制訂三年內的學習實訓實習計劃,有重點分階段地實施,避免實訓內容的盲目性和隨意性。在實訓內容的安排上第一學年為財會基本功訓練,重在會計憑證的填寫,總賬、明細賬、日記賬的登記方法,即財會基本功實習。第二學年,具體業務的處理實訓,即專業實訓,主要是安排在校內綜合模擬實訓,并且鼓勵學生參加針對中高職學生舉辦各種技能大賽,以賽促練,不斷提高學生能力。第三年,因為專業課題都已學完,安排學生校外見習。學校盡可能多地與民營企業、學生家長聯系,為學生找到合適的外出實習單位。最好能使外出實習的單位成為今后就業的單位,使實習與就業結合起來,走見習與就業一體化道路,這樣既可以解決畢業生就業時與實際脫節的現象,又能消除私企老板對實習生不放心的顧慮。實習過程中我們要求學生依法辦事,依法從業,提高學生的職業素養,從而接觸實際性的會計技能操作,達到理論與實踐的真正結合。
其次,制定財會專業技能等級標準,對學生技能進行等級評定,將“財會模擬實習”作為獨立一門課程來安排,并進行嚴格的考核。以各種實習,實訓成績作為評定專業技能等級的依據,使學生提高對財會實訓的認識。嚴格實訓要求,除要求處理各項業務外,還要求填寫規范、清晰,數字公正,嚴格執行《財會基礎工作條例》。
最后,不斷完善和改進實訓內容,盡可能地使實訓內容符合時代,符合當地企業實際業務的需要。實訓資料要有一定的真實性,最好能以一個有代表性的企業的實際業務為藍本,通過專業教師的適當整理,讓學生進行操作。手工處理與電算化處理要求相互配套,相互協調,對于一套實訓資料盡可能地以手工處理一次,再以電算化處理一次,對兩種處理方法進行比較,這樣既可以加深對實訓內容的掌握,又可以發現它們各自的優缺點。財會實訓室應成為學生從事財會業務的演練室,要讓學生通過在實訓室的演練,學會財會工作的全部內容,在財會實訓時,除了要配備必需的實訓設施外,還要有能力強,又有實踐經驗的指導老師進行指導,就是外請經驗豐富的財會人員進行現場指導。在實訓的組織形式上,一般以四到五人為一組,分別扮演出納、會計、制單、審核及主管等角色,有序協同完成相應的業務處理,并定期進行輪換,通過財會角色的扮演,讓學生親身經歷財務工作全過程。另外,以各小組為單位,進行競賽和評比,選出準確、符合規范并且又美觀的會計憑證、賬簿和報表展示出來,讓學生享受自己的成果,也讓其他學生參考,調動學生實訓的積極性。
在探討、應用不同的教學模式、教學方法的同時,我們還要在課堂上滲透職業道德、職業素質的教育,教育學生遵紀守法,在充分發揮職業中等學校學生競爭能力的同時,做一個對社會真正有用的人。
參考文獻:
[1]唐淑文.高職會計專業技能設計型實訓模式探討.中國職業技術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