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利
我是一個年輕的班主任,對于班級管理,最初帶班時我可以說是一無所知。幸運的是我遇到了班主任生涯最重要的幾位老師,由于他們的不吝賜教,我學到了很多書本上學不到的寶貴經驗。更幸運的是我遇到了一群能包容我的學生,有了他們的包容我才能把班級帶到畢業。和同學們痛并快樂著生活在一起的三年中,我學會了相信學生,用微笑面對他們,并對班級管理工作有了一些感悟。
一、加強班級干部隊伍的組建和實施班級工作“分級管理制”
班干部是班級和學生聯系的橋梁,是學生的精英,是教師的助手,是自我管理體現最明顯的一部分,一個班的集體面貌如何,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班干部決定的,班干部對班集體有著“以點帶面,以面帶面”的作用,他們是“老師的左右手”。所以唯有慎重地選拔和培養干部隊伍,班主任才能從繁重走向簡單與輕松。軍訓期間我選出了班級的負責人,經過一個月的考查,確定了班干部。在這些班干部的帶領下,在同學的共同努力下,我班在運動會取得了第二名的好成績,同學們士氣很高,在接下來的歌詠比賽中,出乎意料地得了一等獎,同學們在聽到結果的時候還在問我:“老師是不是念錯了?”在確認沒有問題后,他們喜悅的心情難以用語言表達,他們開始喜歡這個集體,他們也更信任班干部了。后來一個同學說:“老師,其實從報到那天開始我就不喜歡咱們班,因為咱們班有幾個同學是初中的校友,行為習慣特別不好,可是沒有想到,他們還行,而且挺有集體榮譽感的,現在很多人羨慕咱們班級,因為咱們班特別團結。”由于這幾次活動都是由班級干部組織的,因此我想:應該為其他學生多創造一些成功的機會,因為煤深藏在地下,永遠不會發光發熱,需要人們去挖掘利用,它的光和熱才能釋放出來。同學們自身也潛藏著無限的“光”和“熱”,如果教師不去發現、挖掘,就會造成“財富”的流失與浪費。渴望表現自己是學生突出的心理特征之一。于是在政教處、年級的幫助下,我班有幸成為第一批試行“分級管理制度”的班級。我把班級分為了四個級別的管理:
一級管理:六名班干部和三名團干部,分崗位負責全班各項工作的監督管理。
二級管理:各小組的小組長分管各組的學習、紀律和衛生等。進行小組評比,年終對優勝的小組進行獎勵。
三級管理:各學科代表負責課前預備工作,及輔助任課老師的工作。
四級管理:每天的值日班長(先從班干部中產生,隨后有了榜樣效應后由同學們輪流擔任)負責班內日常的各項小范圍工作,如開關電燈,課桌椅,清潔門窗,值日生,等等。
經過一個月的充實、整理,把班內大大小小的工作分配到個人,每個人都負起責任,都成為班內的小主人。最終實現“分級管理—目標管理—制度管理—過程管理—量化管理”的管理模式。
一分耕耘,一分收獲,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班逐漸形成了奮發向上的良好精神面貌。
二、肯定學生的進步
我真心關愛著每一個學生,始終以期待的目光關注著每一個學生,不因學習成績差而歧視學生。既為取得好成績的學生感到高興,又諒解學生學習中的失誤,讓學生時時刻刻感到我既是他們學習上的好幫手,又是生活中的知心朋友。我校幾乎每個班級都有體育生,我班也不例外,而這些學生往往也是我們最頭疼的學生。在體育生、后進生的管理上我一直到沒有找到好的辦法,但是我相信:如果一個優秀的學生,老師每天都特意挑他毛病,相信一學期后他身上也就沒有優點了。軍訓期間,我對班級的學生不了解,一位說我們班的兩個體育生都不錯,一個是體育生中學習最好的,另一個雖然學習不好,但是人品較好,干活利落,還可以幫忙管理班級。我上學的時候就是體育生,對體育生的排斥心理也不算強,一次和一位老師談到體育生時,她說她的班上以前的一個學生高一高二學習,高三訓練,進了個好學校。我覺得這個辦法可以試一試,就做了動員,沒有想到效果真的很好。找他們兩個談了幾次后,我就動員他們學好文化課,以我自己為例子,給他們信心,證實體育生不靠體育也可以考上本科學校,如果真的有興趣學體育,每天就要保證一定的體能訓練,但不能以任何理由耽誤上課。這兩個學生還不錯,特別是那個女孩在班級的成績在前十名,雖然那個男孩的成績還是不很理想,但是他現在在班上能坐住,不違反課堂紀律,這也是一大進步。雖然他經常犯錯誤,也經常惹我生氣,但是我覺得作為一個體育生他已經做得很好了。我們不是超人,我們不可能拯救世界,只要讓同學們在他原有的基礎上做得更好一些,這就是勝利。我們應該看到他們的進步,一張紙不能完全平均分成50分,所以我們不可能完全平等地對待每一位同學,只能盡量平衡,當然我們也不能用同一個要求管束50位學生,因為他們是獨立的個體,現在不是也提倡學生的個性發展嗎?
三、關注每個學生
我班有個學生,剛剛上高一時是以班級第一名的身份進入班級的,但是他的表現不盡如人意。我找他談了幾次,他每次都不肯說話,而且每次都淚流滿面,我覺得很奇怪:一個男孩怎么說哭就哭?就試著讓他每次都說幾句話,而不是我在講長篇大論。經過幾次談話后,他終于說出理由了,一個讓我也接受不了的理由:他懷疑自己得了艾滋病。有理有據,前些年有人在西瓜里打了艾滋病毒,他懷疑他吃了那樣的西瓜,關鍵是和他一起吃西瓜的兩個親人都過世了,而且他上網查了,艾滋病的潛伏期是5—7年,時間對上了,他現在身體出現了一些亞健康的狀況,和病發初期也吻合。別說是他,我都要相信了。而且他的情緒不穩定,他總說他對不起媽媽,不能給她幸福了。覺得他有輕生的想法,我真不知該怎么辦了。思前想后了幾天,我決定和學生的家長聯系,讓家長動員孩子去醫院做檢查,剛開始他就是不去,理由是如果確診了他就沒有活下去的勇氣了。經過多次動員后他才去體檢了,還好結果呈陰性,大家虛驚一場。現在想想,我當時真的太不會觀察學生了,他承受了這么大的壓力我都沒有看出來,太不應該了。
三年的班主任工作在學生們包容下很快過去了,回顧這三年的點點滴滴,我覺得班級建設體現的不僅僅是班級年終在年級的名次,也不是最終多少個學生能考上名校,班級建設的最高境界是形成一種平和愉悅的精神共同體——它既是教育工作追求的自然歸屬,又是我們的快樂所在。毫無疑問,這是教育管理的極致,是典型的教育理想主義的深情呼喚,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特別是班主任老師值得傾力追求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