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秀平
摘要目前我國中職生人數眾多,生源多樣,大部分都處于青春期階段。也就是說中職生正面臨來自就業問題和自身生理及心理變化所帶來的多種壓力,如果得不到心理疏導,就很容易出現心理健康問題。本文分析了中職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及其原因,并提出了相應的對策。
關鍵詞中職學生心理健康心理素質
1 中職學生存在的心理健康問題
1.1 學習中的心理健康問題
首先,中職學生在中學時代就不好好學習,進入中職學校只是為了畢業直接被分配工作,他們認為學不學都一樣,都能找到工作,因而造成他們對學習的態度不認真,對學習目標不夠明確。再次,中職生的基礎知識薄弱,學習認知水平較低,入校后對學習缺乏自信心,過分依賴于老師的指導,缺乏自我獨創精神。
1.2 情感中的心理健康問題
首先表現在情緒波動變化快,對社會關注度低。中職生大部分年齡都在十五六歲到十七八歲,正處于青春期。他們的情緒波動較大,遇到一點刺激就會表現出高強度的興奮或者極端的憤怒悲觀。一些中職生自卑自賤心理嚴重,感覺自己從中學時代開始就不受老師器重,到了中職學校也一樣不受老師關心,對個人能力估計偏低,自己本應順利完成的事情,由于自卑心理,不能順利完成任務,這樣導致他們的感情容易受到挫折,對挫折的容忍度低。因此在中職學校經常出現那種打架、斗毆、自殘、輕生等情況。還有一些中職生自我中心意識過強,從小在家里被家長寵壞了,在家里什么事情都是順著自己的意思,而到了中職學校,還想讓大家圍著自己轉,一旦事與愿違,就容易產生很大的失落感。而有些中職生的自私自利心過強,做什么事情都是從自己的利益出發,從不考慮別人的感受,如此就會讓大家對他產生極強的厭惡心理。
1.3 人際交往中的心理健康問題
(1)對老師的交往缺乏信任感。在中學階段,由于學生的貪玩與老師的嚴格要求相抵觸,因此經常出現跟師生關系不好的現象,主要表現是學生認為老師忽視自己、排斥自己,不把自己當作好學生。而到了中職學校,對學校老師也會折射出一種這樣的心理,就形成了對老師不夠信任,對老師安排的事情不重視,不支持、不配合老師的工作。
(2)沉溺于網絡交往。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網絡的虛擬性也越來越強大,一些中職生在現實交往中不能得到滿足,便嘗試網絡交往,慢慢迷戀上網絡交友,對網絡上癮,以至于荒廢學業。而網絡交往畢竟是虛幻的,沉溺于這種交往就會失去真實的人際交往,產生嚴重的人際交往障礙。
(3)與異性交往過程中出現行為偏差。中職學生正處于青春期,迫切渴望與異性交往。但許多中職生分不清友誼和愛情的界限,不能理智對待自己與異性朋友的友誼,因而在中職學校中學生早戀的現象比較普遍。由此而引發的中職生品德問題和過早進行性行為產生的心理問題較多。
2 中職生心理健康問題的成因分析
2.1 社會原因
大眾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人們的心理和行為,尤其是現階段大眾傳播媒體的影響,它直接影響到人們的價值取向和行為選擇。大眾傳媒對人的心理和行為具有引導作用,尤其是對于處于青春期的學生影響巨大。大眾傳媒中有很多關于色情、暴力和其他低級的不健康內容,對社會產生很大的負面影響。而中職生正處于渴求文化的時期,而且模仿性和可塑性都比較強,這就導致大眾文化直接或間接地影響著中職學生的心理和行為,從而會誘發中職生不健康心理和犯罪心理的形成。此外,大眾媒介還會影響學生道德觀念和價值觀的形成以及心理素質培養。
2.2 家庭原因
中職生大部分家庭的文化程度較低,家長的文化素質低,對孩子的教育問題無從下手,只知道讓孩子懂得基本的道德觀念,對于孩子也過度溺愛,一切事情都順著孩子。中職學生的很多方面都受家庭教育內容的制約,比如學生人格的確立、道德觀和價值觀的形成和興趣的培養。家庭教育的內容包括很多方面,主要包括道德教育、為人處世、價值觀、社會交往、生活習慣、職業態度等。在實際生活中,由于家長的文化素質較低,所以對家庭教育的內容不注意進行選擇,有些家長可能因對社會上的腐敗和不正之風的現象不滿,或者因為改革觸動了小家庭的利益,心理上不平衡,家庭其他成員也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使家庭成員對現實生活的陰暗面看得過重,導致心理失調。除此之外,家庭成員在社會中所處的地位也直接影響著子女的心理發展過程。一般來說,家庭成員中社會地位比較高的中職學生,由于生活中各方面的優越性,容易導致子女形成不良心理品質,表現在生活中便是霸道蠻橫、不懂得感恩。而那些家庭成員中社會地位較低的中職學生,容易在同學的相互攀比中產生嫉妒、自卑和仇視心理。
2.3 學校原因
由于受中國傳統教育思想影響,應試教育一直被老師青睞,使學生得不到該學的,還會產生厭惡學習的思想。對于一些有問題的學生,老師不管不問,一些膽小怕問的學生更得不到老師的關心、尊重。除此之外,還有學校環境的影響,影響學生心理健康的學校環境包括很多方面,都可能影響到中職學生的心理健康,如學校內部的各種人際關系,師生關系和學生間的關系;學校內部的團體活動、校風班風或者學校整體的心理氣氛等;學校課堂內教師關于夸獎、懲罰、合作與競爭手段的運用所形成的班級氣氛和課堂氣氛,以及由此形成的個體意見和集體輿論等。可以看出,中職生的心理環境是受多方面影響的,它是一個復雜的環境系統,由許多無形的社會、心理因素組成,它對中職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影響具有潛在性。
3 加強中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3.1 重視校園文化建設,創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環境
學校應采用各種方式對學生宣傳心理健康知識,比如說可以利用校刊、宣傳板、廣播站、板報等形式,還可以開展有利于學生心理發展的文化體育活動,創造良好的校園文化和環境,是學生在良好的學習環境下能夠陶冶情操、調節情緒和心情,營造一個健康情趣的氛圍,保障學生心理品質的良好健康的發展。同時,應該通過建立學生的心理素質檔案,聘用心理健康教師,對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進行全面了解,學校可以依據學生的心理素質檔案對學生進行心理輔導。這就要求中職學校在學生開學時就要對每位學生進行一個全面的心理素質測試,根據心理素質的測試結果建立起學生的心理素質檔案。此外,中職學校和老師還應時刻注意學生心理素質的變動,在不同階段對中職學生適當地進行不同內容的心理測驗,這樣可以全面客觀掌握每個學生在不同階段的心理狀況,從而為做好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打下比較好的基礎。
3.2 培養良好的師生關系
師生關系的培養對于中職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的作用,如果師生的關系良好,學生就會更加理解教師,即使老師批評,學生也能理解老師是為他好,能夠正確認識老師的批評并且欣然接受,同時也愿意反省自己的錯誤并及時改正錯誤。除此之外,良好融洽的師生關系會使課堂和班級氣氛變得和諧溫馨,遇到矛盾也能和平解決,互相寬容。在學生遇到心理挫折時,老師應該引導學生正確地看待批評和夸獎,讓學生對自己的錯誤或成績進行反思和總結,淡化學生比較嚴重的得失心理,讓學生在遇到困難和挫折時具有一定的承受能力;對即將畢業的學生要開展就業指導和創業教育,使學生能夠更好地適應社會的發展。學校應重視班主任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因為班主任是幫助學生克服不良心理和行為的主要責任者,她們更容易接觸學生、了解學生,并且能夠時刻幫助他們解決各種困難和憂慮。
3.3 建立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長效機制
中職生的心理健康應該得到學校的特別關注,因此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必須要列入學校的議事日程中,學校一方面應該制訂出適合中職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計劃,定期組織老師和家長研究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有關問題,并加強對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組織領導;另一方面,學校應建立關于教師心理健康教育的獎懲激勵機制,以教師對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情況為準則建立評優制度,例如將教師對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好壞與教師的個人評優、職務晉升、工資補貼等掛鉤,直接調動教師的積極性。其次,建立適當的保障機制,加大對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投入,使對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開展得到有力的保障。最后,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學校要善于利用學生的心理素質檔案,從檔案中發現學生普遍存在的心理健康問題,并因人而異地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通過開展實踐訓練加強學生的心理健康知識,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
3.4 提高職業學校教師的心理素質
由于中職教師的心理健康素質直接影響著學生的心理健康素質,因此對中職學校教師的心理健康素質要求是中等職業學校高度重視的。首先,學校要適時開展一些心理素質活動,加強對教師良好心理素質的培育,并對其考核,建立賞罰分明的考核機制,通過考核使教師掌握必要的心理健康知識,從而提高教師的職業素質;其次,學校要加大對教師的調查了解,通過了解教師的工作、生活、家庭等方面開展對教師的幫助活動,幫助其克服各方面的困難。再次,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全體教師乃至全校的集體活動,學校要充分發揮其職能讓全校師生都參與到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來,只有當心理健康教育全員參與并走進課堂教學活動之日,才是心理健康教育走向完善、成功之時。
4 結束語
中職學生是一個不容忽視的社會群體,其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項復雜的、長期的系統工程。這就要求我們必須高度重視中職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加強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并不是單純提高學生的素質教育,它對于促進中職學校的素質教育,提高中職學校的教育教學質量,推動我國全民素質的提高,都有著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姚本先.我國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現狀、問題、展望[J].課程·教材·教法,2003(2).
[2]韋雪芳.中職生心理健康問題及對策.衛生職業教育,2006(5).
[3]李好君.談中職生心理疾患的成因及對策[J].教育與職業,20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