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曉 鮑麗敏
【摘要】 文章根據ST公司和非ST公司財務指標數據的顯著性差異檢驗結果以及均值變化趨勢圖分析闡述困境公司和正常公司在ST前不同時點上有著不同的財務特征,以找出哪些指標數據是導致企業出現財務困境的原因。
【關鍵詞】 財務困境; 特別處理; 財務指標
一、文獻綜述
(一)國外文獻綜述
國外對財務困境概念的界定主要包括:財務困境(Financial Distress)、財務失敗(Financial Failure)、財務危機(Financial Crisis)、破產(Bankruptcy)等。
Beaver將財務困境定義為:“企業不能償付到期債務”,即破產(Bankru-
ptcy)、債券違約(Bond default)、透支銀行賬戶(An overdraw bank count)中的任何一種情況發生,企業就被認為已經失敗。
Altman認為,財務困境是指“進入法定破產的企業”。公司在破產前要經歷三個階段:失敗階段、無力償還債務階段和破產階段。失敗階段是指公司投資的資產現值已經低于資產本身的市價,公司已經沒有存在或持續經營的意義。但商業失敗并不等于破產,公司還有持續經營的可能;無力償還債務階段主要指公司不能償還到期債務,這可能只是一種臨時狀態,但它可能成為公司破產的前兆;破產則可能是上面提到的兩個階段,也可指企業依法宣布破產。
Ross從四個方面定義企業的財務困境:1.企業失敗,即企業清算后仍無力支付債權人的債務;2.法定破產,即企業和債權人向法院申請企業破產;3.技術破產,即企業無法按期履行債務合同;4.會計破產,即企業的賬面凈資產為負,資不抵債。
國外對企業財務困境的界定主要有:企業資金流動性較差、無力支付到期債務和破產這三個方面。申請破產和破產清算往往被看成是典型的財務困境狀況,因此往往把“企業破產”界定為企業陷入財務困境。
(二)國內文獻綜述
谷祺認為,財務危機為“企業無力支付到期債務或費用的一種經濟現象,包括從資金管理技術性失敗到破產以及處于兩者之間的各種情況。由于資金管理技術性失敗而引發的支付能力不足,通常是暫時的和比較次要的困難,一般可以采取一定的措施加以補救,如通過協商,求得債權人讓步,延長償債期限,或通過資產抵押等借新債還舊債”。
陳曉、呂長江、楊淑娥、吳世農、薛鋒、陳靜、傅榮等,將上市公司被特別處理尤其是因為財務狀況異常而被特別處理視為財務困境,這樣的界定是合理的。原因有三:首先,證監會對“財務狀況異常”的界定符合人們通常對上市公司陷入財務困境的判斷,具有科學性和權威性;其次,我國上市公司中因陷入財務困境而破產的很少,因而不能使用國外以破產作為陷入財務困境的界定方法;最后,這樣的界定對于研究樣本數據的獲取十分方便。所以本文以上市公司是否被“ST”作為其陷入財務困境的標志。
李秉成將財務困境的內涵界定為以下三個方面:1.財務困境應包括破產事項,破產包括清算、重組、與債權人達成減少債務的協議等。財務困境事項包含破產事項有利于說明其他財務困境事項可能的最終結果。2.財務困境應包含企業嚴重虧損以及現金流量嚴重不足事項。財務困境中的虧損以及現金流量不足,不是指一般的虧損及不足,而是指在很大程度上導致企業不能支付優先股股利、無償債能力、資不抵債的虧損及不足。3.財務困境還應包含不能支付優先股股利、無償債能力、資不抵債等事項。
綜上所述,以是否因“財務狀況異常”受到特別處理作為上市公司是否陷入財務困境的一個客觀的分類已經被越來越廣泛地采用。
二、企業財務困境特征分析
我國多數學者將財務困境界定為上市公司是否因“財務狀況異常”而被證監會進行“特別處理”,因此采集樣本數據時,選擇股票簡稱前帶有“ST”或“*ST”的樣本作為研究樣本。主要是從國泰安數據庫中選擇了2007—2009年132家制造業企業樣本數據,66家為ST或*ST公司,66家為與其配對的正常公司;配對樣本選擇的是同規模、同時期的制造業公司。本文分別收集了132家公司在ST當年及前三年的數據。
為了比較困境公司與正常公司在財務指標上的差異,本文選取了14個財務指標及其相應的計算公式。通過計算所選取財務指標的均值及衡量均值差異程度的p值,分別研究財務困境和非財務困境公司的財務特征。本文的統計軟件為SPSS16.0。
(一)困境公司償債能力指標特征
償債能力指標ST前不同時點上困境公司與正常公司的均值及均值變化趨勢如表1、圖1—圖4所示。
ST公司的流動比率、速動比率均低于非ST公司,這說明困境公司的短期償債能力較低。困境公司存在大量的短期借款,而短期償債能力的降低容易導致公司到期無力償還債務,從而使公司的財務狀態惡化,陷入財務困境。
在ST發生前1—3年,ST公司的資產負債率均高于非ST公司,并有逐年上升的趨勢。ST公司各年的長期負債比率也低于非ST公司,表明公司對債權人利益的保障程度越來越低,公司的舉債能力越來越弱。隨著ST時間的臨近,長期償債能力越來越弱,公司面臨的財務風險越來越高,陷入財務困境的概率逐漸增大。
通過以上分析,無論是短期償債能力還是長期償債能力,困境公司較正常公司都是較低的,進一步證明了企業陷入困境的一個重要因素是無力償還到期債務。
(二)困境公司營運能力指標特征
營運能力指標ST前不同時點上困境公司與正常公司均值及均值變化趨勢如表2及圖5—圖8所示。
ST公司的應收賬款周轉率、固定資產周轉率和總資產周轉率均低于非ST公司。困境公司在被ST前幾年,應收賬款、存貨和固定資產周轉率均有所提高。特別是困境公司在ST當年比非ST公司的存貨周轉率高。在ST前1年固定資產周轉率顯著低于正常公司,這表明困境公司資金回籠速度慢,資產利用效率低。總資產周轉率逐年下降,表明困境公司總體資產營運能力較弱、資產管理效率較低。
(三)困境公司盈利能力指標特征
盈利能力指標ST前不同時點上困境公司與正常公司均值及均值變化趨勢如表3、圖9—圖13所示。
在被ST前1—2年,ST公司的各盈利能力指標與非ST公司的差異顯著。困境公司在盈利能力指標方面的特征是在臨近被特別處理前1—2年,盈利能力顯著低于正常公司,并且部分財務指標出現了負增長。
ST公司的主營業務利潤率指標在ST前1—3年較低或持續下降,說明企業的產品已逐步喪失競爭能力和盈利能力,這也可能是企業發生財務困境的重要原因。
ST公司的資產報酬率、總資產凈利潤率、固定資產凈利潤率和凈資產收益率在ST前1—3年明顯下降并呈現負增長。困境公司盈利能力顯著降低,經營效益水平低下,是陷入財務危機的一個重要信號。
特別的是,困境公司被ST當年的所有指標都有所上升。
(四)困境公司成長能力指標特征
成長能力指標ST前不同時點上困境公司與正常公司均值及均值變化趨勢如表4、圖14所示。
對于生產性企業而言,固定資產的增長反映了公司產能的擴張,特別是供給存在缺口的行業,產能的擴張直接意味著公司未來業績的增長。
由以上圖表可以看出:
1.ST前不同時點上,ST公司與非ST公司的固定資產增長率不存在顯著差異。
2.在被ST前1—2年,ST公司的固定資產增長率下降明顯,甚至出現負增長。
財務困境公司在成長能力指標方面的特征是在被特別處理前1—2年,困境公司的成長能力顯著低于正常公司。困境公司經營規模逐漸萎縮,成長性幾近喪失,靠自身能力很難擺脫困境、維持持續經營。
三、結論及建議
結合前面分析可知,財務困境公司的四種能力財務指標明顯低于正常公司,基本能表明財務困境公司的特征,但也有些異常之處,如財務困境公司被ST當年的盈利能力提高,且配對公司的均值差異的2-Tail Sig雙尾t檢驗的顯著性概率大部分不明顯。原因有二:一是可能選取的財務指標不能更好地體現兩組樣本的差異性。二是只考慮了財務指標,沒有考慮非財務指標,這是本文的局限性之一。第二個局限性是,在選取配對的NST公司的選擇中,考慮的是制造業的同時期、同規模的公司,主要考慮的是資產規模,指標單一,且帶有主觀性。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可以從財務報表項目和非財務指標來分析財務困境公司的特征;采用多重指標更細化的方式來選擇配對樣本公司。
【參考文獻】
[1] Beaver W. Financial ratios as predictors of failure,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1966(Supplement).
[2] Altman Edward I. Financial ratios,discriminant analysis and the prediction of bankruptcy,Journal of Finance,1968(23):589-609.
[3] Ross B. Financial Ratios and Different Failure Processes [J].Journal of Business Finance,2000(3):18-24.
[4] 谷祺,劉淑蓮.財務危機企業投資行為分析與對策[J].會計研究,1999 (10):28-31.
[5] 陳曉,陳治鴻.我國上市公司的財務困境預測[J].中國會計與財務研究,2000(2):55-72.
[6] 呂長江.上市公司財務困境與財務破產的比較分析[J].經濟研究,2004(8):64-73.
[7] 楊淑娥,徐偉剛.上市公司財務預測模型的實證研究——Y分數模型的實證研究[J].中國軟科學,2003(1):56-60.
[8] 吳世農,章之旺.經濟困境、財務困境與公司業績——基于A股上市公司的實證研究[J].財經研究,2005(5):112-122.
[9] 薛鋒,喬卓.神經網絡模型在上市公司財務困境預測中的應用[J].西安交通大學學報,2003(6):22-25.
[10] 陳靜.上市公司財務惡化預測的實證分析[J].會計研究,1999(4):31-38.
[11] 傅榮,吳世農.我國上市公司經營失敗風險的判定分析——BP神經網絡模型和Fisher多類線性判定模型[J].東南學術,2002(2):71-79.
[12] 李秉成.企業財務困境概念內涵的探討[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03(12):109-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