巢小莉
摘要: 朗讀是語文教學的特點,也是理解文本的重要途徑。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可以提高朗讀的有效性。聲音、圖像、動畫等可以使文本立體生動,刺激學生的視覺、聽覺等多種感官,讓學生入情入境,深入感悟,與作者互通情感,從而有感而讀。情蘊讀中,文本才會被讀活,學生才能真正領悟語言文字的魅力。
關鍵詞: 閱讀教學朗讀多媒體
《大綱》指出:閱讀教學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朱自清先生在《朗誦與詩》一文中指出:“語言不能離開聲調”,“只有朗讀才能玩索每一詞、每一語、每一句的意蘊”。《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也指出:“各個學段的教學都要重視朗讀。”朗讀的形式是多樣的,可以齊讀、領讀、范讀、跟讀、大聲誦讀、低聲吟詠等。《大綱》指出:朗讀是最重點、最經常的閱讀訓練,是理解課文的重要方式。“朗讀,首先要做到正確的讀,要用普通話,發音清楚響亮,不讀錯字,不丟字,不添字,不唱讀,不重復字句。在正確讀的基礎上,做到流利地讀,有感情地讀”。
學生在朗讀時,基本都能做到發音正確,通順流利,但是要讓學生再往前邁一小步,則有許多困難。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個是,雖然教材是經過編者精心選編的,篇篇文質兼美,但是學生畢竟年齡小,閱歷少,體驗淺,要想讓他們在真正深入理解文本還是有一定難度的。在解決這一問題時,多媒體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多媒體是一種新型教學手段,它直觀、具體、生動地將聲音畫面呈現于學生面前,彌補學生認知的不足,為學生的學習注入清新的空氣、源源不斷的動力,使學生的朗讀水平提高了不止一個層次。
一、聲畫結合,引人入勝
“文字是有表情的”,大多數人同意這個觀點。但對于學生來說,把文字轉化成聲音與圖像是有一定困難的。學生缺乏生活經驗與閱歷,所以對文字往往只能是“只觀其形,不解其意”。凝練又夸張的古詩句更是難以理解,如“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這種磅礴的氣勢學生就比較難感受,如此夸張的手法學生也難解其意。而運用多媒體將廬山瀑布的全貌展現于學生面前,讓那搖撼天地的聲音直入學生耳中,經過這一番聲畫的震撼,學生對于廬山瀑布的聲貌就會有直觀的印象,對這句詩也會有生動的體驗,讀性大起,將畫面融入朗讀,自然記于腦中。
聲畫結合,會讓人立即進入當時情景之中,立體、生動、活潑,對低年級學生來說功效尤為顯著。在教學《螞蟻和蟈蟈》一文時,課文第一句話就是“夏天真熱”,雖然學生都經歷過夏天,經歷過那種酷熱,但是在回憶經驗上顯然不夠豐富,對于“熱”的體驗都很空泛。我播放了一幅畫面:火紅的太陽散發出炎炎的日光,一絲風也沒有,樹葉、草葉都打了卷,知了在樹上不停地叫著。如此畫面再配上知了的叫聲,讓人頓時有了夏天的感覺,學生自然感受到了夏日的炎熱,結合已有的經驗,并且訴諸語言:“中午熱得都不想出門。”“只想一直在水里游泳。”“想吃很多冰激凌。”讀書的時候,就加入了自己的感受,將“熱”讀了出來。反之,不運用多媒體,老師也許需要用很多語言描述夏天,領悟能力較差的學生也許難以明了,而一幅畫加上一段聲音,卻能吸引所有學生的注意力,將他們引入情景之中,事半而功倍。
聲音與畫面相結合,能將抽象的文字變得形象,文字有了聲音與表情,學生的學習興趣就提高了。腦中有了畫面與聲音,朗讀就生動有趣多了,學生的讀書聲就會有各種各樣的感情,至情至性。
二、圖文結合,情境立生
教學是有目的的行為,是學生求得發展的途徑。教學的最終目的能否實現,關鍵在于學生能否學。學生才是學習的主體,教師的注入往往只能流于表面,今天記住了,明天也許就忘了。只有學生真正走入文本,對文本產生興趣,進而生發情感,將文本內化為自己的東西,才是真的學有所得。
對于學生來說,創設情境,激發學習興趣是很重要的,多媒體是一個很重要的手段。上課伊始,就將與課文有關的圖片展現出來,學生的興趣就被激發出來了,學習的欲望就增強了。我在教學《臺灣的蝴蝶谷》時,一開始就出示中國地圖,在引導學生產生自豪感時,適時簡介臺灣及吸引了大批中外游人的蝴蝶谷,學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學習課文的熱情大增,個個都迫不及待地欣賞美景。繼而出示蝴蝶飛舞、穿越樹林、飛越小溪等組圖,學生在蝶舞翩翩的情境中,對文字的理解有了彩色的跳躍,朗讀也更興趣盎然,仿佛自己就是彩蝶中的一員,揮動著翅膀在陽光下前行。接著帶他們來到蝴蝶谷中,欣賞各種蝴蝶的翩翩風姿,看著蝴蝶盡情舞動著,姿態優美,如行云流水般優雅,學生也被打動了,情不自禁地揮舞起自己的小手,在朗讀時跟隨蝴蝶翩翩起舞。美景能打動人心,讓人從心底流露出真實的感情。在教學本課時,一幅幅美麗的畫,讓學生身臨其境,飽覽了蝴蝶谷的美,豐富了自己的感情,讀書時才能感情充沛,融情于景,融情于讀。古人云:“松聲、澗聲、琴聲、鶴聲……皆聲之至清者,而讀書聲為最。”
圖畫與文字相結合,把人帶入情境中,才能有感而讀,讓人“讀好書”,終至“好讀書”。
三、詩畫結合,意境凸顯
在語文教學中,詩歌占據了很重要的一塊,尤其是古詩詞,凝聚了詩人的心血精魂,凝練含蓄、委婉曲折,不經過細細品味琢磨,難解其意其旨。詩歌的語言文字與現今的語言文字相隔許久,很多產生了語義變化,如“停車坐愛楓林晚”中“坐”是“因為”的意思,《過故人莊》中“過”是“拜訪”的意思。疏通字詞是最基本的,難點在理解作者的感情,深入文本,與作者產生共鳴,而不是死記硬背了幾首詩,再逐字逐句地翻譯,試問詩的韻味在哪?詩的意境又如何尋得呢?
“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學生初讀詩歌后,觀看一幅圖畫:高高的圍墻,緊閉的門扉,似乎是死氣沉沉,但在圍墻的一角偷偷地伸出了一枝紅杏。提問:為什么不是兩枝,不是三枝,不是許多枝?多一點不更能體現春天嗎?學生在思考后發現,花團錦簇并不能體現作者在突然發現春天到來時的那種驚喜,姹紫嫣紅反而淹沒了春天的勃勃生機,那一枝偷偷越過高墻的紅杏正是體現了春天的不可阻擋,春天的盎然生機。此時再看這幅畫,便會覺得恰如其分,傳神細膩,進入春的意境中,每個人都會感受到春意盎然,朗讀時才會有活力。畫面與詩句的結合,讓學生進入難以感知的意境中,體會作者的所思所感,在朗讀中淋漓盡致地揮灑出來。
蘇軾說:“詩中有畫,畫中有詩。”中國的古典詩歌單靠幾個簡簡單單的意象,便能創造出意蘊豐富的意境。只有真正走入意境,才是理解了詩歌,感悟了詩歌獨特的美。在教學古詩時,盡量讓學生有直觀的感受,將詩中景象通過多媒體呈現出來,對于詩有了一定的理解,才能真正用心讀詩,體會這些如天籟般的詩歌,理解其中脈脈流淌的真情。“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這一幅幅生動的畫面再現于學生眼前,學生會進入意境中,超越時空與詩人交流,朗讀會變得多姿多彩。
四、情生意動,讀活文本
劉勰在《文心雕龍·知音》中說:“夫綴文者情動而辭發,觀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討源,雖幽必顯。”朗讀同樣如此,沒有情感的朗讀就如沒有味道的白開水。只有融進自己的情感,讀書聲才會成為世上最美妙動聽的音樂。語言是思維的外殼,是情感的流露。沒有思維過程的參與,沒有感情的融入,那樣的讀書聲便只是“小和尚念經”。閱讀教學就應以學生閱讀實踐為本位,教師的主導作用應體現在激發學生積極主動的思索、感情,從而使學生的“讀書聲”有更豐富的內涵——加深情感體驗,豐富語言積累,提高思維能力,培養良好語感,從而喚起并再現作者創作文本時的真正意義。
運用生動的畫面再現文中的情景,讓學生進入文本的情境中,感受作者的思想。例如《特殊的葬禮》一文,先后展示大瀑布枯竭前后的圖片聲音,再出示總統在葬禮上致悼詞的錄像,學生自會對奔騰不息、一瀉千里的瀑布喜愛和不舍,朗讀時不僅僅讀出大瀑布的氣勢,更有一份留戀。對日漸枯竭的瀑布則是充滿悲傷,還有對破壞環境者的控訴。在聽到總統的悼詞時同樣會情不自禁地產生環保的決心與呼吁。多媒體讓文字與圖片完美結合,讓學生全心全意地投入變得生動立體的文本,激蕩出自己的情感,并將此詮釋到朗讀中,這樣的讀才是有效的讀,才能真正將文字活化為自己的東西。
音樂是全世界的共通語言,音樂的感染力不容小覷。很多課堂恰如其分地運用上一段音樂后,都會增色不少,學生不知不覺間沉醉于音樂營造出來的氛圍中,思緒萬千,對于課文的理解也會升華。如教學《二泉映月》時,先讓學生聽一遍曲子,引起學生的興趣,最后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再聽一遍,同樣的曲子,會有不同的感受,第一遍只是感受到曲子的悠揚,第二遍就仿佛能聽見阿炳的心聲,感想頗多。入情入境之后,文字就化成了音符,學生在朗讀時不是簡單地發音,而是奏樂,奏出阿炳的心聲,也奏出自己的心聲。
這些教學輔助手段固然有其優點,能迅速地將學生帶入情境中,感悟情,感悟語言的魅力,使朗讀情感化。我們不能忽略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所以多媒體不能濫用,只能恰當地使用,作為輔助手段促進教學來使用,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充分調動學生的視覺與聽覺功能,對大腦產生多重刺激作用,從而使得學習效果顯著增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