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花朵
創造離不開創造性思維和創造能力。創造性思維和創造能力需要在創造過程中提高。小學生在學校的大部分時間是在課堂中度過的,因此,把課堂教學作為培養創新能力的主渠道,使課堂教學成為創新過程,會使學生自始至終感受到成功的愉悅,從而增強他們學習的興趣,提高他們的創造能力。下面談談我在課堂教學中的做法和體會。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學習興趣是學生形成創新精神的基礎。這就要求教師一開始上課就要采用多種形式進行教學,創設生動活潑的學習情境,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把學生的思維和注意力調節到積極狀態,為學習新知識奠定基礎。
如畢業班的平均數問題復習課: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同學們,老師在卡片上寫了一個最簡單分數(背面朝學生)。已知分子加1后,可約簡得1/3;若分子減1,即可約簡得5/18。大家猜一猜,這個分數是多少?”并告訴同學們,這是知識老人給敏捷小朋友出的一道數學題,敏捷小朋友用了幾秒鐘就正確得出了答案。現在請同學們做,看誰十秒鐘能正確計算出來?學生懷著好奇爭勝的心理埋頭做起來。十秒鐘過去了,學生有的緊皺眉頭,有的抓耳撓腮,還未有人報結果。在學生對此題如何解法存在疑惑又急于解疑的情況下,我告訴他們,解答這種問題,通常需進行多次通分和反復檢驗才能得到正確答案,但我們可以創新。我先啟發學生這樣思考:“當分子加1后。分數值比原來大了多少(大了一個原分數單位),根據這一特點,能否找到新的解題捷徑呢?”絕大多數學生憑借直觀和想象,很快就與平均數問題聯系起來,進而得出了新的解答方法:(1/3+5/18)÷2=11/18×1/2=11/36。
由此可見,在教學中適當創設一些創新性的問題情境,不僅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解題技能,而且真實、新奇、有趣的教學情境,又可提高學生探求知識的欲望,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造力。
二、提供有利于學生創新的機會
1.讓學生積極主動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
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知識形成的過程時,行為的動機是自愿的,行為的過程是自由的,行為的結果是獨到的。因此,我們在課堂教學中,就應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給學生提供創造的機會,使課堂教學成為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主陣地。
如在教長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時,教師出示例題“一個長方形,長6厘米,寬4厘米,它的周長是多少厘米”?后,要求學生想辦法算出它的周長,結果出現了不同的解法:6+4+6+4;6×2+4×2;(6+4)×2。這說明教師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使學生有了創造的機會,從而使學生想出不同的解決問題的方法。
2.讓學生共享他人的創新成果
欣賞別人的創造成果,可以刺激學生產生新設想。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重視引導學生“共享”他們的創造成果,激發學生創造的熱情。
如學習完乘法的初步認識后,我出了這樣一道題:3+3+2+3+2+3。通過審題,思維比較靈活、具有創新精神的學生很快想出了以下幾種不同的算法:3×4+2+2=16;3×4+2×2=16;2×6+1=16。這時我引導學生對這三種方法進行分析。還未等分析完,有的學生受第三種方法的啟發,想出了另外的解法:3×6-1×2=16;4×4=16。這正是由于教師引導學生共享他人創新的成果時,使學生從中受到啟發,因而學生才創造出了更新的成果。
三、不斷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創造性思維是應用獨到的、新穎的方法解決問題,它是一切發明和創造的前提。我們應當結合教學內容,充分發揮教材中的思維因素,強化思維訓練,不斷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1.重視非邏輯思維的訓練
加強邏輯思維訓練,是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基本途徑。在培養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同時,我們還必須注意加強猜想、聯想、類比、模擬、不完全歸納推理等為主要方式的非邏輯思維的訓練。小學數學中用得較多的是不完全歸納法,不完全歸納法推理是人類發現真理,認識客觀世界,探索未知領域的一種重要方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我們應有目的地進行不完全歸納推理的訓練。
如讓學生先計算1/2-1/3=1/6,1/3-1/4=1/12,1/4-1/5=1/20等,再觀察算式和結果,分析這些分數的分子和分母,發現了其中的規律接著把這些分數減法改為加法來計算,同樣又發現了其中的規律。這樣訓練,不僅使學生發現了某些規律,而且使學生掌握了探索和發現的方法;不僅發展了學生的思維,而且激發了他們的創造新欲望。從而鼓勵他們不斷探索,不斷發現新的規律。
2.注意直覺思維的訓練
直覺思維是一種整體的粗線條的簡縮式的思維。它具有跳躍性、試探性和一定的偶然性。加強直覺思維訓練,可以使學生思維敏捷性、靈活性、創造性得到有效發展。
如解答“某人上山每小時行24米,下山每小時行34米,共用了5小時,問上山用了幾小時?”時,很多學生一時難住了。這時,有位學生眼睛一亮說:“上山用了3小時,我試了,準對!”再給學生充分思考的時間,不少學生也得到了同樣的結果。有的說:“上山和下山走的路是同一條路,那么路程必然是2和3的公倍數。最小的公倍數是6,所以上山用了3小時。”還有的說:“上山和下山的路是2∶3,時間比還是3∶2嗎?5小時正好是3與2的和,上山較慢,不就是3小時嗎?”這種“頓悟”是何等的具有創造性啊。
總之,培養小學生的創新能力,是一個長期的復雜過程,必須結合教學內容,貫穿于數學課堂教學始終。在教學改革的今天,我們必須千方百計地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沒有創新能力的人,不能成為全面發展的人,沒有創新能力的民族,不是偉大的民族。讓我們做一個創新型教師,為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而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