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愛蘭
【摘要】應用題教學是培養學生邏輯思維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重要途徑,更是聾校數學教學工作的一個難點.聾校應用題教學的現狀是教師“難教”,學生“怕學”.本文從聾生語言、思維、生活經驗方面對上述現象作出原因分析,并提出了解決聾校應用題“難教”問題的可行性教學方法.
【關鍵詞】聾生;應用題教學;原因分析;教學方法
應用題教學是培養學生邏輯思維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重要途徑,更是聾校數學教學工作的一個難點.聾生審題能力弱,解題亂猜算法或照搬一氣,對涉及實踐應用類的題目更是束手無策.分析原因,尋找突破口,攻克應用題教學的難關已成為聾校數學教學工作的當務之急.
一、應用題“難教”的原因分析
(一)語言發展遲緩,讀不懂
應用題教學,特別需要文字理解能力,但聾生的文字理解能力現狀卻不容樂觀.聾生學習語言主要是通過入學后的課堂教學進行的.低年級時,一些在語文課中尚未學到的字、詞,就先在數學課上遇到了.中、高年級聾生的語言水平還遠不如普校二、三年級學生的水平.曾有聾生解釋“春游”就是“春天去游泳”,讓人哭笑不得之余又憂心不已.
(二)抽象思維薄弱,看不透
解題如果只看表面特征,就不能很好地根據題中所給出的條件和問題分析題目中的數量關系.聾生聽力的損傷決定了眼睛是他們攝取外界知識的主渠道,這一生理特性也就造成了他們對抽象的數學概念理解很膚淺,只有形象化記憶.見“多”就加,見“少”就減是聾生解題的普遍做法.
(三)缺乏生活經驗,用不當
聾生社交范圍狹窄,極其缺乏生活經驗,一些常識性的生活知識對于他們來說都是難以理解的.這也就造成了聾生“理論與實際相脫節”的現狀.如:一袋大米0.06噸,0.95噸大米可以裝幾袋?列式:0.95÷0.06=15.833…(袋),大部分聾生認為應四舍五入到整數位,可以裝16袋.很少有聾生會聯系生活實際想到此題不適用四舍五入法,要不然就是缺斤少兩的不合格產品了.
二、應用題教學的優化策略
(一)提高語言文字水平,讀懂題目
讀懂題,是解應用題的先決條件.聾校數學老師也要擔負提高聾生語言文字水平的重任,引導聾生通過讀題感知題目的結構,初步了解簡單的內在關系,以便進一步分析.
挖掘并利用好聾生的殘余聽力,帶領聾生粗讀題目,掃除讀音上的障礙.找出題中的關鍵詞,發揮聾生視覺功能,利用實物、圖片、演示等理解詞意.進一步細讀題目,讓聾生試著用自己的話說出已知條件和所求問題,并能動筆寫一寫、畫一畫表達自己的想法.
(二)變抽象為直觀,理解數量關系
運用聾生善于動手操作和表演的優勢演一演題目,活躍聾生思維,理清解題思路.例如二年級“租船”問題:13個人坐船,4個人坐一條船,至少需要租幾條船?課堂上讓聾生表演“4名同學坐一條船”,需要3條.還有1名同學沒有坐上船,怎么辦?在表演中抽象的文字變為形象的動態畫面,生動、準確地表現出了題中的數量關系,也讓聾生切身體驗到:為什么要多租一條船.
現代教育信息技術能把抽象、枯燥的教學活動變得形象、有趣,把瞬間即失的信息反復重現.在聾校數學課堂上運用現代教育信息技術,能發揮聾生視覺優勢,減少聾生想象的困難,更為聾生思維實現具體到抽象的飛躍提供了有力支持和幫助.
(三)找準切入點,加強數學與生活的聯系
到生活中取材.生活是最生動、最有趣,也是最符合聾啞學生學習特點的學習材料,聾校數學教師可借鑒教材“范例”,從聾生生活中就地取材.例如一年級“加減混合運算應用題”是聾生較難理解的一類題,筆者試以“教室里有7名同學,離開3人,又進來2人,現在教室里有幾人?”為例進行講解,聾生很快就理解掌握了.
在生活中教學.生活中的數學問題是聾啞學生數學學習的重要學習資源,在生活場景中進行實地教學更易為聾生理解掌握.比如學習“小數的加減”,可以組織聾生去超市購買自己所需的文具、生活用品等等,教師進行現場教學.再如學校組織春游,在野外進行認識方向的教學,效果比在教室里紙上談兵要好得多.
開展數學實踐活動.俗話說“拳不離手,曲不離口”,把習得的數學知識運用到實踐中解決實際問題,這樣才能幫助聾生牢固地掌握數學知識,提高聾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筆者曾多次組織諸如“我是小老板”“小小設計師”類的數學實踐活動,既培養了聾生應用數學的意識,又發展了聾生綜合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收效甚豐.
應用題教學是聾校數學教學的重點,只要聾校數學老師能牢固樹立“以聾生為本”的教學觀,在教學活動中合理運用直觀化、生活化等適合聾生的教學方法和手段,勇于探索,及時反思與改進,聾校應用題將不再“難教”.
【參考文獻】
[1]季佩玉.要重視數學應用題的讀題、分析數量關系的教學.現代特殊教育,1995(4).
[2]教育部師范教育司編.聾生教育學.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3]數學課程標準.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