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花
近兩年來,隨著高中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建立健全新課程課堂教學評價體系已成為保證新課程改革沖破教育評價體制取得突破的關鍵.通過近一年來的探索與實踐,學校對學生的評價體系也打破以往那種單純的以考試成績論英雄的制度,取而代之的是學業成績與成長記錄相結合的綜合評價體系.以下是對新課改理念下的高中數學教學評價研究.
1.新理念下高中數學課堂教學評價關注的六個方面
(1)課堂教學目標是否明確、適當,是否遵循課程標準和教學大綱的要求,并能夠根據實際做出適當的調整.
(2)教學目標是否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
(3)教學內容是否圍繞教學目標選取,并與學生的承受能力和發展需求相適應.
(4)教學方法的選擇是否遵循教學內容與學生實際的要求,并能夠提高教學效率和學生學習興趣.
(5)學生的參與度與參與面是否足夠深廣.
(6)教學效果、教學效率是否理想.
2. 新理念下高中數學課堂教學評價強調的四個轉變
一是由過去主要評價教師的“教”向重點評價學生的“學”轉變;二是由過去重視“雙基”和“學科能力”目標落實的評價向既注重“雙基”和“學科能力”的形成,也注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情感態度的發展轉變;三是由過去注重教師語言清晰流暢、教學思路清晰有序、板書工整合理的評價向注重是否有效地組織學生發現、尋找、搜集和利用學習資源,是否恰當地設計學習活動并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是否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是否建立良好的學習環境轉變;四是由注重教師對教材使用和教學方法選擇的評價向學習方法的指導和教學媒體的有效利用轉變.
3. 從多角度來評價是否是一堂“好課”
一堂好課有哪些特征?或者說一堂課符合哪些標準才能算是好課?許多教師、專家的意見都很值得我們思考.
數學教學專家邱學華歸納一堂好課的基本特征是三個字:趣、實、活.語文特級教師袁浩歸納一堂好課的標準是四個字:新、實、活、樂.特級教師靳家彥提出“好課”的十條標準:目標明確,重點突出,以生為本,流程科學,注重內化,體現溝通,啟迪創造,媒體得當,講究實效,多元評價.葉瀾教授在“新基礎教育”實驗研究中,針對“什么樣的課是一堂好課”提出“五個實”:有意義的課,即扎實的課;有效率的課,即充實的課;有生成性的課,即豐實的課;有常態下的課,即平實的課;有待完善的課,即真實的課.鄭金洲教授將“好課”的標準概括為“十個化”:課堂教學的生活化、學生學習的主動化、師生互動的有效化、學科教學的整合化、教學過程的動態化、教學資源的優化、教學內容的結構化、教學策略的綜合化、教學對象的個別化、教學評價的多元化.崔允教授把“好課”的標準歸納為“十二字”:教得有效、學得愉快、考得滿意.楊佐胡老師認為:主要考查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狀態.一是學生的參與狀態,二是學生的交流狀態,三是學生的達成狀態.評價一堂好課應該是“取得了對單位時間內學生的學習結果與學習過程綜合考慮的結果”.
各個專家的觀點提示我們:在“什么樣的課是一堂好課”這一問題上,用不同的眼光、從不同的角度去評價,答案就會有所不同,這也正是“好課”問題常說常新的原因.不過,我們也能從各位專家的觀點中得出一些具有共性的認識:
(1)“好課”是一個描述性的概念.確切地說,“好課”雖然有豐富的內涵,但并不是一個規范性概念,它主要是對課堂教學狀態及成效的一種描述.
(2)“好課”是一種價值判斷.評價主體對某一堂課好差程度作出的判斷,是一種價值判斷.由于評價主體的背景、觀念、經歷、價值觀等存在差異,所以對同一堂課會作出不同的評價.一堂課仿佛一面多棱鏡,因觀賞者的不同、評價角度的不同,評價結果會呈現出千姿百態,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標準.
(3)“好課”是一個開放性的概念.隨著時代的變化、觀念的更新和教育自身的發展,對“好課”的要求也會有所不同.“好課”的話題雖老,但相關的討論卻從未停止,因為“好課”的概念是開放的,“好課”的標準是不斷發展的,并沒有一個終極性的“定論”.
《普通高中數學課程標準(實驗)》提出:“應將評價貫穿數學學習的全過程,既要發揮評價的甄別與選拔功能,更要突出評價的激勵與發展功能.數學教學的評價應有利于營造良好的育人環境,有利于數學教與學活動過程的調控,有利于學生和教師的共同成長.”
隨著新一輪基礎課程改革的推進,教師的教育觀念、教學行為、教學方法、教學手段都面臨著一場前所未有的大變革,這就需要廣大一線的教育工作者勇于實踐,本著“以學論教、教為了促學”的理念,以促進新課程改革實驗工作的健康發展.
總之,高中數學課堂教學評價,應該是老師的備課和課堂教學以及學生學習過程等幾方面的有機整合,提高中學數學課堂教學效率,要研究的方面還很多.其中,教師的基本素質、教學水平和課堂教學的效率提高有著直接的關系.要堅持不懈地更新教學觀念,勇于探索,不斷地總結和創新,認認真真地上好每一堂數學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