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羽欽 楊菲
摘要: 課堂即時評價是新課程實施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歷史教學中,科學準確地進行課堂即時評價,是促進學生發展,指導課堂教學實踐,全面提高教學質量的有效措施和保障機制。本文探討了高中歷史課堂中即時評價的實現路徑。
關鍵詞: 高中歷史課堂教學課堂即時評價實現路徑
課堂即時評價是高中歷史課堂教學中必不可少的環節,是教師與學生相互交流的主要方式,是提升課堂質量的必要手段,對學生能力的提高,學習方法的掌握,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都是有利的。歷史學科在教學過程中有以下最基本的四大要素:背景、內容、意義。這也是高中歷史課堂即時評價的實現路徑。
1.歸納歷史背景時運用即時評價
歷史背景包括原因、歷史條件、目的動機。歷史事件和歷史現象的產生是在某種特定背景下諸多因素共同發生、發展的必然結果,同樣,歷史人物的活動也脫離不了其所在的那個時代。研究歷史背景是了解歷史事件、人物活動和歷史現象的前提,它也能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歷史時空觀。正因如此,每堂歷史課都必然會涉及歷史背景知識的講解。
新課改要求把課堂還給學生,那么如何在把話語權還給學生的同時又讓學生很好地掌握分析歸納歷史背景的方法呢?這就需要教師適當地運用課堂即時評價,適時地給學生指導。
案例:人民版必修一專題三第二課《辛亥革命》(片段)
【教學實施】
師:首先我們來看看武昌起義爆發的背景,大家可以根據當時整個中國社會狀況、革命黨做出的努力還有湖北當地的情況進行分析。
生1:20世紀初中國與列強簽訂了《辛丑條約》簽訂,中國完全淪為了“兩半”社會,危機加重。
師:這位同學能從時間著手去分析,是很正確的,同時還能與之前所學的知識聯系,非常不錯。但是我們還要注意到這個時候清政府的政策也發生了一些改變。
生1:實行了新政和預備立憲。
師:對,非常好,那么從革命黨人的角度看呢?
生2:革命黨人成立許多革命團體,并最終成立了同盟會。
生3:革命黨人還發動了一系列的武裝起義,雖然都失敗了,但是為武昌起義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師:這兩位同學從組織和軍事方面做出了歸納。那么,作為武昌起義發動的地點,湖北又有什么有利條件呢?
生4:那里有共進會和文學社積極宣傳革命。
生5:四川爆發保路運動,湖北派兵去鎮壓,導致武漢地區兵力空虛。為武昌起義爆發創造了時機。
師:這兩位同學從當地的革命條件進行分析。這些同學闡述的,概括起來就是板書上顯示的:
A.中國社會狀況:民族危機嚴重
B.革命黨:宣傳革命發動起義
(1)組織上:建立興中會、同盟會
(2)軍事上:發動一系列武裝起義
C.湖北有利條件:
(1)革命時機:保路運動,武漢兵力空虛
(2)組織領導:共進會和文學社的活動
除此之外,還有什么需要補充么?
生6:孫中山不斷地宣傳民主革命的思想。
師:很好,這也就是武昌起義爆發的思想基礎。
【教學反思】
案例中,老師給出答題的思路,讓學生根據思路自由發揮。在學生回答的過程中,老師注意傾聽,尋找學生回答的閃光點,即時給予評價,例如:“這位同學能從時間著手去分析,是很正確的,同時還能跟之前所學的知識聯系,非常不錯。”“這兩位同學從組織和軍事方面做出了歸納。”“這兩位同學從當地的革命條件進行分析。”以此幫助學生歸納總結,鼓勵他們積極思考,在輕松的氛圍中,掌握分析歷史背景問題的方法。
2.講述歷史內容時運用即時評價
歷史內容主要包括時間、地點、人物、活動和歷史基本概念,是高中生需要掌握的歷史基礎知識,是培養學生歷史人文素養的基本前提。新課改對歷史基礎知識的應用有了更高的要求,不僅要求學生記憶那些孤立的歷史年代、歷史人物活動和歷史事件等,而且要求他們在掌握這些基本知識的同時理解這些歷史現象本身,以及各個現象內在的聯系和相互關系。
然而,對歷史基礎知識的記憶是學生最為薄弱,也是他們認為最枯燥的,針對學生學習的特點,教師可以在課堂上運用即時評價,教授學生巧妙的記憶方法和規律,激發學生的興趣,幫助學生克服困難。
案例:人民版必修一專題六第二課《卓爾不群的雅典》(片段)
【教學實施】
師:雅典的民主政治不是一天形成的,它經歷了漫長的歲月,經過了三個重要的階段。我們介紹的第一個階段是什么呢?
生:梭倫改革。
師:很好,那么大家還記得他改革的時間么?
生1:公元前584年?
生2:公元前500年?
生3:公元前594年?
師:看來對時間的記憶還是讓大家很頭疼。大家翻書看看,判斷下剛才那幾個時間,哪個是正確的。
生:第三個時間,公元前594年。
師:那我們現在請生3給我說說他是怎么記住的。
生3:老師,我是剛才看書看到的。
生:(笑)
師:沒關系,你是個誠實的人。那我來告訴大家一個記憶的方法,“594”,它的諧音是什么?
生:“我就是”。
師:對呀,大家的腦袋轉得很快啊。梭倫在公元前594年當選執政官,然后進行改革,所以這個時間我們可以這么記:“我就是執政官。”這樣的諧音記憶法,在歷史學習中經常用到,例如太平天國運動開始的時間1851年,可記做“一把武藝”;地跨亞歐非的五大帝國,可記做“大(亞歷山大帝國)馬(羅馬帝國)向東(東羅馬帝國)拉(阿拉伯)土(奧斯曼土耳其)”。
【教學反思】
“老師,我是剛才看書看到的。”這個學生回答時,為自己其實也沒記住感到不好意思。這時候老師沒用責備他,而是拍拍他的肩說:“沒關系,你是個誠實的人。”贊揚他勇于說實話。接著,老師讓學生猜“594”的諧音,并表揚學生:“大家的腦袋轉得很快啊。”使學生今后對記憶時間不感到畏懼,而是帶著一種愉悅的心情。從案例中可以看出,對學生的表揚不僅僅是語言,有時候一個小小的動作也可以是最好的即時評價。
3.分析歷史影響、意義和教訓時運用即時評價
高中歷史新課標要求高中生“在掌握基本歷史知識的過程中,通過對歷史事實的分析、綜合、比較、歸納、概括等認知活動,培養歷史思維和解決歷史問題的能力”。怎樣看待一個歷史事件,分析出它的影響和意義,怎樣從中總結出經驗教訓,正是學生能力的體現,也是學生歷史觀的體現。
課改后,高考題型也在朝著考查學生能力的方向改革。為了適應這樣的變化,歷史教師從第一節課開始就應該注重對學生能力的培養,逐漸放手讓他們主動參與到學習的過程中,主動思考,自主學習。教師應通過課堂即時評價,規范學生答題時的用語,幫助學生理清思路,加強學生獲取、解讀和整合信息的能力。
案例:人民版必修一專題五第二課《外交關系的突破》(片段)
【教學實施】
師:你認為1972年尼克松總統訪華,對中美關系及世界各國造成了什么影響?
生1:它是中美關系開始走向正常化的標志,同時,它也推動了其他資本主義國家與中國建交。
師:這位的回答,用詞準確,概括性強,非常好。
生2:為中國后來實施改革開放政策創造了和平的環境。
師:能注意到歷史的延續性,很不錯。
生3:是我國這一時期外交上的重大突破,突破了蘇聯對我國的封鎖。
師:看來大家慢慢學會了歷史知識的遷移能力,很好。能從蘇聯的角度來分析尼克訪華,說明×××同學思考得很全面。三個同學的答案合在一起,就是非常完整的答案了。
【教學反思】
分析影響,常常讓學生無所適從,他們常常揪著一點寫,看似文字很多,實際上都表達一個觀點。案例中,老師給出了即時評價:“用詞準確,概括性強,非常好。”“能注意到歷史的延續性,很不錯。”“×××同學思考地很全面。”不僅從不同的方面對學生答案做出肯定,而且告訴其他學生答這類題型時題時應該注意的事項。
教師在進行歷史課堂即時評價時要注意學科特點的體現,這對學生能力的培養,對課堂師生關系的改善,對課堂學習共同體的建設都起著舉足重輕的作用。
參考文獻:
[1]鮑麗倩.中學歷史課堂中發揮即時評價功能[J].現代教學,2007.12.
[2]錢洪潮.讓課堂的瞬間更加美麗——高中歷史新課程有效實施即時性評價的思考[J].現代中小學教育,2009.2.
[3]濟南市教學研究室.歷史教學案例分析[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