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利麗
摘要: 探究性學習,是指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以類似科學研究的方式去獲取知識、應用知識的學習方法,旨在培養學生學習各種探究、研究的方法與技能,學習融會貫通、靈活運用多學科知識的能力,親身體會學習的過程,使自身的多元智能得到全面發展。
關鍵詞: 探究性學習化學課堂實施策略
教育部在《基礎教育改革綱要》中明確指出:“教材內容的組織應多樣、生動,有利于學生探究,并提出觀察、實驗、操作、調查、討論的建議。”可見新一輪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將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提出以“科學探究”為主的多元化的學習方式作為課程改革的突破口。
探究性學習,它指的是不將結論直接告訴學生,而是讓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以類似科學研究的方式去獲取知識、應用知識的學習方法,旨在培養學生學習各種探究/研究的方法與技能,學習融會貫通、靈活運用多學科知識的能力,親身體會學習的過程,使自身的多元智能得到全面發展。
最初接觸這個理念,我的心中是有疑慮的:
1.中學生的“研究”,從過程說,大都并不具備嚴格意義上的科學研究的嚴謹性和規范性;從結果看,一般也都只是已有研究成果的“再發現”,用“研究”冠名,符實嗎?
2.花大量的時間去探究也許原本有結論的命題,值得嗎?
3.老師都不具備研究能力,課程的推進會不會形式主義?會撿了芝麻,丟了西瓜嗎?
那么,采取哪些有效的教學策略,在化學教學中更好地實施探究性學習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呢?在疑惑中,我開始了嘗試。
一、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自主探究
選擇典型生活現象創設問題情境,通過問題啟發學生積極地開展思維活動,以問題為主線來組織和調控課堂教學。精心設計符合學生認知規律的問題,使學生憑已知探索未知,利用已知去解除疑惑。
案例1:學習《鹽類的水解》
教師:大家知道酸的溶液顯酸性,堿的溶液顯堿性,那么鹽的溶液顯什么性呢?并舉例說明。
一些學生說:“有的顯中性,有的顯堿性,像Na2CO3、NaHCO3溶液。”
也有個別學生說:“既然有的顯中性,有的顯堿性,應該也有顯酸性的吧。”
為了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又提出了下列問題:
教師:要想知道鹽的溶液到底是顯什么性,最可靠且最簡單的方法是什么?
幾乎所有的學生都脫口而出:查資料(包括課本)、上網搜索,只有少數學生認為對于學習化學來說最可靠的方法應該是做實驗。
于是我一方面肯定了學生獲取知識的途徑之多,另一方面又強調要考慮課堂上現有的客觀條件。
為了讓學生全面了解知識的形成過程,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誘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課堂上我設計了一組有啟發性的、由淺入深的問題(按順序依次投影)。
探究問題:CHCOONa溶液、NHCl溶液、NaCl溶液分別顯什么性?
(分解成以下9個小問題)
①溶液顯酸、堿、中性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②CHCOONa溶液中存在著哪些電離?
③CHCOONa溶液顯堿性,說明什么問題?
④結合水的電離平衡分析,使[OH]>[H]的原因可能有哪些?
⑤到底是什么原因使CHCOONa溶液中的[OH]>[H]?
⑥CHCOO是陰離子,陽離子會不會破壞水的電離平衡?
⑦鹽類水解的實質是什么?
⑧舉例說明哪些鹽溶液顯酸性?哪些顯堿性?哪些顯中性?
⑨比較pH均為10的NaOH溶液和CHCOONa溶液中水的電離度的大小。
然后組織學生討論、探究,層層深入,一步一步地接近目標:鹽類水解的實質。經過這樣的學習,學生獲得的知識是很難忘記的,即使忘記,也可以進行分析、推理,得出結論。更重要的是在探究性學習的過程中,學生不僅學到了知識,知道了結論,還經歷了發現知識的過程,久而久之,學生就會主動探索知識,總結規律,學會思考,學會學習。
二、重視實驗、鼓勵參與,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
《高中化學新課程標準》在“課程設計思路”中指出:“通過實驗探究活動讓學生掌握基本的化學實驗技能和方法,進一步體驗實驗探究的基本過程,認識實驗在化學科學研究和化學學習中的重要作用,提高化學實驗能力。”教師應給學生提供足夠的時間和空間,放手讓學生去思考、去實踐,引導學生積極地投入到自主學習和探究活動中。
案例2:在講到“Na與CuSO反應”問題時,組織學生進行了如下探究:
實驗一:將大米粒大小的Na塊投入裝有CuSO稀溶液的試管中。
實驗二:將大米粒大小的Na塊投入裝有CuSO飽和溶液的試管中。
實驗三:將CuSO飽和溶液分別滴加到裝有小米粒大小的鈉粒和鈉塊的蒸發皿中。
實驗四:向盛有無水CuSO與Na的蒸發皿中滴1—2滴水。
實驗五:常溫下將CuSO粉末和Na塊裝入蒸發皿中進行觀察,隨后再加熱蒸發皿進行對比。
在上述實驗探究中,學生不斷分析,改進條件(反應物的顆粒大小、濃度、狀態、用量及反應溫度等),不僅讓學生認識了Na與CuSO溶液反應的原理(2Na+CuSO+2HO=NaSO+Cu(OH)↓+H↑;Cu(OH)=CuO+HO)而且最終成功地用Na從CuSO中置換出了Cu,驗證了金屬鈉比金屬銅活潑。
三、總結反思,深化學生探究素養
對初期探究的指導我的心里沒有一點底,幾乎是亦步亦趨地按文獻研究法的操作程序在推進。我甚至打算在無法進行的時候“剝奪”學生研究的權利,將最全面的觀點告知。可是,探究的過程充滿了快樂與趣味,一開始就欲罷不能。盡管他們的探究結果遠不如書上來得全面權威。
就我們的探究結果而言,在這一體系的知識中,確實像是一粒小芝麻。但探究過程中的體驗與學習到的方法技能要遠遠大于芝麻,說它是個西瓜一點不為過。
那么,讓質疑引導學生轉向研究型學習,讓研究型學習趕快成為現有學習方式的一種必要補充,讓科學的學習結構打開孩子們智慧的泉眼,讓我們在探究過程中芝麻西瓜一起揀,讓探究性學習在化學課堂中起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