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慶松
摘要: 問題是思考的起點、教學的起始環節。設置疑問,提出問題是調動學生學習主動性的重要因素,是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重要途徑,提高教學效率的有效手段。
關鍵詞: 化學課堂教學有效提問藝術性
愛因斯坦說:“提出一個問題遠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課堂提問是有效教學的核心,能開啟學生的心智、促進學生的思維,是增強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重要手段。準確而恰當有效的課堂提問不僅能幫助學生掌握重點、突破難點,而且能激發學生積極思維、開闊思路,提高科學探究的能力,還能訓練學生思維的邏輯性和系統性,活躍課堂氣氛、促進課堂教學的和諧發展,因此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應該是新課程改革的一個重要任務,課堂上教師應充分鼓勵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討論問題、解決問題,通過質疑和釋疑來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創新個性、創新能力。
學起于思,思起于疑。學生探求知識的思維活動總是由問題開始,又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得到發展,因此課堂教學中教師要運用有深度的語言來創設情境,激勵學生打破自己的思維定勢、從獨特的角度提出疑問,以此來激發學生的興奮點和求知欲、打開思維的閘門,讓學生進入“心求近而未通、口欲言而未能”的境界。問題情境的設計將直接影響學生對知識技能的掌握、學習興趣的激發、創新意識的培養及學習能力、探究能力和科學素養的提高,因此新課程背景下化學教師設計問題情境時,既要注意基本知識的中心點,又要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進行發散思維,同時還應通過對已有問題的改造,讓問題的精髓滲透到其他問題中,促進知識遷移、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從而起到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培養他們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合作學習能力的作用,理解和靈活應用所學的化學知識。
創設學習情境時不但要聯系學生的實際,更要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化學思考,引導學生將思維聚集于情境所內隱的化學知識和方法上,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要提高化學課堂提問的有效性,教師應做好以下幾個方面。
課前教師不僅要認真分析教材、明確教材的重難點,提出既能突出重點又能突破難點的問題,還要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多設計一些深度不同的問題,以確保各類學生都能積極思考、各有收獲,同時還能防止學生因多次失敗而失去學習化學的興趣、產生放棄心理。如講授鹽類的水解時問學生:碳酸鈉為什么被稱為純堿?它到底有沒有堿性?學生用pH試紙檢驗一下,便知結論。隨后再提出碳酸鈉溶液為什么呈堿性呢?引導學生進一步探討碳酸鈉在水溶液中的變化情況,從而理解鹽類水解的實質。總之,課堂上教師應用有效提問這星星之火去點燃學生心靈的火花,讓它以燎原之勢在化學課堂上熊熊燃燒,使學生真正體會到智力角逐的樂趣。
朱熹說:“讀書無疑,須教有疑;有疑者,卻要無疑,至此方是長進。”提問就是通過巧妙的激疑設問,讓學生在心中產生疑惑,引起他們積極思考,而思考正是深入學習的源頭、啟迪知識的鑰匙、溝通智慧之路的橋梁,因此教師應不斷優化課堂提問的方法、過程、內容、途徑,多角度、多層次地調動學生學習的內驅力,加強教與學的和諧互動,培養學生思維的流暢性和靈活性,從而提高教學的有效性。
要想讓提問變得有效,教師所提的問題必須具有啟發性,問題的難易應適當,讓學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問題如過易,則會使學生產生輕視及厭倦心理;問題過難,學生就會無從思考,容易喪失學習的信心、產生退避的心理。如學習用高錳酸鉀制取氧氣實驗內容時,如問:用排水法收集氧氣結束時先將導管移出水面還是先熄滅酒精燈?因課本上有“先將導管移出水面”的描述,問題就顯得過于容易,學生無須動腦就能回答;如將問題改為“實驗結束時為什么要先將導管移出水面?”,則問題就具有啟發功能了。啟發功能不僅表現在問題的設置上,還表現在對學生的引導上。如一氧化碳與氧化鐵的反應實驗中關于尾氣處理的提問,由于學生不知道尾氣的成分,如問:“尾氣應如何處理?”則不具備啟發功能,教師應在引導學生分析反應過程中氣體成分的變化后再提出“尾氣應如何處理?”,此時問題就更具有啟發性[1]。問題還應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現有的知識水平、思維特點和狀況,讓學生能拾級而上和面向全體,讓每個學生都有表現自己的機會、享受成功的喜悅。探究氫氣還原氧化銅的實驗中玻璃管內紅色固體的成分時,如問學生“如何證明紅色固體的成分?”就缺乏層次性,因為學生此時還不知道紅色固體的成分是什么?如將問題改成“根據質量守恒定律,試推斷紅色固體的成分”,然后問:“如何證明紅色固體是銅?”則大多數同學都能參與到相關問題的討論中來。設置問題環環相扣、解決問題層層剝筍,提問只有具有層次性,學生才能循序漸進、逐步提高。
教學過程中教師應不斷培養學生對復雜問題的判斷能力,因此教師應設計一些復雜多變的開放性問題,讓學生通過自己的判斷來加以解決或用辯論的形式來訓練學生的判斷能力,培養學生邏輯思維的流暢性和敏捷性。如問題缺乏基本的開放性,教師的提問不僅不能給課堂教學帶來生機,反而會有滿堂問的嫌疑。滿堂問與滿堂灌相比,學生雖然表面上參與了教學,但二者本質上卻都不承認學生能夠自主學習、沒有從根本上改變學生被動接受的傳統教學模式。開放性問題不僅能給學生提供更多的參與機會和交流互動機會,而且也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求異思維。如在一氧化碳、一氧化氮、二氧化氮、二氧化碳、二氧化硫和五氧化二磷這六種非金屬氧化物中,哪一種氧化物具有不同于其他五種的特性學生眾說紛紜,經過討論后多數學生發現這六種氧化物都具有與眾不同的特性,有的氧化物與眾不同的特性還不止一處。
生活是學生化學知識的重要來源,也是學生化學知識的最大應用場所,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充分利用生活中具體的事實或問題來呈現學習的情景。以生活、生產為背景設計的化學問題,不僅能讓學生切身感受到化學知識的巨大力量,還可使學生認識到學習化學的現實意義,從而能夠積極主動地去獲取化學知識、掌握科學方法、從被動的推理和演算中走出來,不知不覺中培養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體會到了學習化學的樂趣。如氯氣的性質教學中,介紹一個真實的事件后提問:2005年3月29日晚,京滬高速公路淮安段發生一起交通事故,一輛載有約35噸液氯的槽罐車與一貨車相撞,導致槽罐車液氯大面積泄漏。周邊村鎮27人中毒死亡,285人住院治療,公路旁3個鄉鎮萬余人疏散。
(1)如果你當時在現場,你應該往哪里撤離??搖?搖?搖?搖(山坡上/低洼);
(2)如果你當時在距離化工廠較近的居民家中,如何利用家中現有的物質來制作簡易“防毒面具”?
(3)消防官兵趕到現場處理,他們先把泄漏的氯氣鋼瓶投入一個盛有某物質水溶液的水缸中,該物質是?搖?搖?搖?搖?搖。
本案例以真實的事件為背景,聯系了實際、貼近了生活,因此很容易激發學生的興趣,從而能積極進行思考,使問題得以解決。[2]
教師要精心創設恰當的問題情境來擴大學生學習的心理空間、引發學生認識上的沖突、充分激活學生的思維、讓思維產生飛躍,達到培養學生問題意識的目的,使學生的情感、興趣、動機都處于積極狀態,促使學生的化學知識轉化、產生飛躍,同時課堂教學中多給學生一些鼓勵、一些支持,并對學生的正確行為或好的成績表示明確的贊揚,如在教學中經常使用表揚性的語氣詞,如:“很好”、“太棒了”、“不錯”、“有進步”等來表示你的贊許,使學生明白教師對他們的評價,增強他們的自信心,使學生看到自己成功的希望,以此來培養學生的質疑、釋疑能力。
為了增強課堂提問的有效性,教師應避免采用閃電式、追擊式、牽引式、突襲式、追加式、搶答性、冷落性、無疑性、頻發性、簡單化等不當的提問方式。
總而言之,問題是教與學的心臟。有了問題,思維就有了方向;有了問題,思維才有動力。在化學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準確把握創設情境的目的,努力挖掘學習內容所蘊藏的創造性和學生的素質和水平,創設富有變化、能激發新異的情境,同時利用學生的好奇心來營造有利于學生綜合素質發展的良好氛圍。
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是一項長期而復雜的工作,只有教師順應學生的認知發展規律,使學生置身于問題的情境中,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同時加以引導、組織,在探索、實踐、獨立思考的基礎上,不斷啟迪學生敢問、會問、善問,保護學生提問的積極性,這樣就能不斷提高學生的問題意識,同時讓學生的問題升華,把學生引導到更深入的思考中去。什么時候老師已經提不出問題或已經解答不了學生的問題時,學生就成為了課堂真正的主人。
參考文獻:
[1]許乃義.淺談初中化學課堂教學中的有效設問.江蘇教研網.
[2]王建軍.新課程背景下高中化學課堂教學中的問題設計.江蘇教研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