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彤輝
想象能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想象力是無限的,它可以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動社會的進步,并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初中階段對于學生的想象力、思維的創新開發和鍛煉有著重要的作用,對于學生形成創新思維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所以初中階段是培養創新人才,建立創新思維的關鍵時期。同時也是學生思維能力、學習模式形成的重要階段。因此,在初中化學教學中對課堂教學的優化,學生能力的培養和鍛煉是教學中的主要任務。在初一、初二兩年的學習中學生有了一定的能力基礎,在此基礎上初三開化學這門課程是非常符合事物發展規律的。初中化學是對化學這門科學的基礎理論知識、基本實驗技能的教學,是為高中化學乃至大學化學打基礎的,并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加以傳播和再現。所以,在初中化學教學中必須對教材中的內容加以優化和拓寬,以化學的角度去開發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不是去開拓和創新未知的知識和知識體系,而是創造一定條件的學習情景和學習氛圍,引導和啟發學生去模仿這種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通過學生在學習中的猜想、查閱資料、逐步推理、做實驗觀察現象、最后綜合分析,歸納出基本規律和學習方法。結合個人實際教學,我認為在初中化學的教學中,應從以下幾方面開展教學活動,逐步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創新能力。
一、認真備課,備好課堂中的每個環節,為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拓展空間。
在備課中不僅要備好知識點,還要備好如何將這些知識點從學生的認知角度去理解和接受同時又能進一步加深。要考慮到學生的個體差異,因此在備課上,要設計有充足的時間讓學生思考問題、交流問題、回答問題,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調動所有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讓學生成為整個教學的主體,給學生機會展示自我,滿足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心。另外,教師還要發揮應有的主導作用,通過啟示、引導討論、組織相互交流、講解、提問、評價等一系列方式,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二、良好的學習氛圍有助于創新能力的培養。
達爾文的進化論告訴我們物競天擇,適者生存。一切事物的發展和產生,都離不開適宜的生長環境。同樣,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創新意識離不開一個比較適宜的學習環境。在這個大環境中要善于發現和接受學生的合理建議,讓學生可以說出自己的看法,不管對或錯,表明學生都在積極思考,這樣就能逐步養成學習中的創新習慣和膽識。同時要鼓勵大多數學生對于所提出的想法去進行設計、實驗驗證,從中品嘗到學習的成功與喜悅,領略創新的實際意義。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學生對化學這門科學產生很強烈的求知欲望和探究欲望,才會對化學這門科學產生濃厚的興趣甚至癡迷,能聯系實際生活中的一些問題加以解釋,這樣就能更進一步激發學生創新學習的原動力,也才有可能使學生產生創新的欲望。所以,培養學生在化學學科中的創新能力,必須讓學生有學習化學的興趣,那就要優化課堂教學。例如《原子》一節中,原子的概念非常抽象,原子又是肉眼看不到的粒子,學生感覺很枯燥。我們將氧化汞受熱后產生氧氣和汞的過程用電腦動畫演示給學生看,非常生動、形象。學生容易理解,很快悟出:(1)在化學變化中,原子不能再分,是最小的微粒;(2)化學變化的實質是分子破裂成原子,原子重新組合形成新的分子,大量分子聚集構成新物質;(3)原子可以構成分子,也能直接構成物質,通過對原子概念的理解,解釋稀有氣體、金屬單質、金剛石、石墨的構成。
三、在教學中鼓勵學生發現問題,培養創新學習的精神。
培養創新能力的培養最關鍵的是培養創造性思維。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是要培養學生敢于打破舊模式、舊框架,不固定于書本,不迷信盲從權威——“老師”敢于提出問題,進而闡明自己觀點的思維品質。例如測定“空氣中氧氣的含量”時,教材上用紅磷來測定,將紅磷點燃后迅速伸入裝有空氣的集氣瓶中,反應完后冷卻至室溫再打開止水夾,觀察進入集氣瓶中水的量。提出問題:(1)實驗要成功需要注意什么問題?(2)除紅磷外還能用其他物質來測定空氣中氧氣的含量?(3)如果可以那需要滿足什么條件?(4)紅磷燃燒后生成的物質對空氣有污染嗎?如果有怎樣解決?教師有意識地進行引導,讓學生去查閱資料、討論、思考,自行得出答案。通過討論使學生明白教材是有一定的傳統教學模式,學習中可以通過查閱資料、討論、探索一些問題來改變傳統的做法和學法。這樣就可以逐步培養學生敢于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進而表達自己觀點的創新精神。
四、改進實驗方法,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化學是一門實驗科學,特別是在初中教育階段的教學內容,實驗教學有著非常重要的引導作用。因此,實驗是學習化學必不可少的一環,我們可以通過化學實驗從顏色、氣味、狀態、熱量、聲等現象來刺激學生的感官,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培養興趣,激發求知。如酸溶液與紫色石蕊溶液變紅色、堿溶液與無色酚酞溶液變紅、硫在空氣或氧氣中燃燒生成有刺激性氣味的氣體、濃硫酸稀釋過程中放出大量熱、氫氣的爆炸等試驗來培養學生的興趣,激發求知。但這種興趣來得快去得也快,還應該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使之成為主導,這樣才會長久、持續。
設計性或探索性實驗不僅要求學生掌握一定的化學知識和實驗技能,還要求學生在學習中靈活地、創造性地綜合運用化學知識和實驗技能。如第七單元“燃燒條件”的教學,教師演示后,學生可觀察到:(1)熱水中的白磷熔化,但不燃燒;(2)薄銅片上的白磷燃燒且冒大量白煙、薄銅片上的紅磷沒有熔化也不燃燒。此時教師提問:(1)為什么熱水中的白鱗不燃燒而空氣中的白磷燃燒呢?(2)為什么同在空氣中紅磷不燃燒而白磷燃燒呢?然后,引導學生討論得出結論:燃燒需要同時滿足三個條件:(1)可燃物;(2)與氧氣充分接觸;(3)溫度達到著火點。再引導學生分析:(1)白磷應如何保存?(2)若在熱水中的白磷要燃燒,應怎樣操作?要求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創新能力,解決問題。學生分組完成后,再組織學生一起分析,討論,交流,比較各小組設計方案的可行性和優缺點。對有創新意向的實驗方案,進行表揚和獎勵,充分調動學生的創新積極性和主動性。
總之,教學的真正含義不是給學生多少現成的結論,而是讓學生感受、理解知識的產生、發展和形成的過程。培養創新能力,必須從各方面入手,充分調動教師和學生的積極性。利用現有的條件,想方設法地開展各種豐富多彩的學習活動,才能收到較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