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謙
摘要: 如何使音樂課更有意義,如何在課堂教學中提高學生的興趣,如何把音樂的二度創作運用到教學中,改變音樂教學的傳統模式,是音樂課堂教學突破創新的實踐之路,效果顯著。
關鍵詞: 音樂課堂教學二度創作創新突破
隨著素質教育逐漸被重視,學習音樂(包括器樂、聲樂)的孩子越來越多,各類教音樂的培訓班和音樂老師越來越多,這也促使老師們不斷提高教學能力與教學水平。在學習音樂各類別的孩子們中,學習聲樂的又是比例最大的。幾乎每一個學習音樂的學生,老師都會要求以歌唱的形式檢驗其是否適合學習音樂。因為各個老師教學方法與水平的參差不齊,許多年級不高的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過分追求技巧而忽視了作品本身的音樂內涵。課堂教學主要是歌曲的學習與各類音樂的欣賞,如何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樹立學生的創新精神,提高學生的音樂審美認知是現在音樂老師最重要的工作。
音樂教育不是單純模仿,也不是簡單接受,更不能迷信經典;應該培養出更多具有創造型人才。學生不僅僅是一個接受的容器,他們在學習中不斷出現更深層次的學習需要。老師不能在音樂教育中采取一味灌輸的方法,在提出自己的觀點時,應該了解學生有什么樣的觀點和看法,并且要能允許存在不同的看法和理解,這是推動學生自己想問題的較好的資源。教師可以利用這一資源,實現歌曲教學中的動態生成,對歌曲進行二度創作。這樣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是最受學生歡迎的教學方法。那么,什么是二度創作呢?
一、二度創作可以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
作曲家把自己的思想寫成音樂作品,這只是完成了作品的“一度創作”,音樂是聽覺藝術,它的藝術感染力最終要靠演奏者(演唱者)體現,表演者把音符和文字符號變成聲音的過程,是一個藝術再創造的過程,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二度創作”。簡單地說,“二度創作”就是一個再創造的過程、一個創新的過程。創新思維與這個再創作的過程有異曲同工之處。
我們培養的人不能是只會模仿和接受,而應該有自己對音樂的理解,具有獨特的個性,是富有創新精神的人才。課堂教學的過程要為學生的智慧和潛力的發揮創造條件,提供不同學生進行選擇的可能,注意學生特長和個性健康發展。課堂應該成為教師創造性才能和智慧充分發揮的舞臺。把課堂還給學生,使課堂煥發出生命的活力,是課堂教學改革追求的目標。在音樂教學中,學生往往不會僅僅滿足于學會唱歌曲,還會對歌曲從多方面進行一定的加工和處理,這種學習的需要也是創新的需要,正是我們可以利用的教學資源,積極發揮學生的創造性,對歌曲進行二度創作,實現了教學中動態生成的過程。這樣的教學活動給音樂課帶來了勃勃生機,學生的思維迸發出創造的火花,提高了感受音樂美的能力,也進一步擴大了他們創造音樂美的空間。我在多年的實踐教學中,積累了一些相關的經驗,在此,就教學中如何對歌曲進行二度創作這一問題談談看法。
二、創造性地進行一些表演和伴唱、伴奏就是對歌曲的二度創作。
當學會了一首歌曲以后,有的學生會想用肢體語言把對音樂的理解表現出來,教師如不及時利用這種資源,不給學生提供參與和表現的機會,那么長此以往,學生將失去享受音樂美、表現音樂美和創造音樂美的興趣,那教師無疑是扼殺學生創造能力的直接責任者。
音樂的表現形式是多種多樣的。在教學中用載歌載舞的律動形式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全身心地投入音樂作品的二度創作之中,既增強了音樂教學的效果,發展了學生的表演才能,又使學生直接受到了藝術的感染,把自身的感情抒發出來,從而提高了對音樂的表演能力,使心靈和音樂真正地融為一體。歌曲旋律優美抒情,學生學會唱以后,會迫不及待地想要進行表演,因為他們覺得歌曲中強弱起伏的感覺固然可以用聲音表現,但是如果加上身體動作的表演,哪怕只是極簡單的手的高低起落,只要能更好地體現歌曲的內涵,教師就應該給予鼓勵和高度的評價。不規定他們的表演要達到什么樣的水平,不給他們的表現打最高分和最低分,因為音樂教育不是培養專業的藝術人才,不能以專業的眼光評價學生的學習效果。這一切對于提高學生的創造能力都是極有益的。我們的標準不應該是“正確與否”,而是學生是否在活動中充分地體現了對音樂的創造,重要的是他們創造的過程,而不是結果。事實上,只要學生在這一課上能投入音樂作品中,就應該算是表現非常出色。他們用自己的心去體會、去表演,用自己稚嫩的聲音、并不嫻熟的動作演繹著對音樂的理解,也能讓教師體會他們來自內心的感動。
給歌曲加一點伴唱也能大大加深學生對歌曲的感受和印象,使歌曲的形象更豐滿、更有縱向的空間感。如《小白菜》的教學,請個別學生領唱,其余學生用哼鳴“m”或“wu”伴唱,全體學生合作營造出的氣氛會讓學生自己在這種氣氛中體會作者的感動,也會讓老師感動不已。學生明顯非常投入,而且相當動情,不用教師再多說一句話,歌曲所表達的感情已表現得淋漓盡致。學生一旦掌握了這種方法,在以后的音樂課上則會經常用到,甚至用得相當有創意。
三、不單純模仿,用不同的速度、力度、演唱方法演義相同的作品體會不同的感受也是對歌曲的二度創作。
學生們會覺得一旦把歌曲的旋律唱會,教學的任務則完成了,殊不知對歌曲進行音色、力度、速度和感情處理還是重頭戲。每一首歌都有它獨特的生命力,意境也就不一樣。音準和旋律是外在的能夠感知的,而旋律美的意境卻要用心才能夠體會得到。要從提高審美認知的高度鼓勵學生,爭取每唱一遍都要比上一遍更美。音樂包含多種要素,改變其中的任何一種,都可能引起音樂形象的變化。當速度不一樣的時候,抒情的可以變為跳躍,悲傷的也可以體現出歡樂。同樣不同的音色、力度所表現的內涵都不盡相同。讓學生分組用不同的速度、力度、演唱方法表達相同的作品,讓他們自己選擇最美的一組,這同樣可以極大地提高他們的創作沖動,更能提高他們的審美認知,是一舉兩得的事。當然,也要有勇氣接受與眾不同的個性化觀點,并且鼓勵那些觀點與眾不同的學生,用科學的態度認識自己的觀點,并敢于勇敢捍衛自己的觀點。這樣對于鼓勵創新是很有幫助的,甚至是難能可貴的。可以用“真理就是掌握在少數人手中的”這句名言鼓勵學生。
四、把個人的個性和對歌曲的理解加入歌唱中也是對歌曲的二度創作。
在傳統的教學中學生只是一個模仿的機器,跟著老師一招一式地學,學得像的、不走樣的就是最好的。其實每個學生都是獨立的個體,在體驗音樂美的過程中,因為音樂的模糊性,每個人對音樂的感受都是不一樣的。同樣的一首歌曲,一百個人就會有一百個不同的理解。我經常在歌曲教學后啟發學生嘗試改變歌曲速度,讓他們說出自己的感受。如《鈴兒響叮當》,有的學生喜歡把速度唱得快一些,因為他們覺得快一些表現出主人公隊新年到來的急切心情;另外的學生則認為用中速、甚至更慢的速度來演唱,則更能體現作者對雪中游戲與雪景的欣賞。這時可以放一首新歌《鈴兒響叮當的變遷》給學生聽,那歌曲甚至被加入了華爾茲與搖滾音樂的節奏,讓學生體會每一種變化對歌曲表現的變化,會讓學生激動不已,也可以激勵學生樹立的創新精神。對于每一種新的表現與感受,教師不要給予直接的批評,而是鼓勵學生說出自己的音樂感受,用事實說話。我們不能規定學生要怎么樣,不要怎么樣,每個學生都有權利以自己獨特的方式學習音樂。教師要為學生創造發展個性的空間,教給學生正確的方法,恰當地把握歌曲的速度、力度,用自己的良好的聲音唱出歌曲蘊含的感情,達到歌曲教學的目的。允許學生對歌曲進行處理、用自己的美的聲音詮釋歌曲的演唱過程也是一種二度創作。
五、大膽地對歌曲進行合理的改造,不迷信經典,敢于進行二度創作。
民歌是小學音樂教材中的一個重要內容,由于民歌來源于生活,并在生活的演變中不斷地有所更新,有的民歌甚至記錄了一個民族的歷史,它的記譜會有各種不同的版本。一般課本上選用的版本會盡可能簡潔,讓學生易于接受。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根據自己不同的理解,對歌曲進行大膽的批判和改造,使歌曲呈現別具一格的風格。讓學生理解學習民歌其實也是在學習民族文化,這會調動學生學習的動力。
如歌曲《嘎達梅林》的教學,當學生能夠熟練地哼唱出歌曲旋律后,根據民間的演唱習慣,教師可以給學生演唱蒙族民歌的其他版本,并且簡單講解蒙族民歌的發展與歷史,會大大加強學生對這首歌的認識,改變學習態度,甚至對蒙族民歌有一個全新的理解,這時給學生播放幾首蒙族民歌,讓學生找出蒙族民歌的共性與區別,這樣已經把一首民歌變成了了解一個民族的橋梁,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可以按照蒙族民歌的共性給歌曲加上幾個波音,并讓學生聽辨哪一種唱法更好聽、更富有民歌的風格,甚至用這種了解到的風格再演唱其他蒙族歌曲,學生們會覺得非常有趣,學習效果非常明顯,還能夠觸類旁通地在歌曲的其他幾句上也加上適當的裝飾音,體會改變的樂趣。對歌曲的改造非但沒有破壞歌曲原有的感覺,唱起來反而更是韻味濃郁,頗具風格。
多年來的學習習慣使人們對于教材有著盲目的崇拜,許多人認為教材是不可更改的,一切都必須以教材上所說的為準。誰要是把教材上的歌曲唱得又準又好聽,誰就是最好的,教材就是經典。現在,這種格局將被打破。教師要不斷地對教材進行挖掘和一定深度的思考,從中找到突破口,體現到教學中,就能給學生以新的刺激和感受。
綜上所述,對歌曲的二度創作在歌曲教學的過程中,其給學生帶來的收獲時常超乎想象,用這樣的教學方式在實際的教育過程中,遠遠比約定俗成的傳統的教學觀給予的要生動、活潑、豐富得多。創造性是一個人的本性,教師要創造和諧的教學環境,給學生創造條件,提供正確的方法,鼓勵學生大膽創新,并體會創新的樂趣,使學生掌握對歌曲進行二度創作的手段,激發學生創造的靈感,拿到學習音樂的金鑰匙,讓音樂課堂走入一個新天地。這樣的創新精神對于他們學好其他科目也有一定的好處,甚至可以改變一個人的學習習慣,改變他們的一生。一個好的老師不僅要教會學生學習的內容,更主要的是要教會學生怎么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