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鷹 黃寶友 吳雪清
摘 要:臨床見習和實習是將臨床理論知識和實踐緊密結合的一個重要樞紐,也是師生教學和醫患交流的重要環節。針對其特點,我院堅持規范留學生管理及提高留學生的漢語水平,遴選一批英語能力強、帶教經驗豐富的帶教醫師擔任教學工作。課前制定教學計劃,熟練掌握專業英語;選擇典型臨床教學病例,爭取患者及家屬理解和配合;采用同伴教育模式,協助臨床帶教和加強與留學生的溝通;運用床旁(PBL)帶教模式,切實提高留學生醫患溝通和體格檢查能力;開展病例問題——討論式學習,重視留學生的臨床思維能力及循證醫學(EBM)思維能力的提高;探索各種激發留學生學習興趣的教學法,提高臨床帶教的教學質量。
關鍵詞:留學生心內科臨床帶教同伴教育模式床旁帶教模式循證醫學
中圖分類號:R47-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2)06(a)-0149-02
醫生有國界,醫學無國界。隨著中國經濟和醫療水平的不斷發展和壯大,選擇在我國高等院校學習醫學專業知識的外國留學生與日俱增[1],留學生教育是跨國界教育的一種特殊形式。為了適應我國醫學教育國際化的趨勢,我院積極采取各種措施提高臨床教學水平和建立具有自身特色的教學方法,筆者就近幾年來在留學生心內科帶教實踐中的經驗和體會做以下總結。
1 留學生的特點及管理
我院的留學生大部分來自中東及非洲國家,他們具有以下特點:(1)英語大多為第二語言:一般情況下語速較快,語法較隨意,發音特別,英語帶有明顯的地方口音,對于學習“英式英語”或者“美式英語”的帶教教師來說是一挑戰;(2)漢語基礎薄弱:留學生來華之前基本沒有系統學過漢語,雖然大學里開展漢語課程,在博大精深的漢語世界里只是冰山一角而已,無法很好的與病人溝通,是進入臨床的一大障礙;(3)思維活躍,善于思考:這是優于中國學生的一點,部分留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強,課堂上隨時發現各種問題都會馬上請教并刨根問底;(4)熱情友好,善于交流:部分留學生喜歡溝通,熱情地與臨床醫師交流,建立和諧的學習氛圍;(5)醫學知識基礎和個人素質參差不齊:有些學生曾在自己國家接受過醫學知識高等教育,而有些未經過類似我國高考制度的洗禮而直接進入我國高等院校,醫學知識基礎和個人素質都不在一條起跑線上,當然對于新知識的接受能力和與人的溝通能力也有差異;(6)不同的民族和宗教信仰:無論從外貌還是穿著裝扮,他們與眾不同,當然這也是師生交流和醫患溝通中一道無形的屏障。
2 帶教老師的選擇和培訓
針對上述留學生的情況,我院采用全英文教學,因此需選擇一批英語能力強、帶教經驗豐富、教學責任心強的帶教教師,其中有出國留學經歷的青年醫師優先考慮,他們大多有著扎實的英語基礎和流利的英語口語,他們善于運用網絡,走在醫學科學的前沿,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較強;他們思維敏捷,具有創新意識和善于溝通,對于帶教工作的質量是一大保障;但帶教教師仍需進行相應的培訓,首先進一步加強專業英語和帶教能力的培訓,其次需了解留學生的情況,包括宗教信仰和風俗習慣,最后應注重自身的人文修養,注重自己的儀表和談吐,所謂教書育人,德才兼備。
3 教學實踐
3.1 課前制定教學計劃,熟練掌握專業英語
心內科的臨床教學主要分為8個部分:病史的采集、書寫和體格檢查、高血壓、心律失常、冠心病、先心病和風心病、心肌病、心力衰竭、心電圖的分析方法和臨床應用。針對每個部分,教師應制定相應的教學計劃,包括教學時間、地點、教學目標等,比如心律失常這章,需要教學目標是:掌握①房早、室早、房撲、房顫、室上速、室速、病態竇房結綜合征、房室傳導阻滯的臨床表現、心電圖表現和治療原則;②抗心律失常藥物的分類和適應癥。熟悉①室撲和室顫的心電圖和處理原則;了解①心律失常的分類、病因及發生機制;②心臟電復律、快速性心律失常的射頻消融、起搏器植入術的適應方式及動態心電圖、食道調搏、運動試驗的適應癥。這樣老師心中有底,學生有備而來,雙方都有的放矢,對于教學的互和效率都會有明顯的提高。
3.2 選擇典型的臨床教學病例,爭取患者及家屬理解和配合
心血管疾病種類復雜多樣,教學內容繁多,我院作為省級三級甲等醫院,病房的病人大多比較重,并非單一的疾病。而對于剛進入臨床的留學生而言,掌握所有的疾病是不現實的,一般先盡量選擇典型簡單的病例,再從該疾病的采集要點、體征檢查、輔助檢查及診治方面詳細深入學習和探討,心內科的疾病需要了解疾病的病因、病理解剖及病理生理,這樣每次帶教可形成一張系統的知識點發散圖,有助于形成知識網絡;眾所周知,目前醫患關系不容樂觀,患者對于醫生及醫療環境的要求也越來越高,故帶教前需充分與病人及其家屬溝通,爭取理解和配合,同意后方可進行臨床帶教。
3.3 采用同伴教育模式,協助帶教和加強與留學生的溝通
同伴教育模式的典型特點是在既定人群中充分利用一些成員的力量來有效改變同一群體的其他成員的行為,常常通過改變個人的認知、態度、信念或行為來實現個人水平上的有效干預[2]。不難理解,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我們都愿意聽取同齡人、志同道合的同學或者朋友的意見和建議,尤其是在大學生中,大部分學生寧愿向朋友或者同學尋求幫助,卻不愿向父母或老師傾訴,因此同伴教育模式應運而生。鑒于我院臨床型實習研究生幾乎都已過國家六級英語,有扎實的臨床知識及技能,選取實習研究生和留學生結為同伴,共同完成臨床學習。心內科具體做法:選取本專業的臨床研究生8名,作為帶教教師的教學秘書,每位研究生分配相應的教學內容,負責了解留學生的學習難點,布置課前任務并且收集和傳授課堂所需的專業漢語詞匯,并且參與教學活動全過程,不但提高留學生漢語、研究生英語能力達到雙贏的結局,而且幫助帶教教師解決一些細節問題,大大加快了臨床教學的進展。
運用床旁(PBL)帶教模式[3],切實提高留學生醫患溝通和體格檢查能力。所謂臨床,就是需要親臨病人床前。每次床旁帶教時,帶教教師應讓所有的學生來到病人床旁,帶上病例,給留學生采集病史、體格檢查及翻閱相應的輔助檢查治療。當然,在詢問病史時,絕大部分患者不能用英語交流,尤其是老年病人,可以讓臨床型研究生翻譯,當然整個詢問過程不予任何干預。床旁教學有利于留學生加深對疾病的認識和記憶,比如慢性左心衰的癥狀和體征,留學生腦海里就會出現被迫端坐位,呼吸費力的老年人,咳白色漿液性泡沫痰,肺部聽診有濕啰音的場景。
3.4 開展病例問題——討論式學習,重視留學生的臨床思維能力及循證醫學(EBM)思維能力的提高
了解整個病情后,教師集合學生于示教室,針對該病例的診斷和治療自由發言,提出問題,教師應啟發引導留學生,補充式回答問題,在討論中學習,培養其臨床思維能力。在患者的治療決策中,往往會有多種治療方案,選擇最佳的治療方案是成為優秀臨床醫師的需培養的能力,因此需要重視循證醫學在臨床帶教中的應用。循證醫學,即當前能獲得的最佳臨床研究依據、醫生的專業知識和技能、患者的選擇三者的完美結合,然后制定的最佳方案。例如某次教學中,一女性80歲充血性心力衰竭病人,曾有病毒性心肌炎病史,當時血壓150/80mmHg,心律88次/分,心功能III級,正在使用藥物有地高辛、拜阿司匹林腸溶片、速尿片,病人診斷基本明確,需要解決治療問題。根據第七版內科學教科書所學治療方案,可以加用抗腎素——血管緊張素系統相關藥物,包括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和螺內酯,這時應鼓勵學生對于不同治療方案檢索文獻,進行分析后結果顯示兩者藥物均有降低相對危險度,但長期使用螺內酯的副作用較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大,并且前者是在后者的基礎上應用的,根據循證醫學,故最后一致結論為先使用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4]。
3.5 探索各種激發留學生學習興趣的教學法,提高臨床帶教的教學質量
病史——組員責任,通力合作。將留學生分為2~3人一組,每次帶教都有一組人負責采集病史,這樣可以讓所有的學生參與,加強合作觀念,并對每次書寫的病例進行點評和修改,作為平時成績記錄。
情景——現場模擬,情景再現。對于有典型癥狀和體征的疾病尤為適用。比如冠心病發作的特點示一位40多歲的男性在勞動時,突發的陣發性前胸壓榨性疼痛或憋悶感覺,位于胸骨后部,可伴有反射痛,持續數分鐘,休息或者服用硝酸酯制劑后方可消失,這時可以來創造一個情景對話,模擬發作時的神態、動作和場景,活躍了帶教氛圍和加深印象。
問題——啟發討論,各抒己見。教師應摒棄“填鴨式”教育,給予學生“提出問題——討論——解決方案”的過程,正如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要教會學生解決問題的方法,而不僅僅是結果。
教案——形象生動,精簡易懂。在教學過程中應享用現代科技進步帶來的便利,采用多媒體計算機輔助教學,充分運用聲音、圖片、動畫及視頻等形式,以直觀、形象、生動的圖像和畫面展示教學內容,使信息的表達形式具有很強的吸引力,可以讓學生通過多個感覺器官來獲取知識[5]。對于留學生而言,播放英文版的心臟體格檢查等視頻更好掌握檢查的正確步驟。總之,留學生心內科臨床教學方法的探索是一項長期的與時俱進的任務,也是提高我國醫學教育水平的一種方式,它需要留學生和帶教老師的共同努力。
參考文獻
[1] 袁黎君.兒科護理臨床帶教的影響因素及對策[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08,17(5):808~810.
[2] 丁雄,王羽,汪林,等.同伴教育模式在醫學留學生外科臨床實習中的作用.醫學教育探索,2010,10,9(10):1364~1366.
[3] 李小榮,張林忠,張鳳祥,等.留學生心內科見習帶教的實踐體會.中華醫學教 育探索雜志,2011,3,10(3):314~317.
[4] 呂永恒,陳琪,沈宏友.循證醫學在心內科實習帶教中的運用.西北醫學教育,2006,11,14:233~234.
[5] 顏紅兵,李慶祥.外國留學生內科學教學的幾種有效方法.首都醫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增刊,2006:236~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