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景致
為落實科學發展觀,實現“十二五”提出的“推進農業現代化、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戰略目標,為政府決策提供真實可靠的事實依據,我對焦作市的博愛縣、沁陽市與中站區的15個自然村進行了問卷調查,共發放問卷300份,收回問卷265份,并對其中9個自然村的若干名村干部和群眾進行了面對面的交談。
從調研中了解到,我市農村廣大青壯年農民更多地愿意立足本鄉本土創業致富,構成了我市豐富的勞動力資源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主力軍。但廣大勞動者的整體文化品質不容樂觀,他們迫切的致富愿望與自身文化水平低、技術技能水平低、經濟收入水平低的狀況形成較大反差,多數人對于發展高層次的規模種養、農副產品深加工和創辦現代企業力不從心,勞動產品的技術含量較低。突破人才瓶頸,使勞動者成為綜合素質高、專業技能強的新型農民,才能有效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為此,政府應千方百計將我市的人力資源優勢轉化為人才優勢,使廣大青壯年農民由“勞力型”向“技能型”轉變。
一、文化結構現狀
調研中發現,農村勞動者的平均文化水平偏低,農村經濟所急需的技術和管理人才匱乏,“兩委”(村委、村支委)作為“引路人”,水平有限,不能滿足廣大農民對知識、農業技術和科技帶頭人的渴求,制約著新農村的建設。
(一)農民渴求文化知識與技術技能
如在沁陽市北全村的問卷中,100%的農民朋友認為,農民在發展生產過程中最需要的是“農業技術”,其次是“資金”,同時有98%的人認為“管理人才”是最需要的專業人才,有99%的人希望“有技術、懂管理的致富能人”來當村官。
博愛縣西張茹村100%的受訪農民認為,新農村建設的關鍵是“提高農民文化素質和培養有專業技術的人才”。同時,該村100%的被調查者認為“當前大學生支農、支教、支醫與扶貧的三支一扶”對農村經濟社會的發展“非常必要,因為他們有文化,懂技術”。在選擇誰是“村里最受尊重的人”時,在“村干、老師、醫生、有技能的致富帶頭人”四個備選答案中,100%的人選擇了第4項。在“你認為農村今后在種植、養殖方面是:靠科學、憑經驗”的選項中,99%的人選擇了“靠科學”,只有1%選擇了“憑經驗”,前者年齡在45歲以下,高中生居多,后者年齡在45歲以上,初中生占多數。
(二)農民平均文化水平偏低
從對三地農村調研數據的平均值來看,勞動力人口的文化程度偏低,高中以上文化程度者占總人口的0.5%,高中畢業生為20%左右,初中以下為70%左右。其中,山區和離市、縣較遠的農村所擁有的高學歷者少于距離市區近、村辦企業較發達的鄉村。
(三)村干平均文化水平名高實低
從走訪和問卷中了解到,我市農村“兩委”村干成員的文化程度平均為中專水準。但平均年齡偏大,一把手通常為50歲上下的“老干部”,進入“兩委”的高學歷者多為“高參”,決策權仍然掌控在“老干部”手中。領導班子在帶頭致富、民主管理、文化宣傳等方面,盡管熱情高漲,但力不從心,多是憑借在實踐中多年積累的經驗進行領導和決策的。
如博愛縣只有極個別的鄉村擁有極少的大學本科畢業生。這些高才生在“兩委”中的分布規律為:距離城區近、擁有村辦企業的農村村干,高才生的絕對數相對較多。
(四)農技人員和管理人才匱乏
在“有一技之長人員情況”的調查中發現,“種植與養殖能手”所占比例最高,其次為“各類匠人”,“擁有技術、技能以及管理型的一技之長者”所占比例最少。由于農民及村干部都十分注重“送出去、請進來”學習技術、培養人才,蔬菜優質、高產,近年來供給量不斷提升,形成了規模巨大的批發市場,吸引了省內外的批發商。但因為市場管理人才缺乏,又沒有有效的現代信息溝通平臺,使得管理滯后,信息不夠暢通,市場秩序混亂,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產供銷的協調有序發展,直接導致高付出、低回報。
二、對策思考
(一)改善農村教育現狀
只有提高勞動者受教育的程度,提高勞動者的素質,才能真正實現農村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目標的根本要求。因此,一方面,政府有關部門要認真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深化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改革的通知》精神,改善農村教師待遇;要在用人機制上制定優惠政策,積極引進人才,改變農村學生受教育的狀況。
(二)加強城市反哺農村
要加速發展農村經濟,大幅度改善農民生活狀況,必須積極引進和鼓勵文化、科技、教育、衛生、法律、管理等方方面面的人才從城市邁向農村,支援新農村建設,這是城市反哺農村的應有之義,也是統籌城鄉發展的必由之路,能夠縮短新農村建設的歷史進程。還要積極整合文化資源,進行文化扶貧。如縣鄉送圖書、電影、劇團等下鄉,活躍農村氣氛,開闊農民思路,滿足農民的精神需求。
(三)加強文化基礎設施建設
調查了解到,農民學文化、學技術的熱情極高,但鄉村圖書缺乏,可供農民學習的圖書館、閱覽室更是遙不可及。政府要拿出修建村村通公路那樣的精神,對農村文化工作給予實實在在的資金投入,做到專款專用,直接用于興建圖書和閱覽室,投放相關法律知識、實用技術的圖書,緩解農民對知識的饑渴狀況;鼓勵農民緊緊圍繞新農村建設主題,在農閑、節日編排文藝節目,發展地方特色文化,用先進文化提升農民的思想文化素質,造就有一定專業技能、文明守法、移風易俗的新型農民。
(四)加快農村勞動力素質培訓
要健全縣、鄉、村三級的成人文化技術學校培訓網絡體制,大力實施以農村實用技術、務工技能培訓為主要內容的“陽光工程”。地方政府要落實經費,制訂計劃,全面推開,抓住農村發展的大好機遇,依托農校、農技站等組織,將長期培訓與短期培訓、預測性培訓與應急性培訓、綜合性培訓與單項技能培訓相結合,挖掘人力資源的潛能,大力培訓種植養殖能手、能工巧匠,特別要加快培養農業技術推廣人才和經營管理人才,盡快提升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農產品加工企業中的經營骨干、農村經紀人、農產品營銷大戶的經營管理水平,增強“造血”功能,讓新型農民真正成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主力軍和生力軍。
(五)強化農村實用人才激勵機制
人才是制約新農村建設的瓶頸。從中央到地方,政府要制定和出臺一系列拴心留人的政策舉措,要積極鼓勵農技人員開展科技開發、科技承包和提供有償技術服務,使用專項經費重獎重大經濟效益者、重大社會效益者,重獎堅持在鄉村第一線工作的大中專畢業生,重獎在農業生產第一線作出突出業績的軍隊轉業人員,形成崇尚科學技術的濃厚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