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萍
摘要: 學生身上的不足,正是教師存在的價值。教材的形式、內容能讓學生愛不釋手;小學生課桌的設計與擺放幫助學生養成好習慣;教學理念、教學技巧有心得,教師從小事做起,幫助學生改正不足,也是在體現自己存在的價值。
關鍵詞: 學生不足教師價值教育方法
教師們曾一度抱怨學生們不會認真聽講,做不到安靜地等老師上課、不能與同學和睦相處……直到有一天我豁然開朗:學生身上的不足,不正是教師存在的價值嗎?
小學生從入學的第一天起就注定課堂上被“軟禁”在不足一平方米的座位上重復著以“聽老師講、完成作業、猜謎似地回答老師的問題、通過陷阱般的考試……”為主旋律的學習生活。從早上到晚上,從校內到校外,從周一到周五再到雙休日,從一年級到六年級,日復一日,年復一年。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當做一件事連吃飯都覺得是浪費時間的時候,這件事還怕做不好?一線教師能想到的、能做的試試又何妨?
一、教材的形式、內容能讓學生愛不釋手
幾乎看不到有學生拿著教科書愛不釋手,假想學生看教科書投入到廢寢忘食,教師和家長還用擔心孩子學習狀態不佳,課文背不會,考試成績不好?現有的教科書從1—12冊只是在知識難易程度上有變化。因此,我們應該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性別和興趣愛好等,嘗試從教科書的形式、內容上進行改革,使教科書能勾起學生的“食欲”——最大限度地激起學生對知識的探究欲。比如低年級的教科書可以設計成活頁的,把知識點融入學生感興趣的卡通故事情節中,組織探險、積分、闖關等游戲,便于增進學生學習進取心,真正促使學生自主學習。
二、小學生課桌的設計與擺放幫助學生養成好習慣
從一年級到六年級,小學生的課桌只有高低變化。可小學生從低到高年級除了身高有變化外,在心理、自理能力及其他方面同樣發生明顯的變化。我們有目共睹童車的設計,小的時候不僅有三個輪,更重要的是有家長推的功能,大一些的時候要有三個輪子保持車的平衡性。再大一些了,就成了兩個輪子。因此,童車的設計理念,在小學生的課桌設計上很值得效仿。如整理用具(避免書、鉛筆盒掉下去),保護視力、出入方便,搬動便捷,便于組裝、搬動(材質可以是硬塑料的、折疊的運用)等元素都應加以考慮。
現在課堂的課桌擺放形式,很容易聯想在法庭上的場景:法官高高在上,罪犯低頭認罪,這樣如何建立師生平等關系,體現師生融洽關系,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關鍵是學生人數不宜過多),低年級的課堂完全可以像我們平時聊天一樣,學生圍坐在教師周圍。表面看只是改變了座位的擺放形式,其實質在于徹底拉近了師生之間的距離。
三、教學理念與教學技巧
1.接受、認可每一個孩子。
在生活中,烤紅薯的香味、臭豆腐的怪味,老遠就會撲鼻而來,很多人對此青睞;再有一些食物,像青豆蠶豆土豆之類,離遠了是不會聞到香味的,倒是放進嘴里才會越嚼越香。不同的孩子具有不同的性格。在老師、家長的眼中,有的孩子表現得聽話、乖巧,有的口齒伶俐、彬彬有禮,而有的顯得靦腆笨拙、淘氣古怪。一般來說,前兩種孩子往往深受長輩喜歡,可后一種孩子經常闖禍、有很多缺點。因此,教師要完善評價標準,讓各種類型的孩子都得到同樣的愛。
2.組織教學中的寬容與理解。
踏著上課鈴聲我走進教室,這里一片“繁華”:“張牙舞爪的”“招蜂引蝶的”“風風火火的”“滿頭大汗的”……教室里彌漫著課間的快樂氣氛,孩子們的臉上充滿了得意、興奮、天真和無拘無束。他們本來就應該這樣。每每這個時候我都著實不忍心打斷他們,甚至我渴望著什么時候能在課堂上、在完成作業的時候也看到這樣一道亮麗的風景——自然原本的、熱火朝天、精力充沛的學習狀態。
面對這樣的場景,我認為比大喝一聲、歇斯底里的教導,更有效的方法是“拍手游戲”:教師有節奏地拍手,學生跟著一起拍。在拍手過程中我會故意地、不時地變換節奏或改變方向,最后突然停止示意全體坐好。在拍手的過程中,為了和大家合拍,學生眼睛會緊緊地盯著老師,這樣組織教學悄悄地把學生課間的快樂情緒轉移到課堂教學中,讓激情繼續燃燒,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教學過程不要強調“齊步走”。
一般說來,尤其在公開課上,教師們比較喜歡說坐好就做好,說讀就開始讀,說聽很快目不轉睛,說寫馬上動筆,問題一提出立馬就舉起小手的“好”學生。這樣的教學場景多像一個人手拿著遙控器,隨心所欲地換臺,調節音量,關閉電視……而那些不能按要求做的同學,不成了故障,擾亂了教學的秩序?我們應該在課堂上給學生足夠的時間、空間,允許學生有不同的進度、狀態、接受新事物的能力。
教師應一如既往做行動的巨人,和學生一起度過屬于他們的幸福童年,或模仿,或創新,甚至去失敗,那樣獲得的經驗和知識才更有意義、更有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