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群
摘要: 建國初期是中國共產黨廉政文化建設的一個重要時期。中國共產黨由革命黨轉變為執政黨,為了保持革命時期的艱苦奮斗,廉潔自律的優良傳統,中國共產黨進行整黨整風,對廣大黨員干部作了一次普遍的馬列主義的理論教育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教育,同時通過一系列政治運動對腐敗始終保持高壓查處,教育與懲治雙管齊下,培育了廣大黨員干部的廉政精神,塑造了建國初期的良好黨風,對黨的廉政建設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關鍵詞: 建國初期中國共產黨廉政精神培育
一、建國初期廉政建設面臨嚴峻的考驗
中國共產黨成為全國的執政黨以后,所處的環境與條件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盡管黨在執政以前開展了長期的反腐敗斗爭和廉政建設,七屆二中全會特別提醒全黨警惕資產階級糖衣炮彈的侵襲,要求黨員干部做到兩個“務必”,但是,從艱苦的革命戰爭環境進入和平環境,而且執掌了政權,一些黨員干部就開始憧憬執政給個人帶來的種種好處,放松對自己的要求,經受不住權力、金錢和美色的考驗,滑向了腐敗的深淵。黨的廉政建設面臨著嚴峻的考驗,具體說有三個方面。
(一)資產階級腐蝕和舊政權貪腐文化的影響。
國民黨政權在大陸執政22年即被推翻,內因就是它嚴重腐敗,導致喪失民心,激起人民的普遍反對。國民黨的腐敗統治,使得貪腐文化盛行,這種影響短期內難以消除。新中國成立后,建立的是新民主主義社會,黨和政府對私人資本主義采取利用、限制的政策,私人資本主義經濟有了很大發展。一些不法資本家在利益的驅使下,為了擺脫政府的控制,也為了獲取更多的非法利潤,用他們熟悉的官商勾結手段,腐蝕黨和國家機關工作人員。資產階級的腐蝕拉攏產生了惡劣后果,“各地工作干部中的貪污分子其貪污行為出于資產階級腐蝕勾引即被資產階級的‘糖衣炮彈擊傷者,均在百分之八十至九十以上,大貪污犯更無一例外”。[1]另外,新中國成立后,留用了一批舊機關里的工作人員,還招收了一批舊人員,他們中的一部分人有改過自新、要求進步的表現,但也有相當一部分人沒有得到根本改造,承襲了國民黨的腐敗作風,貪污受賄、敲詐勒索、無惡不作。
(二)伴隨著革命勝利滋生的官僚作風。
新中國成立初期,一些自認為對革命有功的干部,認為該是享受的時候了,因而貪圖安逸、貪圖享樂。他們在工作中計較個人的地位和待遇,擺老資格,看不起新黨員和新干部,看不起黨外人士,也看不起人民群眾,不求進步,甚至于貪圖個人享樂,走向腐敗的道路,有的更發展到違反黨的紀律和人民政府法令的嚴重地步,完全失去了原有的革命性。[2]其中的典型人物就是劉青山、張子善。當時的黨內許多干部已經沾染了不少官氣。有些領導干部高高在上,不了解下情,對工作不檢查、不督促;對待犯錯誤的黨員干部,片面地以所謂照顧干部的歷史、情緒出發,不敢或不愿正面提出批評,而是旁敲側擊,輕描淡寫;在處理貪污受賄案件時,憐憫姑息。有些領導甚至官官相護,互相包庇,致使黨的紀律松懈,黨內存在貪污腐化傾向。
(三)制度不健全,給腐敗分子以可乘之機。
新中國成立伊始,各項事業百廢待興,百端待舉,各部門各行業中的相關制度還沒有建立健全起來,有很多漏洞可鉆,這就給心術不正、腐化墮落的人制造了可乘之機。
二、加強政治理論教育,培育廉政精神
中國共產黨是無產階級的先鋒隊,黨以實現共產主義為終極目標,以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宗旨。黨的性質和宗旨決定了黨必須廉潔奉公,絕對不能腐敗,這是黨政干部廉潔奉公的出發點和歸宿。所以中國共產黨自誕生之日起,就把廉潔自律當做對自身的要求,在長期的革命戰爭中,中國共產黨非常注重思想建設,要求黨員首先要從思想上入黨,牢記黨的宗旨。中國共產黨在全國人民面前樹立了大公無私、克己奉公、廉潔自律、艱苦奮斗的良好形象。新中國誕生后,面對新形勢、新任務,以毛澤東為首的黨中央堅持從嚴治黨的方針,首先從思想教育入手,通過整黨整風對廣大黨員干部進行了一次普遍的馬列主義理論教育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教育。
整風運動的重點是各級擔負領導工作的黨員干部。通過整風會或整風班逐級集中整訓,中央局、省(市)委、地委和縣委的領導干部認真學習中央文件,進行自我批評。
整黨主要進行三項工作:(一)黨員登記;(二)審查鑒定;(三)組織處理。劉少奇提出了黨員必須具備的8項條件。其中規定:“一切黨員必須把人民群眾的公共利益,即黨的利益,擺在自己私人的利益之上,黨員的私人利益必須服從人民的即黨的公共利益”;“黨員是人民的勤務員,不是人民的‘老爺。一切黨員必須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虛心地聽取人民群眾的要求和意見,及時地向黨反映,并把黨的政策向人民做宣傳解釋,使黨與人民群眾保持密切的聯系,領導群眾前進”。[3]在對全黨普遍進行共產主義和共產黨的教育的同時,黨中央還對全體黨員,特別是黨員領導干部進行了馬列主義理論教育。1951年2月,黨中央發出了《關于加強理論教育的決定(草案)》,要求全體黨員都應“在統一的制度下無例外地和不間斷地進行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的有系統的學習”。為配合理論學習,從1951年10月到1953年2月,相繼出版了《毛澤東選集》1至3卷。在黨中央的領導和推動下,全黨上下形成了學習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的熱潮。
整黨從1951年下半年開始,分期分批進行,到1954年春基本結束。在總數為650余萬的黨員中共有41萬人被開除出黨或被勸告退黨。[4]通過這次整風整黨,廣大黨員干部受到了一次普遍的馬列主義的理論教育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教育。無產階級價值觀占領了思想陣地,廉政精神入腦入心,黨的優良傳統和作風得到傳承和弘揚。
三、通過政治運動對腐敗行為始終保持高壓查處
整風整黨主要通過正面引導和教育,幫助廣大黨員干部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增進廉潔觀念。當各地相繼揭發出大量貪腐問題后,以毛澤東為首的黨中央及時果斷地發起了聲勢浩大的反腐運動,對腐敗現象保持高壓查處的態勢,通過活生生的貪腐案例,對廣大黨員干部進行廉潔奉公的教育,懲治與教育相配合,筑牢了廉政防線,有效地消除了腐敗。
1951年底到1952年,以毛澤東為首的黨中央發起了反貪污、反浪費、反官僚主義的“三反”運動。根據“三反”運動的要求,要把大大小小的貪污分子通通挖出來,著重打擊大貪污犯,全國開展了聲勢浩大的“打老虎”運動。據統計,在“三反”斗爭中,被開除黨籍者有23.8萬人,被勸告退黨者約有10萬人,截至1952年6月,共查處犯有貪污等嚴重錯誤的縣級以上干部4029人,其中省級25人,地級576人。[5]
1952年上半年發起“五反”運動,把反對資產階級腐蝕和反腐敗結合起來,作為黨的建設的一件大事來抓,在全國一切城市,向違法的資產階級開展“五反”斗爭(“五反”即反行賄、反偷稅漏稅、反盜竊國家財產、反偷工減料、反盜竊經濟情報),以配合黨政軍民的“三反”斗爭。
“三反”運動范圍僅局限在中央、大行政區、省市和專區四級,而在縣及縣以下范圍基本上沒有開展,加之 “三反”運動的重點是反貪污,對于官僚主義問題基本上沒有涉及,因而具有一定的不徹底性。縣以下的基層干部,相當多數因為權力不受監督和限制,違法亂紀的現象十分普遍。中共中央就在“三反”結束后,于1953年緊接著發動了以反對干部違法亂紀為主要內容的 “新三反”運動。這次運動采取了“邊反、邊防、邊建”的方針。“反”就是處理案件;“防”主要是指對黨員干部進行認真教育,防止類似事件發生;而“建”則是指進行必要的規章制度建設,如建立人民來信、來訪制度。1954年,黨在領導“新三反”運動的同時,又開展了新的反貪污運動。
這一系列群眾運動式的反腐舉措,固然有其時代局限性,但是對防止干部貪污腐敗,保持干部隊伍的清正廉潔有著深遠的歷史意義。數次大規模的政治運動,既反腐敗,又反腐蝕,教育了全體黨員干部,表現了共產黨知行合一、廉潔從政的決心和信心,廉政精神在黨員干部心中扎下根,黨和政府的威望在人民心中樹立起來,黨風政風得到端正,社會風氣得到凈化。
參考文獻:
[1]劉瀾濤在華北區節約檢查委員會報告[N].人民日報,1952-2-8,(1).
[2]克服以功臣自居的驕傲自滿情緒[N].人民日報,1950-10-10,(1).
[3]劉少奇選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62-64.
[4]胡繩.中國共產黨的七十年[M].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1991:318.
[5]薄一波.若干重大決策與事件的回顧(上卷)[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9: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