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惠娜
《語文課程標準》在“基本理念”部分強調“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在閱讀教學中,引領學生走進靈動的文本,品味語言特點,賞析修辭手法,領悟寫作技巧,能有效地培養語感,知道哪些詞語重要,感受哪些句子優美,從而學會摘錄筆記、積累語言。然后,引導學生由課內的學習向課外延伸拓展,從課外讀物上豐富語言材料,這是逐步增強學生語感行之有效的途徑。我以北師大版第七冊《師恩難忘》的教學為例,談談“隨文積累,培養語感”的做法。
一、課前積累,獲得語感
每篇文章或多或少會出現學生未知領域里的疑難知識,如《師恩難忘》一文中,什么是“私塾”,“大成至圣先師孔夫子”又是誰?作者劉紹棠在文學上取得了哪些成就?諸如此類問題,讓學生在預習時查閱相關資料,在積累知識的同時,有助于對文本的閱讀理解:只有這樣一個敬重歷史、崇尚文化、尊崇至圣先師的老師才能憑著在私塾里學到的皮毛刻苦自學,練就好口才好文筆,潛移默化地濡染學生,使作者走進文學殿堂。課前的積累,豐富了原有的知識,掃清了閱讀理解的障礙,再通過揣摩,學生便領會文本中每一語言材料都承載著各自內涵。以后,學生在課外閱讀中就會學著敏銳地捕捉文本中的每一語言素材,深入斟酌,反復推敲,感悟文字背后豐盈的思想意境。這就是語感的獲得。
二、課上賞析,強化積累
(一)嚼嚼找找
每一篇文章都文質兼美,情文并茂,風格各異,精彩紛呈。《師恩難忘》一文語言樸素生動,“娓娓動聽”“身臨其境”“戛然而止”“引人入勝”“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等成語,以及“無心插柳柳成蔭”都有得貼切自然,毫無斧鑿之痕,表現了作者深厚的文學功力。如“十年樹木,百年樹人”這一成語,言簡意賅,精練地說明了培養人才絕非易事,有力地贊頌了老師“樹人”的功德。“須是細嚼教爛,則滋味自出”,學生在隨文賞讀感悟后,在引導學生品味本文的語言特點時,就能迅速找出這些如珍珠般綴在文中熠熠生輝的成語。這樣通過嚼嚼找找,學生在無形中學會了站在文本整體的高度上感知文章的風格。
(二)辨辨析析
文中有些句子形象生動,可引導學生賞析比較,如“我在田老師門下受業四年,聽了上千個故事,有如春雨點點”一句,說“我”聽到了上千個故事,有如心田得到點點春雨,這“潤物細無聲”的春雨,在“我”心中培育起了文學幼芽。句子強調了上千個故事對“我”潛移默化的影響,貼切;表達了作者對深廣師恩深深的感佩,傳情。在賞析之后,我讓學生與作者比一比,自己嘗試著換個比喻,進行辨析。有比作“繁星點點”、“春筍株株”,但較之沒有春雨潤萬物般的師恩之喻,而且只有比作春雨,才能與下文“我深深感念他在我細小的心田上,播下文學的種子”一句承接自然,渾然一體。經過剖析,學生不僅在交流中豐富了詞匯,而且觸及了作者的思想旨意,體會了作者遣詞造句的匠心獨運,深切領略了語言的魅力。
(三)背背抄抄
抓住精彩的詞語、句子、段落,反復涵詠,賞析品味,置身文章的美好意境中,感知語言之靈秀,自然而然生發背誦識記的欲望,這是引導學生積累語言的最佳時機。指導有感情地朗讀,熟讀成誦是積累語言的手段,讓學生把好詞好句佳段背記下來,學生爛熟于心,才能把學到的語言素材,內化為自己的語言。“好記性不如爛筆頭”,還應教會學生分門別類地把好詞佳句摘錄下來,以便今后復習鞏固、查閱運用,讓“這些幼時積淀到生命深處的東西,慢慢醞釀,慢慢發酵,最后會化成一個人獨特的素質和修養”。如教學《師恩難忘》,在嚼嚼找找、辨辨析析、背背抄抄后,我引導學生把找出的詞語分為成語及俗語兩類,把比較賞析過的比喻句歸為另一類摘錄下來。這是對積累語言的方法滲透教學。
三、課外積累,提高語感
教材無非是個例子,讓學生在課內學習中學會辨析好詞佳句,是為了舉一反三,遷移到課外讀物的學習,使他們增強對詞句的敏銳感知力,促進他們在閱讀中學會積累,在積累中提高語感,在“課內閱讀—培養語感—積累語言—課外閱讀—形成語感—積累語言—提高語感”中走個完美的回合。譬如,學完《師恩難忘》,可引導學生繼續從課外書中積累一些成語、俗語及比喻句,交流自己積累的成語的意思,分析比喻句的精妙,以此強化訓練學生的語感,為從積累到運用搭好過渡的平臺,化語言經驗為表達能力。另外,學完《師恩難忘》,可向學生推薦作者劉紹棠的其他作品《運河的槳聲》《青枝綠葉》等,或布置學生查找有關尊師的故事、名言、俗語,擴大閱讀量,以大量充實學生的知識庫,為今后的發展學習增加厚實的文化底蘊,真正達到“胸藏萬匯憑吞吐,筆有千鈞任歙張”的境界。為促進學生落實積累作業,可采取多種活潑有趣的形式,或寫讀書心德,或自編小報,或摘抄展評,或故事演講,或知識競賽,等等,在語言實踐中,增強積累的有效性,形成良好的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