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清華
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實驗向傳統的教育觀念提出了挑戰。《語文課程標準》的頒布給小學語文教學,特別是作文教學帶來一股清新的空氣。將新課程先進的教育理念落實到小學作文教學中,努力探索和實踐一條適應農村小學語文的教學之路,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全新的重要課題,因為農村小學生的語文素養比城市小學生要差得多。引導學生積累寫作素材,學生指導使用這些素材,是作文教學課改取得成功的關鍵所在。
一、引導學生觀察,注意搜集材料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寫作、評價應重視對寫作材料準備過程的評價,引導學生通過觀察、調查、訪談、閱讀、思考等多種途徑,運用各種方法搜集生活中的材料。葉圣陶說:“生活如泉水,文章如溪流,泉源豐盈,溪流自然活潑地晝夜不息。”這就告訴我們:“生活是作文之本。”學生在寫作中往往會遇到“無米下鍋”的難題。學生的生活范圍是有限的,要讓學生有一雙慧眼和一顆慧心,能從平常人、平常事中感悟不平常,從司空見慣的人和事物中,努力找出使自己“心動”的東西來,教師就需要對學生正確地引導,讓學生養成良好的觀察生活、思考生活的習慣。
因此,我在課程教學中要求每個學生都準備一本筆記本,命名為《采蜜集》,主要摘錄課文教學中及課外閱讀中的好詞、好句、好段和名人名言,特別是中國古代文學中的名詩詞句;積累調查、訪談、上網中的民俗文化、歷史文化,以及其他學科的相關知識,實現學科整合目標,真正實現小學語文課程資源的整合,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摘錄名人、名師、社會賢達的富有生活哲理的名言、警句,也可以是學生的情感體驗、人生經驗,為寫作提供素材。
二、多評多改,明確優秀習作
“新課程標準”非常重視對作文修改的評價,指出要注意考查學生修改作文的態度、過程、內容和方法。學生通過自改、互改,可取長補短,促進相互了解和合作探究,共同提高寫作水平。我在課程實驗中,把教學班分成8個學習小組,指定寫作水平相對較高的同學擔任正副組長,并著重對他們進行寫作輔導,教他們怎樣修改作文。與此同時,確立作文評價的四道程序:(一)自評,草稿完作文先自己進行修改;(二)同桌互評,作文自評過后,由同桌同學互相評改,找出作文中的錯別字、病句,再根據同桌評改意見自己進行修改;(三)小組評,小組中選擇平時作文寫得較好的同學對同一小組的作文進行評改,并寫出評語;(四)教師評,對作文及學生的評價進行點評。評價參照永春縣小學畢業考試作文評分標準,確立優+、優、優-、良+、良、良-、及格、待及格等八個等級。對作文達到優級的學生給予作文上墻的鼓勵,也給其他學生一個觀摩的機會;要求所有學生均重新修改自己的作文,并重新謄寫。經過一段時期的訓練,學生明確了什么樣的作文才是優秀作文,有了奮斗的目標和寫作的榜樣。沿著正確的方向不斷前進,寫作才能夠漸漸進步,才能真正達到“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的境界。
三、精心命題,體現真情實感
為了切實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還應在作文命題及鼓勵學生多多練筆這兩個方面下工夫。小學語文的課改精髓是走向生活,走向開放。學生除了要明白什么樣的作文是優秀的作文,還應知道怎樣才能寫出好的作文。近兩年永春縣小學畢業考試作文都是從貼近學生的讀書生活、家庭生活、個人情感生活這三方面命題的。因此,在平時的寫作訓練中應精心命題,選擇學生能夠表現真實生活、真實情感的題目來寫,比如《我喜歡的一句名言(一篇文章)》、《榜樣》、《一堂生動的語文課》、《快樂的星期天》、《一次有意義的勞動》、《我學會了》、《我發現了?搖?搖?搖》等。還要結合各個時期出現的新話題進行命題,如:在教師節、“三八”婦女節、母親節前后,可讓學生寫《感恩》這樣的作文,三月份是學“雷鋒”活動月、“文明禮貌月”,可讓學生寫寫《雷鋒在我身邊》、《文明伴我成長》等作文題目……這樣能讓每一個學生都寫出具有真情實感的作文,逐步培養學生的寫作興趣。
四、鼓勵多多練筆,提高寫作水平
在鼓勵學生多多練筆方面,建議學生注意觀察生活,每周至少寫三次日記,長短不拘,命名為《隨筆集》,把自己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隨筆寫下來。這可以培養學生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不僅有助于提高寫作能力,還可以讓學生積累自己生活閱歷方面真正的寫作素材。當然,在鼓勵學生寫作個性化的過程中,我們首先應解放思想,對學生有一種寬容的態度,鼓勵學生在課堂上多說,在課外多寫,給學生創造自由抒發情感、發表自己看法的空間,珍視學生的主觀感受,并遵循評價滯后的原則,使學生在一種寬松、和諧的氛圍中不斷成長。
總之,新的語文課程標準對小學語文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指明了新的方向,將它貫徹作文教學中,不但可以把教師從繁重而又效率低下的陳舊的作文批改方式中解放出來,而且可以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寫作習慣,從而真正實現葉圣陶提出的,也是廣大語文教師所盼望的學生“不待老師教,自能作文”的目標。只要我們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不斷努力,就一定會創造出農村小學作文教學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