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燕
【摘要】 數學語言表達能力是小學生提高數學能力、形成數學思維的重要手段. 本文從當前發展學生數學語言表達能力存在的不利因素的角度出發,提出教師應提高自己的素養,積極、科學地引導學生,為學生創設 “說話”的平臺,培養學生的數學語言表達能力.
【關鍵詞】 小學生;數學語言;培養
在教學實踐過程中,許多老師都重視學生的書面表達,而輕視學生的數學口語表達,重視問題回答的答案,輕視問題回答的完整性、邏輯性的訓練. 其實,在教學過程中多讓學生用數學語言表述獲取知識的思維過程,把動腦理解和動口表達有機地聯系結合起來,能夠把學生的感知有效的轉化為內部的思維活動,達到深化理解知識目的. 作為數學教師,應把培養學生的數學語言和夯實學生的數學知識緊密結合起來,這樣才能更好地鍛煉學生的思維.
一、改變枯燥的數學術語、定理、符號、法則的傳統講解,化“抽象”為“形象”
教師改進自己的教學方法,通過視頻、圖片、舉例等形式講解枯燥的數學用語,以便學生更好的理解. 教師要鼓勵孩子多閱讀一些數學小故事、數學趣味題,在故事和趣味題中積累新詞匯、新知識、新思維.
例如在教學“互相平行”這個概念時,教師可以提供兩條直線的幾組位置情況的圖片:a. 兩條直線在不同平面上;b. 兩條直線相交;c. 兩條直線延長后相交;d. 兩條直線永遠不相交. 然后通過辨析,明確互相平行的概念:在同一平面內,不相交的兩條直線我們叫做兩條直線互相平行. 在教學“乘法分配律”a × (b + c) = a × b + a × c時,老師可以給學生講一個故事,a同學邀請了他的兩個好朋友b和c去家里玩. 兩個好朋友一起來到了a同學家里,a太高興了,想和他倆一起擁抱,可是a的手臂不夠長,所以他先和b擁抱,再和c擁抱. 通過這個簡單的故事,我們可以把 “×”看做擁抱,把抽象的數學術語變得通俗易懂又方便記憶,有利于學生知識的累積和表達能力的提高.
二、根據小學生思維能力和表達能力的特點,利用直觀圖形和實踐操作,化“復雜”為“簡單”
1. 加強學具操作,讓學生在操作中復述、理解數學知識
在教學中,要充分利用直觀教具的演示和學具的操作來培養兒童的數學語言. 在指導學生動手操作時,要注意多讓學生用數學語言有條理地敘述操作過程,表述獲取知識的思維過程. 例如在教學“三角形三邊之間的關系”時,讓學生拿出學具小棒,動手擺一擺,然后根據每種自己擺的情況,說一說怎樣的三根小棒才能拼成三角形,從而得出三角形三邊之間的關系.
2. 利用直觀圖形,培養學生看圖說話的能力
在教學時,教師可以結合教學內容,有意識地培養學生從看圖說一句話、兩句話到三句話,用數學語言清楚準確地描述已知條件和問題,久而久之,學生就會積累數學詞匯,豐富數學語言,發展數學思維. 在教學“加法的意義”時,教師先用課件演示一個小朋友拿著一個紅色的紙飛機,讓學生說一句話;再演示兩個小朋友拿著兩個藍色的紙飛機,又讓學生說一句話;接著演示三只紙飛機放在一起,教師問:你能提一個數學問題嗎?在學生初步感知圖意的基礎上,能用三句話連起來說一說“先……又……一共……”,通過看圖說話,學生在理解加法意義的基礎上,能順理成章地說出“1 + 2 = 3”式子的意義,并且滲透了應用題的教學.
三、創新教師的教學方式,“以說促思”,化“不敢說”為“搶著說”
數學表達能力的發展不僅要靠學生積累豐富的詞匯,還應為其提供合適的語言表達的平臺,通過訓練和總結,形成成熟、完整的表達能力. 曾經有幸聽過吳正憲老師執教的“解決問題”,整節課始終進行著最“廣義的對話”. 吳老師胸懷學生,心存數學思想,從學生的興趣出發,營造了學生真正“說話”的課堂. 學生在學習兩步應用題的過程中,更多的是學習遇到具體問題時如何發現問題、提出數學問題、主動分析問題,通過學生間的辯論、辨析理解問題,學會交流方法,總結策略,從平時的“不敢說”到下課還“搶著說”.
四、提高教師的綜合素質,言傳身教,化“腐朽”為“神奇”
1. 提高自己的數學語言素養. 語言力求用詞準確、簡明扼要、條理清楚、前后連貫、邏輯性強. 教師不管上公開課還是家常課,都應該認真備好課,課堂上不出現語法、知識性的錯誤,用簡潔、通俗易懂的語言進行教學.
2. 提升自己的個人魅力,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 小學生喜歡幽默、風趣、溫柔、得體、大方的老師. 如果能夠具備這些個人魅力,相信學生就會主動、自覺地學習. 課堂氣氛活躍,學生敢想敢說,語言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定能得到提高.
五、改進教師的教學能力,創造條件,讓學生表達想法,化“無用功”為“有作為”
1. 根據教學目標設計教學情境,讓學生有表達的欲望和興趣. 特級教師華應龍老師在大連一所小學執教“百分數的意義和寫法”時,他設置了大連小朋友感興趣的“足球場上的數學問題”,根據三位國腳踢球數和進球數的統計情況,提出讓哪位隊員主罰點球最好. 華老師創造條件讓學生去經歷發現、猜想、分析、交流等探究過程,這樣的情景定能讓學生動腦想、開口說.
2. 根據教學難易度控制教學時間,確保學生能夠完整、流暢地表達自己的想法. 教師提供給學生獨立思考、小組合作的時間要足夠,只有進行了有效的操作和思考,才能更流暢地表達自己的觀點. 特級教師潘小明老師讓學生探究三角形的三邊關系時,有一個環節足足讓學生探討了15分鐘時間:潘老師讓學生自己在原來的兩根小棒基礎上創造出第三根小棒,使得能圍成三角形. 學生在操作、辯論中出現了爭論,然而這個爭論的產生是值得的,因為它點燃了學生思維的火花,讓學生自己發現了三角形三邊之間的關系.
3. 關注課堂小結,讓學生總結方法,提出質疑,獲得進步. 課堂的小結是測驗學生該節課知識學習程度的一個重要環節,教師應該鼓勵學生將本節課的教學思想、教學方法、教學重難點進行完整、有條理的回顧.
4. 創新練習設計,重視學生對習題口頭表述的思維過程. 練習的設計應該照顧到全體同學的發展,也要尊重個體的差異. 簡單的練習多讓后進生來講思路,鼓勵他們進行思維的表達. 難題可以給優等生進行表達的機會,讓學生教學生,以鍛煉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