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曉陽
摘要:多媒體輔助數學教學能把復雜的數學問題變得形象具體,把抽象的概念變得生動直觀,把枯燥的知識變得生動有趣,把深奧的數學理論變得淺顯易懂,可以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十分利于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關鍵詞:多媒體輔助教學;感性認識;多媒體;數學概念
利用多媒體教學和舊的教學模式截然不同。由于多媒體電教設備具有輔助數學教學的功能,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大綱要求,將教材的內容設計成幾大環節,并把教材的重點難點設計成形象直觀的、有趣味的、生動的多媒體課件,輔助本課的教學。教師引導學生在主要部分參與操作,先讓學生以小組形式相互討論,自主探究參與過程,然后反復輪流操作,強化重點內容的記憶。多媒體課件能成為教師解決課程難點、重點的最好助手,可以改變教師一言堂的現象。
一、利用多媒體等電教設備創設教學情境,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利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創設教學情境,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尤其是在導入新課時,結合教材內容,通過幻燈、投影、錄像、錄音等現代教育技術手段創設教學情境,可以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迅速達到最佳狀態。例如在《圓的認識》一課教學中,我問學生:車的輪子為什么是圓形的呢?學生不知道應該怎樣回答才好。我引導說:現在我就播放一段動畫片,請大家看一段汽車拉力賽,參賽汽車的輪子如果不是圓的該會是個什么情況。只見參賽汽車的輪子有方形的、橢圓形的、也有圓形的,方形輪子、橢圓形輪子的汽車開起來一高一低的,既顛簸又吃力!而圓形輪子的汽車開起來十分輕松,既穩當又飛快……看到這樣的比賽,學生都忍不住放聲大笑。如此創設出來的情境,給學生留下了一種十分新鮮的感覺,體驗到身邊處處有數學,從而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引起了他們對數學問題的探索。
二、直觀展現數學知識,能使學生更容易理解
利用多媒體手段制作的課件,集圖像、文本、聲音、圖片、動畫為一體,能充分刺激學生的各種感官,有效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我們知道,有些數學概念直接從現實生活中來,產生于具體的事物,教學概念時也應從具體開始。運用多媒體能很好地解決這一問題,使之具體化、條理化,使學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如教學《平行四邊形》一課時,一開始我就出示各種現實生活中平行四邊形的圖形,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對平行四邊形概念的初步認識。然后我再把比較抽象的數學圖形,通過現實生活中的實物,形象逼真地展示給學生。又如七(上)第一章:“人類離不開數學”這節內容教學時,運用“蜂房中的數學”動畫課件,讓學生由好奇而產生興趣,從而感受身邊有數學,生活中需要數學,真正體驗人類離不開數學。
三、引進多媒體技術,能解決重點、難點問題
在圓柱、圓錐側面積的計算公式推導過程中,學生必須具有一定的空間想象本領,以便領會計算公式原理。對初中生來說,這是個重點、難點問題。在傳統的教學中,教師往往是用一張紙或實物模型給學生演示,一邊展示出平面圖形,一邊又展示出立體圖形,教師講得口干舌燥,學生聽得含含糊糊,教師翻來覆去地給學生演示、講解,一些空間想象能力弱的學生,根本不知如何進行思維,感覺學習非常吃力。而引進多媒體技術以后,徹底解決了這類難點問題。如在圓柱側面積的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中,教師可以設計這樣一個課件:沿著圓柱的一條母線剪開、旋轉,其動態歷程可以反復展示,圓柱的運動軌跡清晰可見,然后,利用閃爍“圓柱底面圓”和“母線”,讓學生留意到“圓柱底面圓的周長就是圓柱展開以后所形成長方形的一個邊,而母線就是長方形的另一個邊”,因而把“圓柱的側面積”轉化為“展開的長方形的面積”。顯然,這樣要比實物模型演示更能加強學生的空間思維想象能力,更能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
四、利用多媒體的實物投影,能提高學生的練習效果
采用多媒體等電教設備中強大的交互作用,可以進行多種方式的練習,還可以進行一題不同角度多方面改變、一題多種解答方法的訓練,既能溫故而知新,又培養了創新思維能力,發展了創新思維。另外電教設備中的實物投影在中學教學中也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利用學生在練習中出現的各種問題、各種解法去促使學生自主探索、獨立思考,反復實踐,成功以后學生會產生無比的喜悅,對學數學就更加有興趣了。對一些好的解法,教師要及時進行表揚,還可以開展一些學生競賽,讓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總之,采用多媒體等電教設備,大大地拓展了數學教學的范疇,使數學課堂的教學方法更加先進,使數學教學形象直觀、生動有趣。但是多媒體輔助教學只能作為一種教學手段,多媒體也不能濫用,否則會適得其反。這就對數學教師提出了要求,他們不僅要具備扎實的基本功和數學修養,還要熟練掌握多媒體教學,把多媒體輔助教學手段和傳統的教學方法相互結合在一起,把握使用的最好時機,掌握好分寸,發揮出多媒體電教設備形象直觀、生動有趣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張奠宙.數學教育的全球化、開放化和信息化[J].中國電
化教育,1998(5).
[2]王其云.媒體與學習[J].中國電化教育,1999(11).
[3]李華.中小學教育媒體的選擇與應用探討[J].中國電化教
育,2000(2).
[4]劉云生.論教育視界中的“最優化”[J].外國教育研究,
2002(8).
(通渭縣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