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義芬
摘要: 英語是學生普遍感到困難的一門學科,尤其是對中等職業學校的學生而言,入學基礎差,英語成績存在著嚴重的兩極分化現象。本文研究了實施中等職業學校英語教學改革的途徑,從而使學生樂學、善學、學以致用,進而感受成功的滋味。
關鍵詞: 中職學校英語教學教學改革
中等職業學校英語課堂教學改革應建立在充分調動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重新激發學生英語學習興趣的基礎上,充分考慮到英語對職業學校學生的工具性特征,把教與學的重點放到培養學生基本英語語言技能上來,同時,要研究英語作為工具,為學生的專業學習服務的問題,使學生從英語學習活動中(包括英語課堂教學)真正掌握對他們適用、實用的英語語言技能,為學生今后的發展及職業能力的提升提供有效服務。改革不僅要重視課堂教學內容、課堂教學的模式改革,而且要重視教師教學思想和觀念的改變,重視學生學習思想和觀念的改變,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同時,要把與英語學習的評價模式相關的學籍管理、考試考核要求及內容、形式相應地進行改革,從而使學生樂學、善學、學以致用。
中等職業學校學生對社會活動及生產活動中對英語能力的要求不明確,導致學習動機不夠強烈;他們在初中長期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對英語學習的認識和習慣仍然停留在應付考試上,從而導致考試成績不理想。這一部分學生對英語學習的興趣蕩然無存,甚至到了害怕學英語、厭惡學英語的地步。
一、從學生入手,激趣講藝術
教育心理學告訴我們:學生的學習動機往往呈現非明確狀態,因而其學習興趣就顯示出波動性。這需要我們不斷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逐步使其學習動機趨于明確和穩定。我國古代教育家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可見學習興趣在傳授知識過程中是至關重要的。
教學中切實處理好“苦”與“樂”,“教”與“學”的辯證關系,是實現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前提,是符合新課標要求的,是深受學生歡迎的。傳統的英語教學偏重于強調學習的刻苦,忽略了對學生學習樂趣的引誘。應該講,那是良藥,但是苦口。我們要給學生以良藥,但可以以“糖衣片”的形式呈現,讓學生樂于接受。在教學中,要注重方法的多樣、知識的實用、內容的趣味、氛圍的熱烈,從而使學生樂于學,也學得好。傳統的英語教學偏重于教師的教,忽視了學生的學,往往事倍而功半。調動學生的主動性,使其掌握學習的技巧與方法,才能真正學好英語。
二、從課堂入手,教學講方法
中等職業學校英語教學的目的是通過聽、說、讀、寫的訓練,使學生獲得英語基礎知識和為交際初步運用英語的能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這是英語教學的指導思想。然而以往的教學狀況卻并不盡然。廣大師生由于受到升學考試的壓力,采用的是“應試教育”的陳舊模式,過分強調書面表達而忽視口頭表達,相當一部分學生只能應付書面題型,成了“啞巴英語”。因此,加強英語的口語教學,用聽、說的方法,培養聽、說的能力,顯得尤其必要。中等職業學校英語“交際法”以語言的實際意義為出發點,進行實際交流和模擬實踐。從教學角度看,“交際法”就是讓學生積極地運用語言,而非單純地學習語言。簡言之,“交際法”教學要讓學生最為直觀地接受知識,眼到、手到、口到、心到。
“交際法”教學大致可以從以下方面著手:(1)掛圖展示。這是最簡單、最樸素的方法,它把學生由毫無寄托地空想引到實在的畫面上。我們可以將所授的單詞或語句與學生們所學專業聯系制作成相應的掛圖,然后讓學生看圖說話,要求將單詞或語句運用其間。(2)實物呈示。掛圖雖有助于學生的理解,但還是“可望不可即”,呈現實物則可讓學生更切實地感受到所學內容在將來社會活動及生產活動中的需求。當講授到一些實物名詞時,不是“紙上談兵”,空空焉無所依托,而是“真槍實彈”,切切然有物可觸。(3)簡筆圖示。中等職業學校的英語教材內容豐富多彩,決定了現成的掛圖和實物是遠不夠使用的。那么,我們可以憑著自己的一雙手去即興描繪,于是課堂簡筆畫應運而生。這種畫不要求仔細地臨摹寫實,也不同于精美的藝術創作,它只是配合教學需要的一種達意傳神的簡單圖示,雖寥寥數筆,卻勝過千言萬語。(4)情境演示。教具是死的,人是活的。在課堂上,或由執教者充當示范表演者,或由學生配合形成靈活的直觀“教具”,再運用適當的肢體語言,傳授或鞏固有關知識。(5)對話表演。英語是表音文字,通過模擬對話,讓學生讀出語感。可根據課文實際,扮演文中人物,或改編課文內容、假設人物,然后由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對話。(6)電化顯示。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現代化的教學設備走進了學校、走進了課堂。收錄機、投影儀、電視機、錄像機乃至多媒體已逐步被教育者作為輔助手段而加以合理利用。“當一個學生不是作為旁觀者或等待者,而是作為活動者,發現了許許多多個為什么,并且通過思考、觀察和動手,而找到問題的答案時,在他們身上就會像由火花燃成火焰一樣,產生獨立的思考”。
三、改革教學模式,分層出成果
教學目標分層,教學內容分層,分層教學,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施教進程的具體要求也應有所不同:一是對不同層次學生期望值不同;二是為不同層次學生創設的成功條件不同;三是對不同層次學生的評價標準與方式不同。這樣不僅能培養學生的興趣,融洽師生關系,而且可使學困生重拾學習英語的信心,進而喜愛老師,產生學習興趣。需要注意的是,課堂教學中教師要不斷更新所使用的語句,由易到難、由簡到繁,循序漸進,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受益,都能在不同層次上提高英語交際的能力,使學生們主動、熱情地參與教學活動,并從中體驗成功的快樂。
考試評價也必須考慮學生的個性特點和個別差異,在分層次教學的基礎上,建立起相應的正向激勵機制——等級性測試,也就是測驗、評價分層。按照中等職業學校英語達標的不同要求擬出相應的等級性試卷。A卷:以掌握本單元中“四會”內容為主,包括單詞、詞組、句型;B卷:重點考查學生識記、理解本單元中“四會”、“三會”甚至“二會”詞句的情況及實際運用英語的能力;C卷:以本單元內容為中心,適當增加有一定難度的分析理解及綜合性試題,考查學生解決與英語達標同等難度問題的能力。進行等級性測試,旨在使不同能力的學生均有展示自己知識、能力的機會。等級制的分組也是流動的,進步明顯者可調至高一等級,成績明顯下降者也可調至低一等級,以便于對學生進行針對性教學。在考試中,如采取“一刀切”的方式,往往把測試的重點放在大部分學生難以掌握或沒有掌握的知識和技能方面,結果會嚴重挫傷大部分學生的自尊心,從而使他們產生失敗、氣餒或考試時作弊等問題。而等級性測試將測試重點放在不同層次學生已經掌握的知識技能方面,鼓勵學生大膽面對其力所能及的試題,使測試在避免“優勝劣汰”造成的負面影響的同時,真正起到正向激勵的作用。
教育的一切改革,最終要以促進人的發展、為人的發展服務為指導思想。“一切為了學生,為了一切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應當成為教育工作者的基本信念。職業教育不是捧上一張張高一級學校的錄取通知書,而是培養出一個個有鮮明個性的活生生的人;職業教育不是追求百分之多少的優秀率、合格率,而是追求每個學生生動、活潑、主動地發展;職業教育不是匯報時的總結、評比時的數據,而是教師與學生共度的生命歷程、共創的人生體驗。總之,新課程標準的實施帶給中等職業學校英語教學全方位改革的機遇,新的課程改革賦予教育以時代特征和新的內涵。要完成歷史賦予我們的使命,我們必須轉變觀念,改進英語課堂教學,不斷探索,不斷創新。
參考文獻:
[1]周莉.略談初三英語分層教學.安徽教育,2002.3.
[2]羅少茜.英語教學中的行為表現評價.理論與實踐北京教育出版社,2001.8.
[3]葛文山.新標準新特色·高要求.中學外語教學,2002,(5).
[4]李靜純.英語課程形成性評價的設計與實施.北京教育出版社,20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