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芳 鄒利民
摘要: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是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任何文化的內容都可通過語言來反映。大學英語聽力教學是語言教學,因此大學英語教師要了解文化差異對于大學英語聽力教學有著重要的意義。只有在聽力教學中有原則地導入文化差異并有針對性地教與學,英語教學的最終目的才能得以實現。
關鍵詞: 大學英語聽力教學西方文化導入途徑
一、引言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是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任何文化的內容都可通過語言來反映。各個國家由于地理、歷史、宗教信仰生活習俗等方面的差異,其所具有的獨特的文化深深地蘊藏在各國特有的語言當中,制約著語言行為的發生。因此語言教學不僅包括語言知識的教學,而且包括文化知識的教學。但由于不同的民族之間存在較大的文化差異并成為語言交流的障礙,因此語言教學不能僅局限于傳授語言知識,還應包括文化的導入。英語和漢語是兩門完全不同的語言體系,體現的是兩種完全不同的文化體系。中西方不同的語言決定了它們之間必然存在著交流上的障礙,即文化差異。我國學生都是在本國學習英語,生活在單一的文化背景中,必然存在語言與文化的局限性。因此,西方文化導入對大學英語聽力教學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
二、大學英語聽力教學中西方文化導入現狀分析
在英語教學中,聽力是聽、說、讀、寫、譯等英語綜合能力的主要組成部分,聽力教學是提高英語綜合交際能力的中心環節。在英語聽力教學領域,傳統的教學方法通常采取單一而固定的模式,即教師講解單詞,教師放音,學生做聽力練習,教師與學生核對答案。這種教學模式在某種程度上更像是聽力測試而非聽力教學。這樣的教學過程單調枯燥,既調動不了學生思考問題的積極性,更達不到教學目標。
語言與文化關系密切,正如Humboldt所言:民族的語言即民族的精神,民族的精神即民族的語言,語言是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語言是文化的符號,文化的任何內容都可通過語言來反映。重視文化導入文化背景知識和語言知識在聽力理解過程中有著同等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大學英語聽力教學中,教師及學生對語言知識較為重視,而忽視了對輸入信息知識內涵和文化差異的理解。英語教學的最終目的是發展跨文化交際能力,因此在英語聽力教學中,以往“以書本為中心”、“以增長語言知識為目標”之類的傳統理念應該改變,把文化導入大學英語聽力教學中來提高學生的語言交際能力是必要的。
三、大學英語聽力教學中西方文化導入的途徑
英語聽力教學中導入文化的方法和途徑很多,但所謂“教學有法,但無定法”,不同的教師可根據自己的習慣和對象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方法和途徑。
1.課堂講授時融入西方文化。
教師講授是最常用也是最有效的方法。這要求教師在聽之前就材料里出現的學生可能感到困惑的文化現象進行講解。尤其是要對附著文化內容的詞匯進行闡釋。如下例:
M:Please buy two packs of cigarettes for me while you are at the store.
W:I am not going to any store.Im going to see Aunt Mary,but I will get them for you at the gas station.
Q:Where will the woman stop on her way?
A) at a cigarette store. B) at a bus station.
C) at a gas station. D) at Aunt Marys.
答錯的學生大多是由于缺乏文化背景知識, 不知道國外的gas station不僅出售汽油, 而且出售香煙等日用品這一文化現象,直接把 C) at a gas station 這個正確答案排除。教師結合課堂教學融入相關的文化知識,把語言和文化有機地結合起來,使學生學有所得學有所獲,這樣會激發學生學習語言和文化的興趣,提高教學效率。
此外,教師要改變“為語言而學語言”的傳統課堂教學模式,向語言知識教學與文化內容傳授相結合的方向轉變。改變傳統教學的弊端,要適時適當地講解一些英語國家的歷史、地理人文、社會、價值取向和社會觀念等知識。這樣既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又能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聽力材料,加深印象。教師還要有意識地滲透和引導學生去了解有關西方國家的風俗習慣、社交禮儀宗教信仰等文化背景知識,拓寬學生的知識面,提高學生跨文化交際的能力。
2.多介紹西方特色詞匯、習語和典故。
英語中有許多文化內涵豐富的詞匯,文化因素決定詞匯的社會涵義,制約著詞匯使用的得體性。文化中的習語的意義往往借助本民族的歷史文化典故而形成,約定俗成地構成整體意義。從習語的角度進行西方文化教學是卓有成效的。因為習語是語言發展的結晶,具有強烈的文化特征,進行習語的學習,既能學到語言,又能學到文化。
例1: No one is certain how much energy “the Big Apple” consumes,but the amount must be enormous.
同學們聽到以上句子時一定很茫然,不能理解“the Big Apple”的意思,更談不上理解整句話的意思了?!皌he Big Apple”是紐約的別稱, 其中涉及美國的地理知識?!皌he Big Apple”就是一個典型的西方文化習語,如果學生沒接觸過,就會造成文化誤讀,聽力課當然也達不到應有的教學效果。
例2:Those were days when the sun never set on the British flag nor rose on many an East End home.
要聽懂這個句子,關鍵是要弄清楚 “East End”指的是什么。從地理上看, 倫敦可以被劃分成東區( East End) 和西區(West End) 。其中西區屬于富人區, 而東區則是貧民區。本句中的“East End”有其特定的政治含義。這句話正確的理解應該是:“那是日不落帝國的黃金時代, 也是倫敦貧民區千家萬戶不見天日的歲月?!?/p>
聽力課堂中, 適時介紹西方特色詞匯、習語和典故,介紹英語國家的地理、風俗習慣、民族、宗教、制度、飲食習慣、歷史等有別于中國文化的背景知識,能使學生全面地了解英美國家,認知文化差異,能使學生的聽力技能更勝一籌。
3. 利用多媒體現代設備,西方影視材料導入文化。
教師要盡可能充分利用多種媒體教學資源和現代化的教學手段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滿足學生的求知欲,拓寬學生學習和運用英語的渠道。教師平時要注意收集有關文化方面的既有知識性又富有趣味性的音像制品、畫報、文字或網上圖片資料,并利用多媒體強大的交互功能和多媒體課件,讓學生形象生動地了解英美等國家的地理概況、生活習慣、社交禮儀、宗教信仰、歷史沿革等文化背景知識,激發學生想要全面認識了解英美等國家文化和價值觀的興趣。
對西方文化的感悟應該來源于實踐,因此教師應充分鼓勵學生參加實踐活動,讓學生親自參與體驗,以獲得更多的感性知識,更好地來認知文化差異。如:組織學生觀看英文電影、錄像,這些活動可以讓學生更深刻地理解西方國家的自然和人文特征,豐富文化知識,擴寬視野。
此外,教師還可以在聽力課堂中簡要介紹西方國家的重大節日,像圣誕節、復活節、感恩節、萬圣節等,讓學生了解西方節日文化,并要求學生盡可能多地閱讀英文原著、英文報刊、雜志等,積累文化背景,社會習俗等方面的知識,以提高學生在英語聽力過程中的文化敏感性和理解能力。
四、結語
總之,一切文化都有其獨特性,不同的語言反映不同的文化,語言離不開文化,文化依靠語言。大學英語聽力教學是語言教學,因此大學英語教師要了解文化差異對于大學英語聽力教學有著重要的意義。只有在英語聽力教學中有原則地導入文化差異并有針對性地教與學,英語教學的最終目的才能得以實現,才能培養出適合社會發展要求的跨文化交際的英語人才。
參考文獻:
[1]鄧炎昌,劉潤清. 語言與文化 [ M]. 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89.
[2]曾宏偉.大學英語教學與中國文化教育[J]. 中國大學教學,2005,(4).
[3]賈夢霞. 論英語教學要重視文化教學[J]. 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06,(1).
[4]田得新. 外語教學中的交際文化背景知識[J]. 外語教學,1999,(1).
[5]王偉華.社會文化因素與外語教學[J]. 外語學刊,198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