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繼紅
在數學教學過程中,如何能夠更好地培養學生的空間思維能力、計算能力以及基本的思考能力呢?下面就我多年的教學經驗談一談觀點及方法。
一、實物教學促使學生的理解能力加深
低年級的孩子對于數學的接觸可能還很陌生,肯定不能夠理解得特別透徹深刻,教師作為低幼兒童的數學啟蒙者,必須完成教育教學任務,使這些孩子能掌握最基本的運算方法。那么,作為一名小學數學教師,為了更好地實現教學目標,使學生們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所學的知識,就一定要找尋適合他們年齡階段的教學方法。
《教育心理學》指出:“小學生對實物和圖形的形象理解和記憶更加深刻。”所以,教師要充分利用孩子們的心理特征,在教學過程中將抽象的數字計算轉化成形象的實物或圖形的計算。比如在學習加減法時,要計算3+2=?,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把抽象的數字轉化為自己喜歡的實物,如3只小雞和2只小雞的和,3個皮球和2個皮球的和等,這樣通過實物運算,就會很容易得出“3+2=5”的結果。
二、讓學生聯系生活實際,體會生活里的數學思維
數學來源于生活,而我們學習數學的目的是更好地服務生活。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讓學生充分體會數學在生活中的實際應用,不僅能夠提高孩子們對數學學習的興趣,還能培養他們的數學思維,從而在實際生活中靈活應用。
例如在學習容積概念時,教師可以先提出這樣一個的問題:我們每天都用杯子來裝水,同學們可以給杯子裝水的多少起一個怎樣的名字呢?因為孩子們對取名字這個話題很感興趣,很容易吸引他們的注意力,而且這個問題還與實際生活緊密相連,所以孩子們會轉動小腦筋來起很多好聽有趣的名字。這時教師要給予鼓勵夸獎,然后,再從數學的角度去給出學生容積的概念:所能容納物體的體積。因為孩子已經學過體積的知識,所以對容積的理解就在這個聯系生活實際的問題中輕松地完成了。那么如何去求容器的容積呢?我們手里的水杯到底可以裝多少水呢?可以先讓學生自己想辦法求出水杯的容積。這一下孩子們可都犯愁了,課堂上只有學習用品,沒有測量水體積的儀器,該如何求出容積呢?此時,教師再引導他們來學習容積的求法。這樣,孩子們通過和教師一起探索,就會感到豁然開朗,教師也能夠輕松而高質量地完成教學任務。
像這樣從孩子的生活實際出發,引導出所要學習的數學內容,不僅體現了數學與實際生活的緊密聯系,還讓學生深刻地體會到學習數學的重要性。
三、放手學生自主探究,培養學生創造力
當學生到了高年級以后,他們已經具有了一定量的數學基礎知識,而且已經擁有了基本的數學思維能力和推理能力。所以,在高年級的數學講課過程中,就不能和低年級時一樣教師一步步地帶著走了。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充分引導學生利用已有的知識和能力,去探索發現問題。
如我們在學習圓的面積時,因為學生已經學過了正方形、長方形、三角形與梯形的面積公式,并且在學習時很詳細地講解過它們的推導過程,所以圓的面積公式也可以按照同樣的過程來推理,同時教師可以提醒孩子想辦法把圓分解成曾經學過的圖形。學生的結論出來以后,不管是對是錯,教師都應該給予鼓勵,增強孩子的自信心,從而培養他們良好思考的習慣。然后教師再帶領學生共同來研究圓的面積公式,學生在之前自己研究的基礎上再來理解,就會很容易。
這樣可以使學生在原有的數學基礎上開發數學思維,不僅復習鞏固了原來的數學知識,還讓學生養成了自主探究學習的習慣,培養了他們的創造力。
四、親手制作模型,增強學生對空間的認識
小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有一定的困難,如果只是聽教師的講解,他們很難理解透徹,這就有必要在學習立體圖形時,教師不但要好好利用教材中可以利用的圖形,而且還可以讓學生親自動手來制作立體圖形,來增強他們的立體感。
例如在認識正方體和長方體時,教師利用教具講完長方體共有12條棱、8個頂點和6個面組成的,并且相對的面相等,當6個面都相等時,長方體就成了正方體,正方體是特殊的長方體。然后教師就可以把學生分成幾個小組,讓他們共同制作這兩種立體圖形。在制作的過程中,學生肯定會遇到這樣或那樣的制作問題,此時教師要及時給予解答,掃清他們在制作過程遇到的障礙。這樣可以增強學生的興趣和自信心,還可以使他們更快速、更準確地完成制作。最后讓學生展示自己的制作作品,并請部分學生談談自己的制作感想。在完成了教學任務后,教師還要表揚學生的表現,滿足他們渴望肯定的心理,這可以使他們對這樣的教學方式產生好感,然后樂于去動手制作圖形,領會數學課堂中所學的理論和鍛煉基本思維。這樣的教學方式,可以使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學的數學知識,尤其對培養他們空間思維能力會取得事半功倍的結果。
五、加強學生對知識應用的靈活性
數學是知識聯系非常緊密的學科,這就需要學生要一步一個腳印地把知識掌握扎實。
例如現在大多數孩子在考試中,單純的簡便運算這種題不會出現什么問題,準確率很高,但在應用題中遇到稍難一點兒的算式,他們的計算結果往往會出現很多的錯誤,尤其在求圓的面積時,結果就會有很多的錯誤。實際上,很多式子通過結合律、交換律、分配律等簡單運算,很容易得出結果,他們都只是按原式的順序計算,這樣不但很煩瑣,計算量很大,而且容易出錯。而如果他們能夠靈活應用簡便運算的方法到所列的式子中,就會很輕松地計算出結果,避免那些不必要的丟分情況。
要想讓學生在學習中靈活應用已學到的知識,教師就要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和平時的練習中注意引導他們靈活應用所學知識。只要教師在解題時碰到能簡算的就簡算,久而久之,學生就會受到影響,逐步地形成良好的習慣,在自己做題時也會自主去尋找輕松、快捷、簡便的解題方法。
總之,數學教育就在于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方法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作為數學教師,我們應在教學過程中不斷探索和創新,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的方法。
(盧龍縣雙望鎮單莊小學)